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1
机器人
命与运——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在今天的应用
感谢您又把心和脑放到了这里
接下来,就让他们活跃起来吧
以下文字请您逐字阅读
昨天我们说了飞机与莱特兄弟的“命”与“运”;今天我们说当今科技,主要是人工智能应用到机器人领域——当然主要是商用机器人
(插一条哈:电影——我,机器人——又名: 智能叛变(港) / 机械公敌(台)结合这篇文章一起看很是应景^_^)
我们前几周给大家介绍了判断科技创新的关键之一是“判断科技爆发的时点”。有的还没有来,有的已经过去了,你要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来。
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个一直以来变化不明显,但是很快会加速成长的商业机会——商用机器人。
首先从近期的一则新闻说起,美国有一个超人类主义党,这个党的主席Zoltan lstvan还参加了上一届美国总统的选举,当然没选上;什么是超人类主义呢?大家可以上网搜搜看。
这个新闻说的是,Zoltan lstvan测试一个叫Pepper的智能互动商用机器人,它是大约1米2高的人型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在银行中专门用来处理银行业务。他就一直尝试跟Pepper聊和银行业务无关的话题,比如讨论机器人能干什么,有没有人格,有没有性格这些,但Pepper都不理睬,不断地把聊天话题拉回到兜售银行业务上,所以Zoltan lstvan有点失望。
但实际上,这恰恰是机器人的聪明之处,因为一谈人生,谈理想,它就不如人了。但是,介绍银行业务它是完全能够胜任的。所以,我们说未来像这样的专用型机器人会越来越多,因为现在的技术已经完全可以支持了。
如何判断产业机会呢?
首先,我先给你说说判断产业机会是否来临的方法论,有如下的四个方面:
第一、技术是否成熟。
即便你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但如果技术不满足的话,产业也是没有办法做起来的。
比如,我们讲虚拟现实最大的机会是游戏产业,但它需要5G网络的强大带宽支持,否则画面不清晰,有延迟,体验就不会好;但5G的普及还需要几年的时间,所以虚拟现实技术的成熟也还需要一段时间。
第二、产业链是否完备,尤其是是否足够开放。
很多时候,即使是技术已经成熟了,但如果产业链是封闭的,或者说产业链还缺乏一些重要的环节,那都是没有办法实现突破的。
比如我们也讲过新木桶理论,科技产业和科研是有本质区别的,科研是单项冠军,产业研发则是多项的综合,需要有N多个长板拼成一个木桶,缺一不可。
第三、要看市场是否有潜力。
有很多技术确实很厉害,但曲高和寡,一般人用不上,没有市场潜力也就谈不上产业机会了。
第四、竞争是否有壁垒。
这其实是大家往往容易忽略的,如果是缺乏足够的壁垒,出现存在机会的事儿,往往就会变成大家蜂拥而上。
——中国这样的事情非常常见,以至于明明是有市场的,但是做成了一片红海,最后大家都赔钱。
所以,我们一直反复在强调,不管你是创业者,还是决定投身到某个产业,一定要问问自己,我做的这件事是否有竞争的壁垒。
好了
终于可以进入今天主题了
商用机器人市场
下面,我们就从这四个方面来看一下商用机器人的市场,相信也能大致得出相关的结论。
一、从硬件、软件和配套技术的角度看成熟度。
先看硬件。
虽然都叫商用机器人,但产品之间的差异很大,所以要分成三个品类。
第一类:是相对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大的机器人,现在已经有商用的案例了。
——比如前一段时间因为掉水里而出名的,被称作“自杀机器人”的巡逻机器人K5。它是非常着名的Knightscope公司制造的,设计目的是用来替代人类保安,尤其是夜间巡逻。
另外,还有酒店送货用的机器人,我们都知道,住客在酒店里常把物品落在大厅,这就需要打电话让服务员给送过来,或者自己去跑一趟,这个工作很繁琐,但又不得不做。
——国外的Savioke公司看到需求就做了送货机器人,国内的云迹科技也已经有不少应用的案例。
顺便说一句,云迹科技的支涛,是科技公司里面少见的女性CEO。
第二类:是小机器人,现在已经距离大规模生产不远啦。
——比如第一周加餐介绍机器人世界杯说到的NAO,它只有一尺来高,能灵活地站、坐、走和运动,现在已经在量产化的过程中了。虽然它运动能力还有一些欠缺,比如没碰到什么自己就摔倒了...但它很容易成为机器人和人互动的媒介。
而且像NAO这样的小机器人一旦定型了以后,按电子产业的发展规律来说,就会出现大量的仿制商家,所谓的山寨。
其实山寨有它的好处,就是会使得配件标准化,价格也会下降得更快,而且还会在山寨的基础上出现大量的创新。
所以我认为小机器人已经离大规模量产不远了,山寨应该也蓄势待发了。其实如果你熟悉深圳的话,你已经能够在深圳的街面上看到很多类似NAO的山寨机器人了。
当然,有些也未必是山寨的,因为中外的技术差异并没有那么大。
第三类:是机器臂,现在已经相当成熟。
很多人一听机器人就感觉应该长的像人。实际上,类似机器臂这种,只要它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其实就是机器人。(还记得开篇的电影了吧,那里面主角: 威尔·史密斯就是机器臂的受益者^_^)
很多现代科技的成熟过程,都有从to B到to C的阶段,先是企业级的应用,然后逐渐扩散到商业应用和私人消费类应用。机器臂也是如此,你一定在电视上见过汽车生产线上的那些焊接用的机械臂,当然,它们价格很贵。
——王煜全老师在第一季里就介绍过:我很推崇叫做Rethink Robotics的这个公司,它推出的双臂机器人,头部其实就是个Pad,用摄像头来了解周围的环境,然后有两只胳膊来执行操作,它的售价是3万多美金。至于单臂机器人更是只有1万多美金就可以拿下了。
而且王煜全老师已经在国外的诸多众筹网站上看到了一批更加便宜的产品,它们更加适合在办公室和私人环境下使用,其中有很多都是中国的创业公司。
所以,从硬件的角度看,商用机器人的技术基本已经成熟了。
再看软件:
首先是自动巡航系统,其实本质上跟自动驾驶一样,但因为巡逻都是慢速行驶,所以一般不用配备高精度的激光雷达,用“摄像头+便宜的超声雷达”就足够了。
其次是智能互动,尤其是智能语音互动。
正好今年语音互动是大热点,亚马逊、谷歌、苹果都推出了智能语音互动系统,所以也比较成熟了。
当然,智能语音互动系统还不能做到说广泛地适应任何领域,但只要定义好应用环境,尽量是有特定场景,是完全没问题的。
在国内方面,我们一直讲,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这轮浪潮到来的时候,中国并不落后。
我们也介绍过,科大讯飞的语音互动,搜狗的语音互动。搜狗甚至还参加了江苏台的——一站到底——节目,而且不出意料地取得了好成绩。
当然,也有王煜全老师的海银资本投资的小i机器人,现在中国的银行业的智能互动系统里面基本上都是用的小i机器人,这也是它们的特色,就是做专业的行业内的智能互动系统。因为在一个行业里你扎得越久,你给客户提供的专业服务就做得越好。
所以说,从软件的角度看,也已经足够成熟了。
最后,还有一些附加技术,也是商用机器人和人互动的时候非常必要的。
一个是表情的识别和表情的互动,很多人都觉得这不重要,对方能听懂我的话,我也能听懂对方的话就完了,为什么还要表情呢?
因为人类的交互,相互之间的交互其实情绪的表达很重要。很多心理学家说:人类互动里面百分之七八十其实是情绪的互动,真正纯理性的信息交换只占百分之二三十。
在这方面,现在科学家也有了很长足的进步。
——比如说Jibo的发明人和HansonRobotics公司的产品,它们都是这方面的专家。还有专门做这个表情互动分析的公司叫Affectiva,更是把情绪的识别和互动做成一个可供调用的第三方的能力接口,这样如果你需要对情绪作识别和产生互动,直接调用它们公司的功能就好了。
而且,表情的识别和互动背后,其实更底层的是人脸识别,甚至是图像识别。现在有大量的公司提供这样的基础能力,只需要调用它们的能力就可以了。
——机器人的发展目前还没有解决所有问题,比如运动部分的欠缺,现在还主要是靠视觉系统,缺少触觉系统,不过电子皮肤的研制上已经有所突破,只是距离上市还有一定距离,不过我们讲:毕竟那些最基本的技术已经就位了。
(这么说还是非常空洞,我来举例吧:1、当你在购物的时候,不要说世界级名模了,就是找几个小鲜肉男模、女模,3D打印他们的样子,生产机器人出来,又非常懂业务,是否你的购物体验就会好很多呢——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会时不时摔倒,是否更有喜感呢^_^
2、Paul Ekman是最早开始研究微表情这门科学的,微表情主要是说:人类在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做出相应的表情,而且这种表情往往是下意识的,是很细微的,连人类自己都没有办法隐藏或者遮掩。那么如果你学会了识别微表情,你就能了解别人内心的真实想法,也就不用担心再受骗上当了。Paul Ekman搞出这个系统后,还被请去美国的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多次参与恐怖分子的审讯工作,因为他知道恐怖分子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当这系统用于民用时,那么机器人就能比你自己,更了解你自己了,就更能服务好你^_^还有比这更能让你开心的事情了么
3、Sophia视频,大家可以去网上搜索,已经有几亿次的点击量了,这就是智能程度非常高的机器人了——当然现在还不能量产···但是,Sophia这样的机器人要逗你开心,是在轻松不过的事情了^_^
综合以上3点,电影里面威尔·史密斯的妈妈家里,抽奖中的切菜机器人不用等到2035年啦...)
二、产业链是否完备和开放。
机器人的产业链其实和电子产品产业链是相关的,拿电子产业链里的手机来说,它基本是开放的。所以,机器人产业链足够开放。
而且机器人本来就是分工合作的产物,也就是做成一个机器人,并不是所有的技术都需要自己开发,其实你往往要集成很多别人的东西,自己往往只需要精专一项,其它的技术用集成的办法,也就是用新木桶理论就可以做到。
所以,现在把这些前沿技术做到一起,其实,已经可以做出足够好的机器人来了。
三、市场和壁垒的问题。
做机器人其实特别像做手机,在产业链开放以后,需要大量的技术进行整合。
所以它的核心往往并不是要在某个单项技术上掌握优势,因为单项技术是可以以合作方式获得的,它的核心是技术的整合能力,所以我们把它叫做“Know How”,叫做技术秘密,不一定非得是用专利的方式来呈现。
但是,技术秘密的难度还是相当地大,我们想一想小米手机,同样是做手机,大家价格都差不多,配置也差不多,但有些手机的使用体验就格外地好,有些手机的使用体验就很糟糕,这后面其实是企业在运作中的大量的经验积累,这种壁垒其实是相当高的。
所以我认为,小米在手机的开放的生态链里有机会,在机器人的生态链里也会有类似的机会,核心就在于能否把先进技术整合起来,针对应用提供完整的优秀的解决方案。
虽然商业机器人现在还不是一个已经蓬勃发展的,已经炙手可热的市场,但它正在积蓄势能,慢慢形成一个新的风口。它相比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来说,热的速度会比较慢,但是更为扎实,因为它在很多领域里面会得到广泛和深入的应用。而且,它现在已经显示出了加速增长的趋势,我认为明后年这个市场也会变得非常地可观。
这是梁杰陪您脑部体操第174天
如果,您只是拿我的文章进行快速阅读,就太浪费您的生命了,还是选择打游戏、追剧、去享受生活更划算
最后更新:2017-10-07 22: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