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7
機器人
世界首個機器人“索菲亞”被授予公民身份,人工智能到底意味著什麼?
導 語
10月25日,在沙特主權投資基金Public Investment Fund舉辦的投資大會Future Investment Initiative上,沙特國王薩勒曼親自為“女性”類人機器人索菲亞授予沙特國籍,這是全球最類似人類的機器人首次被授予國籍。與此同時,全球各種媒體以各種各樣的標題猜想這一事件,全世界的目光再一次被吸引到了這個因為石油而極其富有的國度。
“索菲亞”國籍引發的思考
當然,薩勒曼為索菲亞授予沙特國籍,真正的目的是為擬投資5000億美元占地麵積約為2.65萬平方公裏(北京麵積為1.68萬平方公裏)的新城NEOM建設做宣傳造勢。
按照規劃,NEOM將全部采用風能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還會引入無人機、無人駕駛汽車和機器人的全麵應用,並以生物科技、數碼係統、高端製造業為城市支柱產業,表明薩勒曼尋求帶領沙特走入“後石油時代”。
沙特借人們念叨了幾十年的概念機器人進行了一次營銷,無需任何成本就吸引了全球的注意力,可謂空前的成功。
但人們似乎更關心、更擔心那個“集美貌與智慧於一身”的機器人索菲亞,在此鄭重的說一聲,關心應該,擔心大可不必,如果哪一天,穀歌公司宣布要為阿爾法狗和索菲亞舉行大婚,那也不必大驚小怪,隻是另一個噱頭而已。

但是有以下幾個方麵是肯定的,必須引起人們認真思考和應對:
一、機器人肯定會比人類聰明
百度對聰明是這樣解釋的:是指人的智力水平較高,也就是智慧的程度較高。智力:分析和解決思維領域中的難題的能力。
也就是博聞強記、耳聰目明、反應快,索菲亞在采訪中應答自如,談笑風生,足以表明它對語音識別以及相應的信息統籌能力已經與人類不相上下。
至於它對圖像圖形物體的識別,那就更是早已遠超人類,最簡單的就是手機上的“掃一掃”對二維碼的識別,細微的差異,卻能精準識別,人類也隻有在“最強大腦”中才有,所以機器人已經比人類聰明了,還在以“幾何級”的速度提升,或許可以最大限度的克服人類“有限理性”的局限,做出最快的最優決策。
二、機器人使多數人類自我退化
人類以馴化動物、製造機器來增強、延伸自身體力的不足的過程,也使自身開始了一個逐步的退化過程,這是不言而喻的。
而高度智能化機器人的大規模生產並投入使用,將加速大部分人類的自我退化,人類身體的耐受力、靈活性、學習思考的主動性和能力,都會因為從被機器人替代到被機器人照顧而加速弱化、退化。
因此,人類不會被機器人毀滅,而是在被機器人的“嬌生慣養”中慢慢退化。
三、機器人將替代大部分職業
機器人對人類就業和經濟狀況的影響將越來越大,這也是可以肯定的。
因為,對部分崗位的取代是發展機器人的初衷。幾十年以來,自動化和機器人化已經使得工業製造發生了徹底的變革,提高了生產力,實現了模塊式分工,不論是德國的工業4.0還是中國的工業2025,都是工業信息化、機械化、自動化的過程。
所以有研究表明,在發展中國家,高達85%的職業都將處於“危險”之中,這是一個相對保守的估計,據說美國已經有專門寫文章的機器人了,而且有許多崗位不是被機器人取代,而是因機器人的介入,根本就不需要存在了。
而這其中的真正威脅主要是兩個方麵:
其一是社會形態的改變。
因為大部分職業被替代,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定義內涵也將會改變,大部分人口的社會化過程或方式將被調整,人類文明中許多知識理念的內容和傳播模式也將會隨之改變;
其二是大部分人的勞動權利被取代。
無法參與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自然也就無權參與物質資料的分配過程,社會資源將被少數人占有。因此帶來的是社會結構的變化。
四、產業可能會處於相對穩定狀態
從19世紀末開始的幾次大規模世界性的產業轉移,都是追逐勞動力紅利的結果。
首先從英國到美國,20世紀60年代從美國到日本,再從日本到東南亞的亞洲四小龍:韓國、中國香港、新加坡、台灣。
80年代開始進入中國,21世紀開始又從中國向越南、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墨西哥等國家轉移,都是在追逐較低的勞動力成本。
而機器人的大規模使用,勞動力成本相對均衡,大規模的產業轉移會逐步消失,形成相對平穩的產業機構。而這是不是另一種勞動力紅利呢;又會不會造成人類自身生產的積極性的減弱,導致人口數量的減少呢;如果減少是不是機器人對人類另一種形式的毀滅呢?這一切又都不得而知了。
以上四點純屬個人觀點,但思考是認真而嚴肅的。
五、建立機器人發展框架原則是必要的
為了更好地控製和應用機器人技術的進步,國際特赦組織主席賽迪·謝蒂強調,建立相應的道德框架、確保技術用在好的地方是非常必要的。
他指出,人類需要訂立適當原則進行製衡,讓更多人意識到AI是個黑盒子,它所寫出的算法有時無人能理解。
謝蒂還指出,AI在武器和軍事方麵的用途值得關注。他認為,從理論上說,事物都是由人類控製的,但很難相信這世界上是否存在真正有效的“控製”。
科學家正在進行的工作是讓人工智能在情感上更聰明,能夠關心人,並堅持稱機器人永遠不會取代人,而且還會成為人類的朋友和助手。但同時,他也承認,人們應該對新技術造成的後果保持質疑態度。
最後更新:2017-11-07 2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