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551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機器人“關節”中國造,蘇州草根公司逼得日本壟斷企業節節敗退

10月25日,人類曆史上迎來首位機器人公民,一位名叫索菲婭(Sophia)的機器人被授予沙特公民身份。未來,已來。有網友感慨,一個新的時代已然來臨。

機器人索菲婭。圖據網絡

幾天前,瑞士自動化巨頭ABB集團首席執行官史畢福(Ulrich Spiesshofer)曾對美國財經媒體CNBC直言,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而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國產機器人的市場占有率為32.7%。也即,國內67.3%的機器人市場被少數幾家外國巨頭占有。

但現在,這一切正在扭轉。據工信部最新消息,2017年1-9月,中國僅工業機器人產量就達到了95351台(套),同比增長69.4%。其中,9月當月產量為13085台(套),比上年同月增長103.2%。

中國機器人在逐漸告別“舶來品”。

在機器人的構成中,減速器是最核心的部件,成本占比也最高,可達35%。目前,應用於機器人領域的減速器主要有兩種,一種是RV減速器,另一種是諧波減速器。前者因具有更高的剛度和回轉精度,一般被放置在大臂、肩部等重負載位置;而後者則被放置在小臂及手腕部。

然而,在過去的三四十年間,日本企業幾乎在全球範圍內壟斷了減速器的核心技術。

5年前,在江蘇蘇州,隨著一家科技企業的崛起,日產諧波減速器逐漸在中國“失寵”,從100%的市場占有率,逐漸敗退至30%。更重要的是,國內諧波減速器的價格“跳水”達30%-40%。

蘇州綠的諧波傳動科技有限公司外景。 圖片來源:紅星新聞

今年9月,這家名叫蘇州綠的諧波傳動科技有限公司(蘇州綠的)的企業曾備受關注。以至於,央視以《中國這座江南小鎮,竟掌控著全球機器人的“靈魂”!》為題,對其進行報道。

它為何會成功?

“一個零件,到了歐洲,他們如果能賣10元,我們隻能收1到3元。”

A

做代工起家

一次意外,下決心做自己品牌

這個企業並不是特別有名,在蘇州街頭,沒有幾個人知道它的存在。

但從1999年開始,它就紮根太湖旁。蘇州綠的副總經理李謙告訴紅星新聞,公司做代工起家。早在2003年那會兒,他們的客戶中就有ABB這樣的國際巨頭。

“但在整個產業鏈中,代工是最低端的。”李謙承認,做代工的含金量的確不高。他攤手苦笑,“一個零件,到了歐洲,他們如果能賣10元,我們隻能收1到3元。”

李謙 受訪者供圖

當時,李謙和公司其他負責人即已認識到,這並非長久之計。他說,他看到了,代工將是一片紅海,競爭太大,極易被取代。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聽到,國際巨頭ABB的工作人員對日本公司高度壟斷諧波減速器的做法有些怨言。

諧波齒輪減速器就這樣進入了蘇州綠的的視野。於是,他們從技術團隊中抽調了3人,組成研發小組,先行做理論研發。而李謙就是其中一人。

但直到2006年的一天,公司的幾位高層終於意識到,不得不立刻做些什麼,才能讓自己站穩腳跟。

李謙直言,那天發生的事對於他們幾人刺激極大。

事情發生在一位歐洲客戶身上。這是一位離心機製造商,其產品的核心部件是潤滑係統,1根軸,3個零件。當時,蘇州綠的已經承接了零件的加工。這位客戶又準備將軸也交由蘇州綠的加工。

“我們的報價僅1000元(人民幣),而歐洲那邊是1000歐元。而且,經過測試,我們的樣品質量很好。”

但客戶的最終選擇卻令李謙意外,“他們沒將訂單交給我們。”

這多少令人沮喪,“我們就去問,為什麼?”

對方的回答,令李謙無法辯駁。“他們說,你們已經負責了3個零件,如果將軸也交給你們做,那麼高速離心機的核心技術你們都掌握了。稍加改造後,還可以濃縮鈾。”

“這件事對我們的刺激非常大。但這也堅定了我們做自己品牌的決心。”

“如果我們繼續做代工,競爭會越來越大,遠大於諧波減速器的競爭。”

B

將每年利潤“砸”向減速器研發

上市當年即售出數百台

路在何方?這個問題橫在李謙和公司其他負責人麵前。

有人建議,應該仿製日本的產品。但李謙告訴紅星新聞,“如果靠模仿就能成功,聰明人多了去了,跟我們也沒關係。日本全球壟斷三四十年,不是輕易模仿和拷貝就能做出來的。”

最後,他們決定,要自己趟出一條路來。

那個時候,因為從事代工行業,李謙等人對諧波減速器並不陌生。

“減速器是機器人的核心部件,在機器人成本中,它占比最大,約有35%。隻要能動的地方,就有減速器。電機與減速器組合,形成機器人的關節。減速器可以將電機的轉速降低,也能提升電機的承載力。否則一個指頭都可以將電機抓住。但2013年前,這個減速器是被日本的企業在全球壟斷。”

李謙說,機器人產業伴隨著汽車工業而來。與諧波減速器相對的是RV減速器。前者相當於人手上的關節,體積小、重量輕,而且精度高;後者相當於人腳上的關節,載力強。與汽車工業配套的,都是大型機器人,均使用RV減速器。

工人在操作機器 。圖片來源:紅星新聞

2003年之前,RV減速器市場占比達85%。但之後,這樣的局麵開始發生變化。“汽車行業機器人市場趨於飽和,除了中國,國外基本是存量市場。”機器人產業開始朝著小型化的方向走去。

但諧波減速器卻被日企在全球範圍內長期壟斷,甚至連歐洲的一些自動化巨頭都受製於日本企業。

“國內機器人企業拿到諧波減速器的價格和歐洲的都沒法比,更何況日本。差價達兩三倍。”李謙舉例,“我們拿到手1萬,國際上才兩三千。”

於是,蘇州綠的在步入紅海時又踏入了一片藍海。李謙重複,“如果我們繼續做代工,競爭會越來越大,遠大於諧波減速器的競爭。”

此後,蘇州綠的不斷將每年代工的利潤“砸”向諧波減速器的研發。

終於,在2009年年底,蘇州綠的生產出首部樣機。

諧波減速器生產線之一。圖片來源:紅星新聞

第二年,蘇州綠的的產品性能即已達到庫卡、ABB等國際機器人巨頭的標準。2012年,蘇州綠的生產的諧波減速器首次推向市場。

其實,在研發階段,部分國際機器人公司已經“盯”上了蘇州綠的,“他們注意到了我們的專利。所以,主動來接觸。”上市當年即售出數百台。

李謙坦言,2014年是蘇州綠的的關鍵一年。這年,《機器人用諧波齒輪減速器》開始實施。這是國內首個機器人零部件的國家標準,而蘇州綠的是主要起草者。

同時,“我們生產的減速器通過了3家國外機器人製造企業2萬小時壽命的精度測試。而及格線是6000個小時。”

“和我們一起做的有十來家,但沒有一家能堅持下來。所以,得認準方向,堅持下來。”

C

創業13年,銷量全球第二

成功關鍵在“走了原創的路”

2015年,創業十三年後,這家科技公司生產的減速器終於“斷奶”,實現收支平衡,並開始走向盈利。

去年,蘇州綠的自主生產的諧波減速器銷量已突破6萬台。目前,這一數字仍在激增,“訂單已經排到年底,產多少就能銷多少。現在,我們是賣方市場。”

李謙告訴紅星新聞,“代工的利潤10個點都不到,但有了自己的品牌,百分之四五十的利潤很輕鬆,預計今年的營收會突破2個億。隻是,前期的投入巨大。十三年,我們投了2個多億。尤其從2006年開始,代工的利潤全部投到研發,平均每年有一兩千萬。”

蘇州綠的最新銷售數據顯示,其主陣地仍是國內市場,其中華東、華南地區占比80%。“今年,預計有15%產品銷往國外。”

蘇州綠的公司外麵的指示路牌 。圖片來源:紅星新聞

然而,RV減速器仍主要依賴進口。去年5月,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白皮書(2016版)》,足夠令中國機器人產業驚醒。因為,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仍以中低端產品為主,大多為三軸和四軸機器人,國產六軸工業機器人占比不足10%。

減速器等機器人核心部件仍在扯這個行業的“後腿”。李謙告訴紅星新聞,目前,蘇州綠的的產能僅10萬餘台。同時在建新廠,預計明年投產,會新增50萬台的產能。但其日本“冤家”也在擴產,“或會達到120萬台左右。”

不過,在李謙看來,與日本企業相比,“我們走得更加深入。日本推出新品需要兩到三年,而我們隻需半年。從銷量來看,在諧波減速器領域,蘇州綠的中國第一,世界第二。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超60%。雖然全球有多家企業同樣在生產諧波減速器,但主要用於軍品和國家項目,暫時還達不到機器人諧波減速器的要求。”

回首來時路,李謙若有所思,“最關鍵的是走了原創的路。”

他說,“和我們一起做的有十來家,但沒有一家能堅持下來。所以,得認準方向,堅持下來。”

END

紅星新聞記者丨王春 發自江蘇蘇州

最後更新:2017-11-08 23:08:59

  上一篇:go 人工智能+工業4.0時代,調整生產線隻要一個接口就搞定了
  下一篇:go 人工智能最強預增王年報增650%,主力9億吸籌,接力中科曙光飆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