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518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有這樣一群特殊的新勞動者——機器人,它們正在悄悄改變著世界

你也許並不了解,有這樣一群特殊的新勞動者——機器人,它們正在悄悄改變著世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

特斯拉生產線部署數百台機器人,未來將實現無人操作

美國特斯拉汽車公司的生產線上,又迎來了427台紅色機器人,而此前已部署了542台機器人。

據美國《商業內參》網報道,到2020年,特斯拉的生產線將實現無人操作,產量則從現在的每年50萬輛提高到100萬輛。而人類的主要工作變成是對機器進行保養、升級以及處理異常問題。

擁有高智能的虛擬機器人已經上崗

1939年,美國西屋電氣製造的機器人ELEKTRO,在紐約世博會上一亮相就吸引了全場的目光。從那時起,科學家就希望賦予機器人真正的“智能”。

將近80年後,擁有更高智能的虛擬機器人艾米莉亞在紐約的IT技術公司IPsoft,找到了一份網絡客服的工作。她可以幫用戶解決登錄密碼錯誤的問題。

學習能力,是艾米莉亞成功的關鍵。通過機器學習係統,她可以模擬、再現人類的神經活動過程,而非簡單僵化的模仿。當她發現客戶滿意度較高時,還會不失時機向客戶推薦商品或優惠信息。

IPsoft公司稱,經過一定的專業培訓,艾米莉亞可以從事金融、保險、航空等領域的客服工作。2016年10月,瑞典最大銀行之一的北歐斯安銀行,宣布任用艾米莉亞為其15000名銀行員工提供內部技術支持服務,成為銀行業聘用虛擬雇員的先行者。

機器人寫稿“以量取勝”,老記者“質量”更勝一籌

從2014年7月起,美聯社開始把部分財報季的撰稿任務交給寫稿機器人WordSmith“文字匠”。

據研發團隊成員介紹,在使用“文字匠”之前,美聯社在財報季能撰寫大約440篇公司財報,在使用了“文字匠”之後則可以寫出5000篇財報。

2015年5月,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駐白宮資深記者霍斯利(Scott Horsley)向“文字匠”發起了一場挑戰,比比誰能更快更好地寫出報道。出乎霍斯利的預料,文字匠花兩分鍾就寫完了稿子,而他花了整整7分鍾。以下是兩篇稿件的開頭部分:

稿件一

“丹尼斯公司在周一報告稱第一季度利潤為850萬美元,這家南加州斯帕坦堡的公司表示每股獲利10美分。”——機器人“文字匠”

稿件二

“丹尼斯公司在第一季度完成了一記全壘打,由於餐廳銷售額躥升超出了7%,贏得了高於預期的每股10美分的獲利。”——老記者霍斯利

在之後的稿件受歡迎程度評比中,霍斯利在文章質量上扳回了一城。和文字匠的稿件相比,老記者的稿件更簡明易懂,也更有感情。

未來更多崗位或被人工智能取代

機器人這種新勞動者正變得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強大,可以幫助人類更快、更好、更安全地完成許多工作,但與此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一些不安與疑慮。

根據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今年3月發布的“英國經濟前景”研究報告,未來15年,美國將有高達38%的工作崗位可能被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取代;德國和英國也分別會有35%和30%的工作崗位由機器人占據;在日本則有21%的工作崗位麵臨同樣的可能。

普華永道的研究報告顯示,未來,英國零售和批發行業中有225萬個工作崗位或將消失;製造行業中有超過120萬個工作崗位將麵臨被自動化取代的風險;行政管理及支援服務領域中約有110萬個工作崗位處於高風險狀態。

而被機器人取代風險最低的職業則包括:醫生、護士、教師、機械工程師、設計師、化妝師、心理學家、考古學家等。

當越來越多的勞動崗位被機器人占領,這些隻生產不消費的勞動者也將打破社會結構的平衡。失業率的上升、消費力的下降,都可能形成新的社會問題。

近年來機器人致人死亡工作事故時有發生

另一方麵,如何界定承擔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勞動者的權利與責任,也是一個新課題。

2015年7月1日,德國卡塞爾大眾汽車工廠,一名22歲的技術工人正在安裝機器人,突然這台機器人自動開啟,抓住了技術工人的胸部,將他重重壓向一塊金屬板,最終導致這名工人不治身亡。事後大眾公司發言人稱,這次事故是人為錯誤導致,機器人沒有問題。

也是在同一個月,美國密歇根州一家汽車零配件工廠,一名工作了12年的維修技師霍爾布魯克在裝配線上執行日常工作時,被突然失控進入到她工作區域的機器人困住,機器人的掛鉤撞擊到霍爾布魯克的頭部,導致霍爾布魯克當場死亡。

此後,霍爾布魯克的丈夫向法院起訴為這家工廠提供機器人配件及安裝的5家公司,指控它們的機器人有設計缺陷。

據美國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局的統計,1984年至2014年間,美國發生了至少33起機器人致人死亡的工作事故。

《紐約時報》則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機器人能夠移動、自動運行、並與人類一起自由工作,機器人造成的死亡人數可能會繼續增加。

如何確保人類權威不受挑戰?讓人類自己成為超級人工智能

而在科技界,關於人工智能發展的最大憂慮則是:如何能確保人類的權威不受到超級人工智能的威脅。對此,“神經連接”公司創始人艾倫馬斯克給出的答案是:讓人類自己成為超級人工智能。

2017年3月28日,馬斯克宣布成立一家名為“神經連接”的公司,計劃在4年內通過一種名為“神經織網”的技術,將人腦與電腦連起來,提升人類大腦能力,抵禦人工智能的威脅。

馬斯克認為,如果能很好地把人工智能和大腦皮層連接在一起,人就能變成“人工智能人”。當每個人都能成為“人工智能人”的時候,就解決了人工智能獨裁的問題。

本文經網絡轉載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係及時刪除,謝謝!

最後更新:2017-10-08 00:51:50

  上一篇:go 人工智能到底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奧科流思教育機器人M0全景評測
  下一篇:go 阿爾法狗勝柯潔四分之一子,王思聰前去嘲諷遭網友怒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