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機器人
十九大代表聚焦社會治理智能化 政法+人工智能如何滿足人民新期待
上海市委政法委、上海報業集團聯合出品。聚焦法治熱點,關注法治人群,傳播法治精神。
文|王鬥鬥
許多預言,從前以為遠著呢,現在看,似乎很近了。
動態人臉識別技術,讓犯罪嫌疑人迅速落網;司法大數據,讓中外判例、裁判依據“一鍵獲取”;機器人律師,可以現場解答老百姓法律谘詢……當政法機關遇上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其自身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如何促進政法工作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成為十九大代表們聚焦的話題。
讓群眾不跑腿成常態
【鏡頭】
8月6日晚,蔣先生在浙江杭州拱墅區星都賓館入住登記時發現,忘帶身份證了。
在前台服務員指導下,蔣先生在人臉識別係統上輸入身份證號、手機號,再對著人臉識別係統照了一下,很快就辦理好了入住。
據悉,杭州市公安局在拱墅公安分局和淳安縣公安局開展未帶身份證入住酒店試點,
【點評】
王紅心(十九大代表、河北省滄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隊政治處主任):
應用“刷臉”技術,最直接的效果是可以讓群眾少跑腿,這樣的舉措更具人情味。近年來,各地構建了智能化的公共服務平台,把一些窗口服務移到網上、連到掌上,努力讓群眾不跑腿成為常態。
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與公安各項業務很好地融合,一方麵可以提高服務人民群眾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麵,可以提高在複雜條件下打擊犯罪的能力水平,能夠更好地化解犯罪於無形之中,最大限度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建議更好地依托智能分析係統,及時掌握人民群眾的新期待,促進公共服務更具有針對性。
真正讓百姓參與進來
【鏡頭】
近段時間,法律機器人有著很高的出鏡率。
繼法律機器人亮相雲南昆明後,9月底,法律服務機器人“艾娃”亮相廣東深圳。
“艾娃”可以回答群眾谘詢的法律問題,範圍包括婚姻、勞動、交通、商事等領域,內部可存儲大量法律法規、典型案例數據和專業問答信息,現已具有申請法律援助、法律谘詢等服務模塊,具有智能語音識別技術,可實現法律援助及法律谘詢中的智能化。
目前,法律服務機器人已在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法院等地投入使用。
【點評】
柳玉祥(十九大代表、江蘇省司法廳廳長):
當前,人民群眾對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等日益增長的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的服務之間的矛盾,這也是我們法治建設的主要矛盾。這就要求司法行政職能應由“行政命令型”向“群眾需求型”轉變,需要充分利用好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服務方式和手段,實現網下服務網上提供、跨地服務當地提供,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夠找律師、辦公證、學法律,為廣大群眾提供更多精細化、個性化的法律服務。
人工智能與法律服務融合發展,可以讓老百姓“自己解決法律問題在前”,讓老百姓節約大量時間和成本,直接通過人機對話,提前去查詢了解類似情況,可形成一個對未來預期的基本判斷。智能化技術一定要跳出為了技術而技術,要以用戶為中心,讓老百姓參與進來,通過大量案例和數據,幫老百姓真正解決法律問題。
摸索新的司法融合點
【鏡頭】
“現在核對被告人身份信息。”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審判長李長坤話音剛落,顯示屏上就跳出一行文字:“審判長:現在核對被告人身份信息。”
隨著庭審進行,法官、檢察官、被告人說的每一句話,都被轉化成文字,在電腦屏幕上整齊記錄,並自動生成符合要求的庭審筆錄。
近日,上海一中院開庭審理一起刑事案件時,聘請“智能書記員”,即庭審語音智能轉寫係統上場。
經統計,在正確使用的情況下,該係統語音轉寫準確率保持在90%以上,庭審筆錄可在閉庭後即時形成,完整度達100%。
【點評】
周欣(十九大代表、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刑二庭副庭長):
過去,當事人在法庭上陳述還要等我們,影響庭審節奏,現在有了“智能書記員”,當事人不用再等,庭審時間大幅縮短。
近年來,人民法院案件數量大幅增長,案件類型更加多樣,處理難度越來越大,人案矛盾越來越突出,“智能書記員”有助於減輕負擔,使書記員能從大量重複性勞動中解放出來,在其他審判輔助工作中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
我們應該抓住人工智能到來的機會,進一步摸索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在提高司法工作質效上的新的融合點,同時不斷提升自身水平,發揮好人類優勢。
稿件轉自《法製日報》10月24日第一版第五版
最後更新:2017-10-24 17: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