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71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人工智能:人類的翅膀還是殺手?

過去一年中國經濟延續穩中向好的態勢,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既與全球經濟在同一環境中唿吸,又麵臨自己獨特的問題和機遇。

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召開,十九大報告為中國經濟繪製了一張圖譜:中國經濟由高增長轉向高質量,新動能、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區域協調發展、國企改革、資本市場改革、走出去引進來等,成為接下來中國經濟的主題和著力點,由此2018年的中國經濟拚圖赫然清晰。

此次新京報年度巨獻《看2018-中國經濟拚圖》將采訪政府官員、頂尖經濟學家、過去一年最有為的企業家,趁勢而上的獨角獸企業創始人代表,為讀者全方位展示一張中國經濟拚圖,囊括中國傳統經濟和新經濟最受關注的議題,俯瞰中國經濟,尋找中國經濟的未來。

本期議題:人工智能

2017年5月,圍棋天才柯潔被穀歌人工智能AlphaGo打敗,對弈中柯潔流淚的畫麵觸動了不少觀眾。僅僅5個月後,穀歌更先進的AlphaGo Zero麵世,在自主學習了40天圍棋規則後,AlphaGo Zero戰勝了老版的AlphaGo。

人工智能戰勝了人類。人工智能將代替人類嗎?

穀歌、阿裏巴巴、百度、騰訊……我們耳熟能詳的業內科技巨頭們紛紛重金投入於人工智能,百度甚至采用All in的方式投入。人工智能正處於全行業爆發的前夜,業界正在暢想人工智能在自動駕駛、電子商務、無人零售、交通物流等方麵即將爆發出來的能量。

另一方麵,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發出警告,強調監管AI的重要性。今年8月份,包括特斯拉電動汽車公司(Tesla)和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首席執行官馬斯克在內的100多名科技界領袖簽署了一封公開信,唿籲聯合國禁止開發和使用人工智能武器。

人工智能會威脅到人類嗎?還是僅僅替代人類的某些工作?最終人工智能將何去何從?

新京報記者專訪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複以及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共同探討人工智能的未來。

━━━━━

李開複:翻譯、會計、記者等將被AI取代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複對人工智能持有積極態度,不過他並不認同人工智能將全麵代替人類的看法。在他看來,在未來20年內,人工智能還不能獨立進行常識性的推理、創造及規劃工作,它們也不會擁有自我意識、情感及人類的欲望。

李開複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

新京報:最近穀歌旗下公布最強版AlphaGo,代號為“AlphaGo Zero”,和以往版本最大的不同就是脫離了人類既有棋譜,隻學了圍棋的基本規則、從亂下開始,自學成才。這是否意味著機器的智力將超越人類?

李開複:在某個垂直領域,AI在給定任務中的表現已經被證明已經遠遠超越人類,這在未來十年會產生巨大商業和社會價值。

比如創新工場投資的曠視科技(Face++),現在可以同時識別300萬張人臉, 還有創新工場投資的智融集團,它的產品用錢寶8秒鍾就可完成貸款審批,每月放款量可達150萬元,遠超銀行的放款量。

如果將這些AI技術變成平台化的人工智能工具箱,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將惠及全人類,創造大量的財富。從數據驅動的AI,到收集新數據的傳感器,再到以無人駕駛、機器人為代表的全自動化階段,將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深遠的影響。

至於AI是否能複製人腦,全麵超過人類?我不看好,至少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這個事情不會發生。

從技術角度來看,人工智能隻是人類的工具而非一種智慧形式。今天的人工智能,隻是在某一個狹窄領域基於大數據優化,隻是個很厲害的模式識別引擎。這些技術在給定任務中的表現已經被證明可以完全超越人類,可以為人類所用,提升效率,節省時間用來做更有趣的事情。

但是,至少在未來20年內,人工智能還不能獨立進行常識性的推理、創造及規劃工作,它們也不會擁有自我意識、情感及人類的欲望。

新京報:你之前提到,下一階段50%的人可能失業,被認為聰明的人應該趕快解決這個問題。你對此有什麼好辦法?人們該做什麼避免失業?

李開複:我有一個“五秒鍾準則”,即一項本來由人從事的工作,如果可以在5秒鍾以內的時間裏,對工作中需要思考和決策的問題作出相應決定,那麼,這項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能技術全部或部分取代。基於這個原則,我個人預測,從事翻譯、新聞報道、助理、保安、銷售、客服、交易、會計、司機、家政等工作的人,未來10年將有約90%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

所以大家可以評估一下自己的工作,如果在“五秒鍾準則內”,就要趕緊做些改變了。改變的大的方向是,要往高處走,要深度思考,要跨領域。你要知道人工智能的限製是什麼——人工智能是在單一領域基於大數據進行客觀判斷的係統,那我們就要做戰略型的跨領域的更深入的思考。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新聞報道領域現在應有寫稿程序,一些體育賽事、公司發布的季度財報、股市分析這些內容機器已經可以完成。那麼你就去做難度大一點的文章,比如針對多領域的分析,一些橫跨政治、經濟、文化的內容,可能需要10年時間AI才能完成這樣的報道。但像普利策獎獲獎作品,AI也許永遠也寫不出來。

不止一次有人問關於“AI替代工作”的問題,我都在提醒大家要有兩個角度的眼光。一方麵是AI對於那部分簡單的、重複性的工作的替代,但另一方麵是新的機遇和機會。或許未來,可能隻有10%的人能做到有創意或戰略性或頂尖的工作,但並不意味著另外90%的人就無事可做。他們可能都會走向務實的、服務性的、最好是有愛的工作。即便不是全部90%的人都從事這樣服務型的工作,假設隻有50%做到,還有20%提早退休,15%迷戀VR遊戲,4%得抑鬱症或其它心理疾病,1%成為搗亂分子。這樣社會也穩定下來了,不是嗎?

━━━━━

洪小文:神化人工智能沒有意義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認為,人工智能本質上還是機器,麵對人工智能的進步,人類將被從重複性勞動中解放出來,從而把時間投入到創造性的工作中。把人工智能過於人格化和神化並沒有意義。

洪小文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

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

新京報:未來人工智能會不會代替人類的工作?

洪小文:人類通過發明和創造機器,不斷突破自身能力的限製,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比如人類想跑得更快,發明了汽車;想在天空飛翔,發明了飛機。

現在的人工智能,也是樣的道理,本質上還是機器,一種供人類使用、提高生活和生產效率的工具。機器可以幫助人類把重複性的工作做得更好,將人類解放出來,把時間投入到創造性的工作中。

麵對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我們要積極地通過教育培養人類具備機器難以取代的能力和特質,未來一定是通過AI+HI(即,人工智能+人類智能)共同創造美好的未來。

新京報:你有沒有想過人工智能突然爆發,滅亡人類?

洪小文:我個人認為可能性幾乎是零,而且就算有,背後一定有壞人。

比如說,飛機和卡車都是好東西,但是一旦有人用來撞人,應該責怪的是人,而不是飛機或卡車。同理,AI都是人造出來的,人才是源頭,把機器過於人格化、神化,沒有太大意義。

新京報:阿裏巴巴今年成立了達摩院,您怎麼看待AI時代和BAT的關係?

洪小文:基礎研究得到更多的關注,並且有越來越多的本土企業投入於基礎研究對於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6年前,當微軟還是一家小公司的時候,就已經下定決心做基礎研究了,但是在當時,國內從事基礎研究的企業還不是很多。阿裏巴巴成立達摩院,強調做基礎研究,這是好事,微軟歡迎更多人投入到基礎研究的行列。

新京報:作為老牌研究院的院長,您有什麼建議給他們?

洪小文:研究一定是由下往上,而不是由上往下。科技的創新一定是由下往上。基礎研究如果跨的步伐不夠大,冒的風險不夠高,不太可能產生跨越式的創新。步子小,雖然短期會成功,但是發展會比較受限。所以,第一,必須要有視野。第二,必須要允許失敗、允許風險,建立一個寬鬆的環境。第三,耐得住寂寞。

中國人都講“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前人種樹,都不要忘記他們,尤其我們今天都在享受AI的成果。微軟做基礎研究26年,在中國做了19年,我們也就人工智能也有20多年,但是比起AI發展到今天61年的曆史,比起基礎科學的發展,這還都是蛙步。想想愛因斯坦,想想我們前人多偉大。愛因斯坦在一百年前就提出引力波,科學界現在勉勉強強測出一點引力波,這是何等了不起的科技、物理、各種東西的創新。

所以,很多時候科研是要能夠耐得住寂寞。寂寞是沒有人報道,沒有人來采訪你,也不見得會有很多獎牌給你。之所以要耐得住寂寞,是因為他們對研究的東西充滿了熱愛,才能對科研有所執著,才有可能有大的突破。從來那些了不起的科研成就,背後都是一群這樣的人和他們的執著。

答案:會計

(一份報告顯示,會計被淘汰的概率為97.6%)

采寫 | 新京報記者 劉素宏 朱星 實習生 呂永潔

攝影|新京報 彭子洋 郭延冰

編輯 | 徐超 陳維城

策劃 |新京報經濟新聞

值班編輯:張一對兒

最後更新:2017-11-10 00:28:57

  上一篇:go 當小朋友遇上“機器人”
  下一篇:go OLED+人工智能利好助推,黑馬股再度現身,將遠甩天業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