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53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人工智能不該引發教育和人才焦慮?聽聽全球頂尖專家如何說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無疑成了當下最火的詞。人們也不由發出追問:人工智能真的會取代人類嗎?父母們也在焦慮:我的孩子到底該學什麼,未來的工作才能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這兩天(10月25-27日),上海海事大學、上海市思維科學研究會承辦的第二屆智能科學國際會議(ICIS2017)在上海臨港召開。來自國內外智能科學領域頂尖專家學者、人工智能產業領軍企業、行業領袖等200餘人齊聚臨港,深入探討智能和相關科學技術,交流目前人工智能和人類智力的相關研究。

被譽為人工智能領域“根目錄”之一的美國科學院、美國工程院、美國藝術院三院院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邁克爾·喬丹在會議時指出,人工智能目前確實能夠解決某些問題,但人類的創造力和抽象能力是獨有的,也是在人工智能係統中很難實現的。因此,人工智能應該給未來的人類社會帶來更有用的價值,而不是引發人的焦慮。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邁克爾·喬丹

邁克爾·喬丹(Michael I. Jordan)在以《人工智能的未來——機器學習的進展、前景和挑戰》為題的報告中,闡述了在人工智能跨越多類學科的背景下,機器學習的發展、前景、機遇及目前遇到的挑戰。他指出,人工智能目前確實能夠解決某些問題,但人類的創造力和抽象能力是獨有的,也是在人工智能係統中很難實現的。因此,人工智能應該給未來的人類社會帶來更有用的價值,而不是引發人的焦慮。“人工智能可以幫你網上訂票,但無法和人們暢談人生。”

“人工智能可能會讓一些崗位消失,但同時也會產生新的崗位。” 邁克爾·喬丹表示。比如,像安檢、看病理切片等交給人工智能更為高效可靠,不過,邁克爾·喬丹表示,人們完全不必因此而過分擔心,人工智能可能會讓一些崗位消失,但同時也會產生新的崗位。“很多劃時代的科技成果必然引發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短期內很可能難以被接受,但若放眼曆史長河,就會發現,所有重大的科技革命無一例外地都最終成為人類發展的加速器,同時也是人類生活品質提高的根本保障。”

會議主席、上海海事大學校長黃有方在開幕式上表示,智能技術的發展,對大學的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學生在大學裏要學什麼?大學教育應怎樣去適應未來?這是教育麵臨的改革,也是廣大教育者應做的一個重要思考。大學教育不僅僅要關注技術層麵的教育,還要讓大學生富有想象力,人類的想象力永遠比知識更重要,人類的想象和情感教育是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

最後更新:2017-10-27 16:21:23

  上一篇:go 厲害了!人工智能版圖像篩查已上線,色情信息統統被清除!
  下一篇:go 未來,人工智能狂潮下,很難被替代的工作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