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7
機器人
人工智能醫療下的虛火,患者憑什麼把命交給機器人
想像一下未來的某天,你起大早從黃牛手裏買到一張人工智能專家號,你戰戰兢兢地坐在醫院辦公室的椅子上,人工智能醫生來了,開始診斷你的病情。
看不到以往冷言冷語的麵孔,你心裏還覺得空落落的。診斷結束,你拿著人工智能專家寫的診斷證明,居然發現每個字都能清清楚楚地認出來。你嘟囔了一句:字寫得這麼清楚,肯定不會看病,算了,我還是去隔壁村找王醫生給我看看吧。
描述這個場景,主要是為了提出我們的疑問:人工智能醫生來了,但病人們真的會拋棄老專家而去相信人工智能醫生嗎?
看上去很美很貴的人工智能醫生
講真,人工智能醫生來勢洶洶,先是有政策支持。
上個月國務院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說道:研究完善適應人工智能的教育、醫療、保險、社會救助等政策體係,有效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社會問題。足見國家對人工智能在醫療行業應用的看重。
BAT也開始在AI醫療上發力。
前有百度公布百度醫療大腦,號稱要在醫療人工智能領域正麵PK穀歌、IBM;後有阿裏健康發布醫療AI產品“DoctorYou”,包括臨床醫學科研診斷平台、醫療輔助檢測引擎、醫師能力培訓係統等;上個月,騰訊也發布了醫療AI影像產品矩陣“騰訊覓影”,並宣布首個應用AI醫學影像的食管癌早篩項目進入臨床預試驗階段。
港片裏說了:一家人最重要的就是整整齊齊。現在BAT終於齊了,全部紮堆於醫療+人工智能領域。
此外,人工智能醫生的代表沃森更是從醫療領域切入,並迅速打開場麵,正式進入上海的部分醫療結構,例如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上海交大醫院附屬仁濟醫院等,開始給病人診斷病情。
一切現象似乎都在證明人工智能醫生正蒸蒸日上,然而,我們的觀點卻有些不同:人工智能醫生聲勢雖然浩大,但也隻是看上去很美,起碼現在是這個樣子。
AI如果把人治壞了,醫鬧找誰算賬?
顯然,在如今的技術水平下,人工智能醫生還無法單獨行醫,之前媒體對於沃森的報道也證明了這一點。
例如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的合作顯示:在結直腸癌治療方案上,沃森與瑞金醫院專家的臨床一致率為85%—92%;經過版本升級,沃森與醫院專家關於一些病例的意見出入消失了,變得與專家意見完全一致。這也就是說,人工智能目前還得聽人類專家的。
當然,即使人工智能可以單獨行醫,我們的觀點還是保持不變:不會有太多人去讓人工智能給他看病治療。
這基於兩點考慮:第一,人性使然。如果你觀察過病人看醫生的情況,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有些人的病在老家看不好,特地跑到北上廣的大醫院來掛專家號去看,經過一番波折終於掛上了專家號,等看完之後他們還得抱怨一句:大醫院的專家也就那樣。接下來該用偏方用偏方,該跳大神的跳大神。
以目前中國病人的整體素質來看,他們連人類老專家的話都不信,你讓他們去信一台機器?有點不大可能。
第二,假設有人去看了人工智能醫生,結果AI把人給治壞了,這下可怎麼辦?醫鬧也不知道該找誰了。在以前,病人家屬會抓住主治醫師一頓勐錘,現在呢?打AI除了讓自己手疼之外好像並無益處,訛錢也沒不太好訛了。
當然,我們還是相信在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影響下,醫鬧的人會越來越少。
醫院決策依據缺失下的隱患
現在很多人鼓吹AI醫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重點強調了智能醫療。
國務院推出《規劃》,目的是想為AI加一把火,事實上這把火也加的也正是時候,《規劃》的確戳中了AI從業者的G點,但可怕的也正在於此:一窩蜂的湧入讓良莠不齊的企業進入到這個需要高度專業知識的醫療領域,讓醫院在麵對新事物時缺乏參考標的。
一旦選擇有誤,最終給患者帶來風險和隱患,甚至會出現利益關係和灰色交易,在智能醫療的光鮮外衣下,讓醫生醫院的服務能力下降。
以上隻是我們基於自己的認知和觀念做出的一些推導,不求別人認同,隻是希望讓大家能看到一些不同的聲音。
最後,我們打心底盼望著人工智能醫生能夠讓更多的人從心理接受,並通過不斷升級,能幫助更多病患擺脫疾病的折磨。
作者:遇見人工智能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阿裏雲如何成為智慧環保的“天眼”和“大腦”?
金域醫學上市是否預示第三方檢驗和病理行業的崛起?
瘋狂的玻尿酸,如何走下暴利神壇?
最後更新:2017-10-08 0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