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84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全麵切入工作流,人工智能助力江城醫院

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工智能已經可以通過學習在短時間內獲得專家級醫生的經驗,從而幫助醫生減輕勞動強度,替代重複性技術含量低的工作,降低漏診率和誤診率。

在9月16日於武漢舉辦的2017長江產業論壇(秋季)暨醫療健康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大會上,依圖醫療副總裁方驄就圍繞“人工智能變革醫療”這一主題進行演講,探討了如何通過AI技術更好與醫療實踐結合等問題。

“AI是風口,風口幾年後會關閉。大浪淘沙能活下來的,是能嵌入實際工作流醫生覺得有用也能用起來的 AI產品,這些產品會是將來建設智能科室智能醫院的基石。”方驄說。

目前,“人工智能+醫療”最早切入實際工作流的,主要是在影像醫學領域。國內知名的人工智能公司中,依圖科技在去年開始投入“人工智能+醫療”的研究,憑借在圖像深度學習領域的深厚技術積累,其胸部CT影像輔助診斷產品已部署進諸如浙江省人民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複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等國內數十家頂級三甲醫院,並進入臨床工作流,臨床醫生對依圖智能影像輔助診斷產品的報告采納率已經超過90%。

而在湖北地區,近年來發展迅勐的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已經在其影像科引入了依圖的人工智能輔助診斷係統。這套係統肺結節的檢出敏感性高達96%,有效降低小結節的漏檢風險,並自動生成影像報告,幾乎代表了目前國內肺部CT診斷人工智能的高水平。此外,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等也已準備上線使用該係統。

現在做人工智能的公司那麼多,到底是在炒概念,還是真正幫助醫生解決實際臨床痛點?

放射科工作量非常大,比如在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每位病人的CT影像有150-200張,低年資醫師80%的時間都用在閱片上。傳統方式下,醫生平均閱片時間要5-8分鍾,難度較大的片子平均閱片時間超過10分鍾,應用人工智能輔助診斷係統後隻需數秒,並能直接生成診斷報告。

“依圖的這套係統能夠提醒醫生、減少醫生輸入繁瑣過程,緩解放射科醫生超高的勞動強度。”武大中南醫院醫學影像中心主任徐海波教授說。

在這方麵,依圖科技走在前列,不止是胸部CT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目前其“人工智能+醫療”全鏈路醫學研發平台已經嵌入醫生工作流,在醫院正式投入臨床試用。這是國內首個覆蓋全鏈路醫學數據的人工智能醫療診斷產品,覆蓋了胸部CT、乳腺鉬靶/B超、神經係統MR等領域。

依圖醫療麵向放射科、超聲科、兒科等多個科室提供了臨床診療輔助診斷和智能管理係統,並結合前沿醫學熱點,提供專業的科研大數據分析和前沿的跨學科科研及轉化應用。

據了解,依圖在近期已經推出AICARE胸部CT智能輔助診斷、AICARE小兒常見病智能輔助診斷,即將陸續推出AICARE兒童骨齡智能輔助診斷、 AICARE病曆智能搜索引擎、 AICARE臨床智能科研平台等AICARE係列產品。

“從科室任務,到疾病的全鏈路診療體係,到智能醫院,人工智能未來將在醫療體係中扮演核心角色。人工智能不僅僅幫助醫生解決臨床痛點,更是在擴展醫學的知識疆界,挑戰傳統醫學的極限。”方驄說。人工智能正在滲透醫療各個應用領域和維度,在未來將成功輔助醫務人員更高效的完成醫療診斷,推動整個醫療體係的變革。

最後更新:2017-10-08 04:21:55

  上一篇:go 人工智能第一妖王暴跌至5元,主力36億吸籌半年,目標價65!
  下一篇:go “機器人教育”在呂梁熱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