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1
機器人
命與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在今天的應用
感謝您又把心和腦放到了這裏
接下來,就讓他們活躍起來吧
以下文字請您逐字閱讀
昨天我們說了飛機與萊特兄弟的“命”與“運”;今天我們說當今科技,主要是人工智能應用到機器人領域——當然主要是商用機器人
(插一條哈:電影——我,機器人——又名: 智能叛變(港) / 機械公敵(台)結合這篇文章一起看很是應景^_^)
我們前幾周給大家介紹了判斷科技創新的關鍵之一是“判斷科技爆發的時點”。有的還沒有來,有的已經過去了,你要知道它什麼時候會來。
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個一直以來變化不明顯,但是很快會加速成長的商業機會——商用機器人。
首先從近期的一則新聞說起,美國有一個超人類主義黨,這個黨的主席Zoltan lstvan還參加了上一屆美國總統的選舉,當然沒選上;什麼是超人類主義呢?大家可以上網搜搜看。
這個新聞說的是,Zoltan lstvan測試一個叫Pepper的智能互動商用機器人,它是大約1米2高的人型機器人,這個機器人在銀行中專門用來處理銀行業務。他就一直嚐試跟Pepper聊和銀行業務無關的話題,比如討論機器人能幹什麼,有沒有人格,有沒有性格這些,但Pepper都不理睬,不斷地把聊天話題拉回到兜售銀行業務上,所以Zoltan lstvan有點失望。
但實際上,這恰恰是機器人的聰明之處,因為一談人生,談理想,它就不如人了。但是,介紹銀行業務它是完全能夠勝任的。所以,我們說未來像這樣的專用型機器人會越來越多,因為現在的技術已經完全可以支持了。
如何判斷產業機會呢?
首先,我先給你說說判斷產業機會是否來臨的方法論,有如下的四個方麵:
第一、技術是否成熟。
即便你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市場需求,但如果技術不滿足的話,產業也是沒有辦法做起來的。
比如,我們講虛擬現實最大的機會是遊戲產業,但它需要5G網絡的強大帶寬支持,否則畫麵不清晰,有延遲,體驗就不會好;但5G的普及還需要幾年的時間,所以虛擬現實技術的成熟也還需要一段時間。
第二、產業鏈是否完備,尤其是是否足夠開放。
很多時候,即使是技術已經成熟了,但如果產業鏈是封閉的,或者說產業鏈還缺乏一些重要的環節,那都是沒有辦法實現突破的。
比如我們也講過新木桶理論,科技產業和科研是有本質區別的,科研是單項冠軍,產業研發則是多項的綜合,需要有N多個長板拚成一個木桶,缺一不可。
第三、要看市場是否有潛力。
有很多技術確實很厲害,但曲高和寡,一般人用不上,沒有市場潛力也就談不上產業機會了。
第四、競爭是否有壁壘。
這其實是大家往往容易忽略的,如果是缺乏足夠的壁壘,出現存在機會的事兒,往往就會變成大家蜂擁而上。
——中國這樣的事情非常常見,以至於明明是有市場的,但是做成了一片紅海,最後大家都賠錢。
所以,我們一直反複在強調,不管你是創業者,還是決定投身到某個產業,一定要問問自己,我做的這件事是否有競爭的壁壘。
好了
終於可以進入今天主題了
商用機器人市場
下麵,我們就從這四個方麵來看一下商用機器人的市場,相信也能大致得出相關的結論。
一、從硬件、軟件和配套技術的角度看成熟度。
先看硬件。
雖然都叫商用機器人,但產品之間的差異很大,所以要分成三個品類。
第一類:是相對體積和重量都比較大的機器人,現在已經有商用的案例了。
——比如前一段時間因為掉水裏而出名的,被稱作“自殺機器人”的巡邏機器人K5。它是非常著名的Knightscope公司製造的,設計目的是用來替代人類保安,尤其是夜間巡邏。
另外,還有酒店送貨用的機器人,我們都知道,住客在酒店裏常把物品落在大廳,這就需要打電話讓服務員給送過來,或者自己去跑一趟,這個工作很繁瑣,但又不得不做。
——國外的Savioke公司看到需求就做了送貨機器人,國內的雲跡科技也已經有不少應用的案例。
順便說一句,雲跡科技的支濤,是科技公司裏麵少見的女性CEO。
第二類:是小機器人,現在已經距離大規模生產不遠啦。
——比如第一周加餐介紹機器人世界杯說到的NAO,它隻有一尺來高,能靈活地站、坐、走和運動,現在已經在量產化的過程中了。雖然它運動能力還有一些欠缺,比如沒碰到什麼自己就摔倒了...但它很容易成為機器人和人互動的媒介。
而且像NAO這樣的小機器人一旦定型了以後,按電子產業的發展規律來說,就會出現大量的仿製商家,所謂的山寨。
其實山寨有它的好處,就是會使得配件標準化,價格也會下降得更快,而且還會在山寨的基礎上出現大量的創新。
所以我認為小機器人已經離大規模量產不遠了,山寨應該也蓄勢待發了。其實如果你熟悉深圳的話,你已經能夠在深圳的街麵上看到很多類似NAO的山寨機器人了。
當然,有些也未必是山寨的,因為中外的技術差異並沒有那麼大。
第三類:是機器臂,現在已經相當成熟。
很多人一聽機器人就感覺應該長的像人。實際上,類似機器臂這種,隻要它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其實就是機器人。(還記得開篇的電影了吧,那裏麵主角: 威爾·史密斯就是機器臂的受益者^_^)
很多現代科技的成熟過程,都有從to B到to C的階段,先是企業級的應用,然後逐漸擴散到商業應用和私人消費類應用。機器臂也是如此,你一定在電視上見過汽車生產線上的那些焊接用的機械臂,當然,它們價格很貴。
——王煜全老師在第一季裏就介紹過:我很推崇叫做Rethink Robotics的這個公司,它推出的雙臂機器人,頭部其實就是個Pad,用攝像頭來了解周圍的環境,然後有兩隻胳膊來執行操作,它的售價是3萬多美金。至於單臂機器人更是隻有1萬多美金就可以拿下了。
而且王煜全老師已經在國外的諸多眾籌網站上看到了一批更加便宜的產品,它們更加適合在辦公室和私人環境下使用,其中有很多都是中國的創業公司。
所以,從硬件的角度看,商用機器人的技術基本已經成熟了。
再看軟件:
首先是自動巡航係統,其實本質上跟自動駕駛一樣,但因為巡邏都是慢速行駛,所以一般不用配備高精度的激光雷達,用“攝像頭+便宜的超聲雷達”就足夠了。
其次是智能互動,尤其是智能語音互動。
正好今年語音互動是大熱點,亞馬遜、穀歌、蘋果都推出了智能語音互動係統,所以也比較成熟了。
當然,智能語音互動係統還不能做到說廣泛地適應任何領域,但隻要定義好應用環境,盡量是有特定場景,是完全沒問題的。
在國內方麵,我們一直講,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這輪浪潮到來的時候,中國並不落後。
我們也介紹過,科大訊飛的語音互動,搜狗的語音互動。搜狗甚至還參加了江蘇台的——一站到底——節目,而且不出意料地取得了好成績。
當然,也有王煜全老師的海銀資本投資的小i機器人,現在中國的銀行業的智能互動係統裏麵基本上都是用的小i機器人,這也是它們的特色,就是做專業的行業內的智能互動係統。因為在一個行業裏你紮得越久,你給客戶提供的專業服務就做得越好。
所以說,從軟件的角度看,也已經足夠成熟了。
最後,還有一些附加技術,也是商用機器人和人互動的時候非常必要的。
一個是表情的識別和表情的互動,很多人都覺得這不重要,對方能聽懂我的話,我也能聽懂對方的話就完了,為什麼還要表情呢?
因為人類的交互,相互之間的交互其實情緒的表達很重要。很多心理學家說:人類互動裏麵百分之七八十其實是情緒的互動,真正純理性的信息交換隻占百分之二三十。
在這方麵,現在科學家也有了很長足的進步。
——比如說Jibo的發明人和HansonRobotics公司的產品,它們都是這方麵的專家。還有專門做這個表情互動分析的公司叫Affectiva,更是把情緒的識別和互動做成一個可供調用的第三方的能力接口,這樣如果你需要對情緒作識別和產生互動,直接調用它們公司的功能就好了。
而且,表情的識別和互動背後,其實更底層的是人臉識別,甚至是圖像識別。現在有大量的公司提供這樣的基礎能力,隻需要調用它們的能力就可以了。
——機器人的發展目前還沒有解決所有問題,比如運動部分的欠缺,現在還主要是靠視覺係統,缺少觸覺係統,不過電子皮膚的研製上已經有所突破,隻是距離上市還有一定距離,不過我們講:畢竟那些最基本的技術已經就位了。
(這麼說還是非常空洞,我來舉例吧:1、當你在購物的時候,不要說世界級名模了,就是找幾個小鮮肉男模、女模,3D打印他們的樣子,生產機器人出來,又非常懂業務,是否你的購物體驗就會好很多呢——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會時不時摔倒,是否更有喜感呢^_^
2、Paul Ekman是最早開始研究微表情這門科學的,微表情主要是說:人類在麵對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會做出相應的表情,而且這種表情往往是下意識的,是很細微的,連人類自己都沒有辦法隱藏或者遮掩。那麼如果你學會了識別微表情,你就能了解別人內心的真實想法,也就不用擔心再受騙上當了。Paul Ekman搞出這個係統後,還被請去美國的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多次參與恐怖分子的審訊工作,因為他知道恐怖分子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當這係統用於民用時,那麼機器人就能比你自己,更了解你自己了,就更能服務好你^_^還有比這更能讓你開心的事情了麼
3、Sophia視頻,大家可以去網上搜索,已經有幾億次的點擊量了,這就是智能程度非常高的機器人了——當然現在還不能量產···但是,Sophia這樣的機器人要逗你開心,是在輕鬆不過的事情了^_^
綜合以上3點,電影裏麵威爾·史密斯的媽媽家裏,抽獎中的切菜機器人不用等到2035年啦...)
二、產業鏈是否完備和開放。
機器人的產業鏈其實和電子產品產業鏈是相關的,拿電子產業鏈裏的手機來說,它基本是開放的。所以,機器人產業鏈足夠開放。
而且機器人本來就是分工合作的產物,也就是做成一個機器人,並不是所有的技術都需要自己開發,其實你往往要集成很多別人的東西,自己往往隻需要精專一項,其它的技術用集成的辦法,也就是用新木桶理論就可以做到。
所以,現在把這些前沿技術做到一起,其實,已經可以做出足夠好的機器人來了。
三、市場和壁壘的問題。
做機器人其實特別像做手機,在產業鏈開放以後,需要大量的技術進行整合。
所以它的核心往往並不是要在某個單項技術上掌握優勢,因為單項技術是可以以合作方式獲得的,它的核心是技術的整合能力,所以我們把它叫做“Know How”,叫做技術秘密,不一定非得是用專利的方式來呈現。
但是,技術秘密的難度還是相當地大,我們想一想小米手機,同樣是做手機,大家價格都差不多,配置也差不多,但有些手機的使用體驗就格外地好,有些手機的使用體驗就很糟糕,這後麵其實是企業在運作中的大量的經驗積累,這種壁壘其實是相當高的。
所以我認為,小米在手機的開放的生態鏈裏有機會,在機器人的生態鏈裏也會有類似的機會,核心就在於能否把先進技術整合起來,針對應用提供完整的優秀的解決方案。
雖然商業機器人現在還不是一個已經蓬勃發展的,已經炙手可熱的市場,但它正在積蓄勢能,慢慢形成一個新的風口。它相比人工智能、虛擬現實來說,熱的速度會比較慢,但是更為紮實,因為它在很多領域裏麵會得到廣泛和深入的應用。而且,它現在已經顯示出了加速增長的趨勢,我認為明後年這個市場也會變得非常地可觀。
這是梁傑陪您腦部體操第174天
如果,您隻是拿我的文章進行快速閱讀,就太浪費您的生命了,還是選擇打遊戲、追劇、去享受生活更劃算
最後更新:2017-10-07 22: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