閱讀266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人工智能刷新手機行業服務模式,雲生態良莠成競爭關鍵

最近有則新聞頗有意思:本月初,美國夏威夷的火奴魯魯通過了一項曆史性的法案:“僵屍法”(Zombie law),規定行人在過十字路口時還在發短信或者漫不經心的看手機,可能被罰款35美元。

看來人們因智能手機而染上的習慣已經發展到必須立法強製的階段,可實際上,隨著技術的發展,這種“低頭看手機”的習慣可能會被改變,華為Mate 10的發布可能就是一個信號,人們可能因為手機的更加智慧化而不再需要實時盯著屏幕。

為什麼這麼說?Mate 10與以往的手機不同,是第一款稱得上“智慧”的手機產品,這不僅僅由於其搭載業內首顆人工智能芯片麒麟970,更因為其硬件背後的全場景智慧化,一個由“芯—端—雲”構建的完整智慧生態。用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的話來說就是,以“端”來構築全連接服務和全場景應用,使用自主的“芯”來打造流暢的操作體驗和穩定可靠的安全保障,構建服務“雲”來滿足消費者多元需求,通過獨特的“芯—端—雲”協同能力,為消費者帶來智慧化應用體驗。

這段話透露了華為已經將目光瞄準了未來的智慧生態,同時看透了這一時代下的根本邏輯,芯、端、雲三方麵缺一不可。確實如此,我們都知道硬件重要,因為它決定了手機的能力與潛力,而背後的終端雲服務更是該階段下手機廠商實際市場領導力的關鍵,因為它決定了當下階段一部手機可以做到的事與用戶體驗,在智慧時代下,雲生態更為重要,幾乎成為決定廠商能翱翔多遠的油量儲備。

終端雲服務這位隱形的幕後貢獻者,將備受關注

回想最早,我們手機中的聯係人是存儲在手機的SIM卡上,換手機的時候,隻要有SIM卡就可以把所有的聯係人帶到各個手機上了。但隨著現在人們存儲的聯係人的增加,以及聯係途徑的增加。傳統的SIM卡存儲聯係人已經不能夠滿足現代人對聯係人存儲的要求了。

隨後智能手機時代來臨,領頭的還是蘋果於2011年基於原有的MobileMe功能全新改寫而成的蘋果iCloud服務,雖然功能不多,但自從那時你開始知道手機丟失了不用怕,你還可以依賴雲。隨後阿裏巴巴、小米、騰訊紛紛開始發力,譬如,自主研發“雲智能OS”,采用Cloud App方式,用戶無需在手機端下載應用,隻要在網絡環境下登陸統一的雲賬號就可以運行OS平台上的各種應用,如阿裏瀏覽器、阿裏搜索、手機旺旺等。

從此之後,終端雲服務就成為了我們日常手機使用的幕後貢獻者,往往隻有在丟失手機或忘帶手機的時候,你才會想起它來。某種程度上,終端雲服務成為“備份”的代名詞。

這種雲服務的幕後化與智能手機時代的特性密不可分,因為雖然服務的豐富度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但這一切都需要借由人們的手動操作來實現,人們在需要的時候再查找、下載應用、開啟程序、選擇所需、確認選擇、確認支付。

可人工智能技術來了就不一樣,人們不再需要自己操作,有了智慧助手,可以幫助人們選擇、決策、執行,用戶隻需要享受成果即可。這要求智慧助手背後要有相當打通的終端雲服務生態來作為保障,這種雲服務不僅僅是我們以前所理解的信息的存儲、應用市場,更是要求一個資源打通、覆蓋全場景,可以隨時瞬間調用完成的智慧生態。雲生態是瓶頸,也是機遇。打通需要多方合作,且由有能力製定標準,提供品牌背書,帶來穩定用戶,提供基礎跑道的平台方才能擔此大任。

未來的終端雲服務模式,不僅匯聚更是打通

也就是說,終端雲服務越來越重要的同時,雲服務的邏輯也改變了,不僅僅要求豐富,更要求雲生態的各個方麵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有一種安全的機製來相互打通。這帶來了新的挑戰,誰來作為生態領導者讓各方有追隨的意願和信任?誰來提供安全的鏈接方式,在保障各合作方的利益同時,讓用戶可以盡享安全?這要求非常高的平台領導力和綜合實力。

慶幸地是,我們看到了華為站了出來。作為全球第二的手機廠商及全球領頭的通信集團,華為在通信技術有絕對的話語權,而最近搭載人工智能芯片的Mate 10就是最近的例子。而其在市場份額上和品牌上的領導力也成為各方合作打下最堅實的保障,據統計,2017年前三季度,華為手機發貨1.12億台,市場份額在全球市場排名第二,而在中國市場則持續保持市場份額第一。

事實上,華為也正是以資源打通、合作共贏的方式來構建平台的。華為布局終端雲服務領域,不僅橫向打通了生活各個場景,視頻、音樂、辦公、旅行,更是通過與各行翹楚的合作,縱向布局了信息、流量、支付,形成了涉及用戶全生命周期、全場景。

先以作為商品交易和服務消費的終端環節支付為例,華為通過與61家銀行合作,借助合作夥伴的力量,迅速覆蓋了我們日常生活中幾乎所有線下場景,無論影院、餐廳、商店、便利店亦或者是運動場,你都可以通過華為手機一觸閃付,輕鬆付款。

除了這樣的關鍵環節,華為在橫向場景覆蓋上走得更遠,以智慧出行為例,華為覆蓋的智慧場景不僅包括傳統又普遍的公共交通,也包括了時下最流行的共享單車,一部華為手機將可以暢行160多個城市的公共交通係統,也可以一觸打開小黃車。追其根源,都在於華為以開放共贏的心態,與公交係統以及ofo等建立的深度合作。

華為終端雲服務持續開放雲端能力,致力於推動生態鏈的整體進步和健康發展,為全球用戶提供安全、豐富、精品的內容和應用服務。終端雲服務也越來越為一個完整的係統,而不是單一、零散的應用。

在華為這個雲服務體係中,華為通過硬件手機和雲服務,形成了一個覆蓋上億用戶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上為大量的功能方以及服務提供者提供了機會,形成了一個立體持續發展的生態模式。據了解,華為終端雲服務各項業務正處在高速增長中,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全球雲服務注冊賬號數達3億,全球注冊開發者突破33萬,通過開發者聯盟這一平台連接開發者,將能力的開發轉化為更極致的用戶體驗。

基於kirin 970 的HiAI移動計算平台在10月20日當天正式在華為開發者聯盟官網上線,讓開發者能夠便捷高效的編寫在移動設備上運行的人工智能應用程序。正是華為強大的硬件平台和整合能力,大量的開發者的參與,才讓這個生態鏈更加完善。這個過程還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華為不斷提升芯片能力,如新開發出的HiAI能力,是在芯片中加了AI能力,為開發者進行開發提供更大的能力,讓開發者有更多的想象空間。而對於華為AI來說,在硬件提供這個能力後,就是需要大量的能力來使用AI能力,讓AI越來越強大,能力、效果越來越好。

這個體係中,華為既是行業領導者,也是孵化器和支持者,正是這樣的平台,讓業內擁有了更多機會。

巧用終端雲服務,極致體驗並非癡想

對於消費者來說,人工智能帶來的最大的福利就是未來生活的到來,而這種未來生活也將導致用戶對於智能雲端的依賴將越來越重。簡而言之,就是終端智慧雲服務能力決定了用戶體驗的水準,也是智慧時代廠商最大的競爭壁壘。

好的服務才能讓用戶欲罷不能,才能讓用戶很難放棄。華為的終端雲服務生態,不僅是提升硬件能力,也是讓用戶長期忠誠的有力武器,這是華為的長期競爭力。

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曾表示:“萬物感知、萬物智能、萬物互聯的智慧社會即將到來,華為將作為智慧社會的使能者和推動者,在智能全場景、智能交互、AI等方麵繼續努力,聚焦創新,推動移動端人工智能的發展,與消費者一起向更智慧的人工智能時代邁進。”截止目前,華為終端智慧雲服務已經覆蓋了智慧數據、智慧娛樂、智慧出行、智慧支付等方麵,不僅如此,還有運動健康、智慧家居等方麵。

除了之前我們介紹過的,頗為出彩的還有華為天際通,也是智慧出行方麵的例子之一。通過華為天際通,經常商務出行的人士,不必再擔心跨國網絡的問題,華為手機提供了一鍵配置的極速上網體驗,這也是在生活場景的細節上,智慧係統使我們從繁瑣中解脫的好例子。

華為的終端智慧雲服務,從單一的能力,到多種能力,從隻解決手機使用的基本問題,到全麵綜合的服務能力,正在建設一個覆蓋整個智慧生活,提升手機使用能力的服務體係。

可以說,在極致的雲服務能力下,智慧手機已經不止是一個單一終端設備,更是成為一個虛擬隱形的ID,這個ID是帶給用戶極致服務的貼心助手,即喚即到,全能萬通,不會丟失更不會消減。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智慧手機發展起來,將和智能手機一樣,都是會不斷迭代變化的,而隻有這個終端雲服務構成的虛擬助手將不會消亡,隨著你的生活軌跡一起成長,越發越熟悉你了解你,越來越貼心智能。

長期以來,不少人探討華為成功的原因,有人歸結為技術創新、設計提升,有人說是因為產業鏈,甚至還有人說歸功於某款手機的設計。話都沒錯,但我更相信華為的成功,是一個綜合實力提升的過程,尤其在今天華為已經在芯片、產品設計、創新技術采用、供應鏈達到很高水準時,已經開始通過軟件和終端雲服務能力,把用戶體驗帶向一個新高度,開始角逐下一個半場——人工智能輔助下的移動智慧生活。

最後更新:2017-10-31 03:49:56

  上一篇:go 在這裏,最怕想法一樣:MIT Media Lab 人工智能係列報導
  下一篇:go 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和經濟增長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