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64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替醫生讀片,人工智能行嗎?滬上80位醫生和甲狀腺超聲機器人醫生大比拚,結果是……

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又一次嚐試在上海出發。

一位叫“安克偵”的甲狀腺超聲機器人醫生在上海進入臨床試驗,輔助醫生在短時間內診斷出病人的甲狀腺結節是良性瘤還是甲狀腺癌!

本周末,在第六人民醫院,這位甲狀腺超聲機器人和80名醫生進行了一場讀片“人機大戰”。

80 名醫生來自國內不同級別的醫院,有三甲醫院的教授,也有各省市一二級醫院的年輕醫生。

“安克偵”的甲狀腺超聲機器人醫生的代號是9號。

他們今天將在一起為33個查出甲狀腺結節的病人把脈,通過已經拍好的超聲圖像去判定這個結節是良性可能、惡性可能,還是不確定。每道題限時30秒回答,隻有一個正確答案。

“倒計時30秒準備,開始!請醫生讀片,請AI(人工智能)讀片!” 六院超聲醫學科主任醫師王燕,已經進行了三十多年甲狀腺臨床診斷,隨著她的一聲令下,大戰開始。

場內頓時安靜下來,80位醫生仔細讀片後,慎重地摁下了答題器。所有人都緊張地注視著前方屏幕。屏幕上,甲狀腺惡性可能的這一欄圖標急速上升,九成醫生選擇了惡性可能。另一側的屏幕上,9號安克偵機器人給出的答案也是惡性可能。病理結果顯示:確實是甲狀腺癌。九成醫生和機器人判斷正確。

緊接著,第二個病人片子顯示在大屏幕上。顯示屏上,判定結果實時顯示,一半醫生認為是良性可能,一半醫生認為是惡性可能性大。一位醫生告訴周到君,這個結節隱藏得比較深,在勁動脈附近,“平時超聲科醫生的判斷時間在五分鍾左右,除了看超聲圖像以外,還要結合多切麵、多模態,以及病人的具體情況,僅僅是通過一張片子,30秒之內判定,難度比較大。” 而9號安克偵機器人的判定,也是不確定。病理結果顯示,“良性”。

45分鍾後,讀片人機大戰結束。

比賽中,“平局”很多,人工智能選手表現出較好的穩定性。與集合了大量超聲診斷大數據、海內外臨床指南的電腦係統相比,人類選手也表現不俗。最終,在所有比賽選手中,9號人工智能選手排名第二,讀片準確率達到84.85%,來自福建的超聲診斷專家呂國榮教授獲得第一名,讀片準確率達到87.88%。

甲狀腺癌已成為第八大癌症、女性第五大癌症,而且發病率逐年上升。18歲以上成人中,甲狀腺結節患病人數占20%-30%,約4-5人中即有一人患有甲狀腺結節。

記者在現場發現,“安克偵”這位人工智能機器人醫生實際上是甲狀腺超聲計算機輔助偵測係統。係統裏存了大量的甲狀腺結節圖像數據,可以為發病率愈來愈高的甲狀腺癌提供非侵入性檢查,主要利用專利影像分析技術,使甲狀腺超聲圖像彩色可視化、標示並量化腫瘤特征,協助醫生精準診斷。

“呂國榮教授最終戰勝了人工智能讀片醫生,這讓我們很振奮。”參加這次人機大戰的一位高年資的超聲科醫生透露,“安克偵”醫生隻能讀二維片子,這次人機大戰上把我們十八般武器廢了十七樣,隻剩一樣去和電腦‘一招鮮’的強大數據分析能力做比拚。如果加上多切麵、多模態等手段,醫生診斷甲狀腺結節的正確率也是很高的。”

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在上海醫院中出現。上個月,人工智能Dr.Watson已經在十院上崗一個月,目前大腸癌的專家還在對它進行各種考驗,主要用於教學科研中。人工智能醫生是不是會取代醫生?業內曾經猜測,隨著放射科醫學影像的增多,無疑已經成為了一種困擾,很多人都開始思考,能否通過機器來識別醫學影像,從而緩解放射科的壓力。

王燕透露,目前全國首批引進甲狀腺超聲計算機輔助偵測係統在兩家醫療機構試驗。上海正在打造分級診療的網絡,人工智能醫生在基層醫院輔助基層醫生可以更好地進行初篩。但是,人工智能在醫療應用中將來如何與醫生配合,大家都還在觀察中。可明確的是,鑒於醫學的複雜性、不確定性,醫生依然是不可或缺的“觀察者”。

多位專家提出,目前僅能作為臨床診斷參考,仍需要人工去核實,根據臨床指南一一對照給出最後診斷結果。未來10年,人工智能也許能代替醫生一半工作量。

周到君了解到,近日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數字診療裝備研發重點專項——基於多區域不同級別醫院的醫用超聲成像係統的綜合評價與培訓項目啟動。項目牽頭人——我國著名超聲專家、市六醫院超聲醫學科主任胡兵教授介紹,超聲醫學是高度嚴謹和複雜的,因此對治療計劃、質量控製和人員水平的要求也很高,如何解決我國這幾方麵整體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成為當務之急,這也是數字診療——醫用超聲成像係統評價項目的價值所在。要借助數字化平台讓不同地域的老百姓享受到標準的超聲診斷、治療服務。

最後更新:2017-10-23 19:49:12

  上一篇:go 開講啦!火箭、機器人……誠毅科普大講堂帶你玩轉“科技嘉年華”!
  下一篇:go 機器人教育公司蘿卜太辣張諾:順應時代教育理念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