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47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3萬月薪爭議案:機器人上崗,你下崗!

機器取代人看來是大勢所趨了,而零售業也不例外。無人超市、無人貨架、自動販賣機都是機器取代零售業的真實例子。

首例智能取代人工勞動爭議案:3萬月薪忽然就沒了

2017年7月,數據分析師王某和老東家就解除合同賠償問題對簿公堂——他從事了13年的工作被一套智能係統取代,這起案件被法律界稱為上海首例智能取代人工勞動爭議案。

2004年,王某入職上海某知名百貨公司(下稱“公司”),工作內容包括數據收集和分析工作。2014年,10年工作期滿後,公司與他簽訂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2016年春節前後,公司的智能ERP管理係統上線。按照公司的說法,這一係統上線後,數據收集的這部分工作完全可以實現智能化。

“從時間的對比來看,本身這項工作完全人工操作需要8小時,係統上線後,可能僅僅隻需花10分鍾就能完成。”在仲裁庭審現場,王某所在的公司認為,上述崗位智能化後沒有存在人工崗位的意義。

2017年1月,公司正式取消了王某所在的崗位。2017年5月,公司以調崗協商無法達成一致為由,解除了與王某之間的勞動合同,並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及代通知金,月薪3萬元的工作說沒就沒了。

不論案件最終的仲裁結果如何,機器智能ERP係統取代王某的工作已然是事實,當某些方麵機器比人更智能更厲害時,我們無法避免機器上崗,人類下崗的情況再次發生。隨著智能技術的發展,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工作被機器人所取替。

機器取代人已是大勢所趨

在現實生活中,機器取代人的現象發生得越來越多了。很早以前,一些大工廠就引進大量工業機器人來取代人工。

比如2016年5月,富士康昆山工廠引進大量機器人後解雇了60000名工人。用機器人取代人力,可大大降低勞動力成本。以前650名工人生產的東西,有了機器人後,隻需要60個工人。

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機器人替代率同比增長30.9%。近5年,我國機器人產業規模基本保持20%以上增速,今年1—7月共生產工業機器人7.16萬台,同比增長57%。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的應用領域不斷拓展。

此外,還有餐館裏的自動做飯、自助結帳、機器接待服務等機器代人現象。

例如餐館裏的自動做飯步驟:

第一步:自動煮飯、炒菜

點擊播放 GIF/1161K

第二步:自動裝飯、裝菜

點擊播放 GIF/451K

第三步:密封、打包,搞定!

點擊播放 GIF/1404K

醫院裏配藥也實行了機器自動化

點擊播放 GIF/245K

各種場所裏,安保機器人開始取代安保人員。

機器取代人看來是大勢所趨了,而零售業也不例外。無人超市、無人貨架、自動販賣機都是機器取代零售業的真實例子。

在科技的助力下,使用機器視覺等人工智能技術和RFID物聯網技術等,可實現線下實體零售店無人化運營。很多業內創業人員表示:無人零售單店成本要比傳統零售低很多。

以無人便利店為例,由於無人便利店麵積小,在節省租金的同時又省去人工成本,單店的成本可能隻有普通便利店的十分之一。

目前由於技術的原因,無人零售還沒實現大規模普及。不過,之後隨著機器視覺等技術的逐漸成熟,無人零售店會越來越多,到時零售業的人工自然會被機器所取代,麵臨失業。

隨著各行各業,更多智能技術落地應用的實現,現有的工作機會必然會減少,尤其是那些低效率、 重複性、無須太多技巧性的重體力工作。比如製造業中一些機械的、固定套路的工種或工序,會大量使用工業機器人代替人力。

未來有一大部分人都麵臨著失業的危險。

不要去對抗機器人,而要利用機器人

慢慢地機器會取代我們更多的工作,但機器永遠是人類發明出來輔助人類的,它們並不是我們工作上的競爭者,競爭者還是人而不是機器。

歸根到底,機器代人是人類生存競爭升級化的一個表現,而機器人將成為人類更有力的武器,與石器時代的尖利石頭、農業時代的鋤頭、工業時代的蒸汽機和信息化時代的電腦沒什麼兩樣,都是人類為了提高自身競爭力的產物。

所以不要去對抗機器人,而要利用機器人。

這與不要與風對抗,順著風走,你才能飛起來而不被吹倒,是一樣的道理。

最後更新:2017-10-08 04:19:38

  上一篇:go 剛剛深夜23:28分:人工智能龍頭爆發,借主力資金開啟主升浪,本周掀起暴漲!
  下一篇:go 要被搶飯碗了!人工智能來了,看看都有哪些行業會被替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