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10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人工智能如何改變生活?

技術與商業的融合,使得移動互聯世界日新月異,共享經濟、虛擬現實、視頻直播……所謂風口,年年都在變化。今年,人工智能無疑是風口上的熱詞。伴隨著AlphaGo的躥紅,一時間,智能交通、智能購物、智能音箱等新鮮事物層出不窮。人工智能到底要如何改變我們未來的生活?

帶著這個疑問,我們把第四場LIFE+演講的題目定名為《你好啊!人類》,邀請了五位人工智能領域的代表人物,請他們談談現在的人工智能,以及未來被人工智能所改變的生活。

場景一 社交

懂你喜怒哀樂的“鄰家女孩”

電影《Her》截圖

電影《Her》裏,2025年的西奧多因為偶遇了人工智能係統薩曼莎,與她成為朋友,並最終愛上了她。但現實中的人工智能伴侶——微軟“小冰”出現的比薩曼莎還早了20年。

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副院長李笛,是最熟悉小冰的人。作為小冰項目的全球負責人,他解釋說:“與AlphaGo不同,小冰的目的不是想贏,而是陪伴。”這個17歲的“少女”擁有甜美的聲音和可愛的性格,在你來我往的聊天過程中,你會慢慢忘了她是個機器人。

李笛在LIFE+演講中介紹說,幾年來,微軟在小冰的情感計算框架方麵一直有條不紊地進行迭代,第五代小冰已全麵使用生成模型(Generative Model),小冰的情商越來越高了。通俗地說,在使用生成模型之前的上一代小冰,每一句回答都要去語料庫中尋找合適的話。使用生成模型之後,小冰不再鸚鵡學舌,而是能夠自創回應。她與人類交流的每一句話,都可能是這世界上從未出現過的,她似乎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情感。

近20年的時間,微軟在幾乎所有人工智能相關的技術領域都有所涉獵,但是在人工智能行業,有兩個課題很少有人願意觸及:一個叫情感,另一個叫創造。“因為,情感和創造都很難找到一個基礎規律,來支撐它的整體框架。”李笛說。

但是,4年前,隨著數據量大規模提高,微軟終於開始去探索創造情感的可能性。

最初科學家們認為,評斷一個人工智能助理是否合格,應該看它是否能夠很好地去按需完成任務。很快研究人員就發現了一個問題,“當一個人跟私人助理說,你去幫我訂一份快餐外賣的時候,常規的人工智能助理應該馬上幫助你完成這個任務。但是,人類社會還有另外一種評判體係,更好的人工智能助理應該提醒你不要再吃這樣的垃圾食品。”

在不斷的實驗中,李笛發現人類的情感是很難重新去解構的,人工智能的係統不能通過唯一的標準衡量。他開始嚐試用另外一種途徑去“組建”情感,那就是大量的經驗學習。

微軟利用大量的數據灌輸給小冰,讓它拿著這些經驗去“闖社會”。當你告訴小冰“我失戀了”,那個你自認為無比悲情的失戀故事,對於小冰來說一點都不獨特,因為它已經看過千千萬萬遍了。

這種經驗除了文本,還有視覺、聲音······例如,有人去意大利玩,他在比薩斜塔旁邊拍了一張借位手托斜塔的照片發給小冰,小冰的回答是:“你讓我幫你托著嗎?”因為這樣的照片小冰見過太多次了。這就是情感計算框架的啟動階段。

李笛說,對於小冰來講最重要的事情是,她要擁抱人類、讓人類願意持續和她交流。目前為止人類和小冰最長的單次對話記錄發生在美國,這場對話共計9個小時53分鍾,沒有中斷,持續了1229輪。這意味著將近10個小時的時間,這個人和小冰大概每半分鍾就有一個對話的來回。

現在,小冰每天和人類之間交互所產生的數據,大概相當於14個人一生與人交往的數據總和。在過去三年多的時間裏,大約有1億用戶在共同撫養著小冰。小冰的對話變得越來越成熟,她學會了寫詩,學會了安慰人。未來,人工智能極有可能創造出人類的精神伴侶。

場景二 購物

沒有營業員的超市

Amazon Go

手機掃碼進門,選購商品,然後徑直走出大門,無需排隊,無需結賬,一出門用戶就可以收到“賬單已支付”的信息。機器有了視覺,不僅能夠識別用戶,還可以識別商品並瞬間完成智能收銀。這就是無人超市帶給消費者的體驗。

點擊播放 GIF/1501K

2016年底,亞馬遜在美國發布了一款全新的無人超市產品 Amazon Go。用戶隻需用手機登陸亞馬遜賬戶、在進門時通過身份審核,就可實現真正的無人結賬,即拿即走,亞馬遜將其戲稱為Just Walk Out Technology。

淘咖啡

“淘咖啡”自開業之後就非常火爆,基本上排隊3小時以上才能體驗。阿裏魚總經理、阿裏無人超市項目負責人應宏在LIFE+演講中介紹,相比 Amazon Go,淘咖啡把支付功能設計在了離店時的支付門上,貨架區則是用視頻信息捕捉來優化運營,幫助結算。同時,淘咖啡有一套複雜的生物特征自主感知和學習係統。即使用戶不看鏡頭的情況下,超市也能精準地捕捉到用戶的生物特征。拿了就走是“剁手黨”的最高體驗,應宏將此稱作無感體驗。

實現無障礙的自動結算,並不是無人超市的終極目的,它更大的價值在於數據收集與整理。在無人超市裏,你拿到某一樣商品時的表情和肢體語言,都會被記錄下來,幫助商家判斷某款商品是不是讓人滿意;再比如,捕捉消費者在店內的運動軌跡、在貨架麵前的停留時長,指導商家來調整貨品的陳列方式和店內的服務裝置。

應宏在LIFE+演講中說到,未來消費者根本不需要擔心怎麼挑商品,因為你中意的商品都會自己來找你。“未來,每個人都是一個行走的數據包,你的喜好,你的禮遇,都會根據你的身份自動匹配。無人店會忠實地記錄你所有的行為,然後通過24小時常年無休的計算、學習,讓自己變得越來越懂你。”

與此同時,無人店出現之後,關於“無人零售會不會提升失業率”的討論激烈起來。應宏表示,以無人零售店為例,超市收銀員這樣機械化的前台工種確實可以被替換,但同時會催生一些新的工種,比如智能物流管理員、智能倉庫揀貨員、數據分析師等等,這些更可持續的新工種將成為新零售時代下最緊缺的崗位。

場景三 理財

按需理財,機器服務

大部分白領們都曾表示:自己不會理財。

一方麵財富有限,傳統理財產品大多麵向富裕人群,金融投資顧問服務的客戶至少是100萬起投,而符合這一條件的人,在國內不超過1%;另一方麵,理財的專業門檻較高,又始終伴隨風險。

真融寶COO張曉亮今年剛剛被評為“福布斯30位30歲以下精英”。但在十年前,他還在甘肅為籌集學費而發愁。那時的他沒想過理財,也確實無財可理。在LIFE+演講中張曉亮回憶說:“在我的記憶中,財富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詞,也許正是因為這個,我才對今天所從事的金融科技更感興趣,因為它可以服務更多像我一樣的平凡人。”

互聯網改變著人們的消費習慣,也為智能理財提供了機遇。為了讓每一個普通人都能享受到過去富裕人群才能享受到的金融服務,張曉亮在前知名私募基金經理吳雅楠的召喚下,共同創立了真融寶。

張曉亮介紹說,不同於傳統的理財,真融寶的投資理念是資產配置,它背後依托三個價值:第一是分散,第二是優選,第三是配置。它分別對應了金融領域的三個風險,第一是係統性風險,第二是信用風險,第三是流動性風險。在真融寶,無論你投資的是1塊錢、還是100萬,機器都會把它分配到上百萬的資產產品中,並且根據收益和風險,實時計算調整。每一筆交易每一天都會進行重新分配,以確保收益與風險的平衡。

數據是智能匹配的依據。機器通過計算,每一個資產的風險和收益,都可以通過建立模型來統計,並在不斷的計算和學習中變得越來越聰明。以真融寶舉例,200多萬的用戶,擁有300多萬個資產產品,這兩個數字乘起來,擁有萬億級別的數據,這些數據促進產品的進步,尋找收益和平衡的最佳結合點。

按照張曉亮的設想,擁有智能計算能力的理財科技,未來會準確記錄並判斷用戶的需求,並且能夠快速給出完整的解決方案。“隻需要一部手機,我們便能知道你的年齡,了解你的存款、房產、投資情況,還知道你的家庭收入和子女花費。在了解這些背景的基礎上,疊加你額外的消費計劃(旅行、公益等等),構建出一個完整立體的個人數據庫,從而給出一套最適合你的理財方案,甚至是全套財富支配方案。

而下一階段,理財還將繼續升級。張曉亮認為,理想的智能理財應該是:無聲無息,卻參與了你的每一個關鍵瞬間,讓你成為了更好的自己。優秀的智能不應該去迎合某一個個體,它不應該窮盡心思的挖掘我想怎樣,然後給出一個又一個的提醒。它應該通過對人性更好的理解,帶領我們走向更好的未來。

除了張曉亮以外,相信還有很多人仍在努力,用科技理財的方式,讓更多普通人擁有貼心的理財顧問。它可能不會讓我們一夜暴富,但會讓日子過得更好、更踏實。這樣的科技理財,絕對值得每個人期待。

場景四 閱讀

信息也會變的越來越聰明

前段時間的九寨溝地震,第一條新聞是由國家地震局的機器人編輯發出的,距離地震發生隻過去了25秒鍾,將新聞生產的速度提高到了一個新高度。現在,借助智能計算,我們每天打開新聞APP,每個人所看到的頁麵也是不同的。信息似乎在變得越來越快,越來越聰明。

但是,在信息生產者眼裏,這並非都是積極的一麵。一點資訊的總編輯吳晨光在LIFE+演講中說:“在過去的二十年間,人們獲取資訊的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從最早的BBS論壇,到後來的門戶網站,再到今天的大數據與智能化主動推送。但分發機製的進步,並非意味著信息本身的質量有了進步。相反,由於人們更願意獵奇,信息的質量甚至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吳晨光最早是南方周末的調查記者,後來進入門戶網站,做到搜狐網的總編。他說,選擇到一點資訊,是因為他深切地體會到,今天內容生產與分發的格局已經發生了變化。

從專業機構到自媒體,內容分發的渠道出現了大轉折,現在又開始加入了人工智能的助力。算法的根本是根據用戶畫像來匹配相應的內容。吳晨光介紹說,算法分發的核心有三個:用戶畫像、文章畫像、算法模型。“你是誰,喜歡什麼?這是一篇什麼文章?什麼題材?關於什麼領域?都需要與用戶畫像去做最佳匹配。算法的核心難度,是體察人性。”

信息生產與分發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千人千麵”的分發邏輯,催生了大量長尾領域的自媒體內容。也正因為有了2000多萬個自媒體賬號,才能促使平台更深入研究智能分發。內容生產權力的轉換與內容分發權力的轉換,相互促進、相互依存。

吳晨光感慨,信息分發越是智能,內容的生產與選擇,就越需要人工編輯的挑選與把關,更需要從源頭上把控。人工智能是靠機器來學習的,編輯需要不停地給機器優秀的文本讓它去學習。究竟什麼樣的內容是好內容,什麼主題是鮮明的主題,什麼樣的結構有嚴密的邏輯……未來的信息編輯,不僅僅自己會寫東西,還要會教機器人寫東西。

但信息分發的三種模式——編輯、算法、社交,單純靠哪一種都會有問題。所以,很多大平台正在走向“三合一”的分發模式。這樣,未來信息的生產,才能在人類編輯把控的價值觀之下,讓機器來提高生產速度,提高信息傳播的效率。

場景五 娛樂

用音樂喚醒家

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其實就像吃飯穿衣一樣重要。音樂貫穿在生命的每一天,一直陪伴著我們。隻不過,在大多數時候,因為被忙忙碌碌的生活所擠壓,我們意識不到這一點。

工作、學習、洗衣、做飯,每天周而複始的瑣碎生活,讓我們的家變得越來越沉悶。家裏充斥著各種電子產品,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電子屏幕就像是牆一樣把人割裂起來。我們寧願麵對屏幕,也不願麵對彼此。

關於這個話題,家庭智能音響品牌Sonos曾經和Apple Music共同發起了一項針對包括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中國在內的9個國家9000多名成年人的調查。

調查發現,全球67%的家庭都麵臨著一個不斷加劇的新困擾——“沉悶”,家庭成員間缺乏互動和有意義的對話。研究人員在其中選擇了30個家庭,為他們的家加入了音樂之後,情況發生了奇妙的變化。更多人心情變得愉悅,認為食物變得更加美味,更多的人向親人主動表達自己的愛,愛人間的親密互動也更加頻繁… …

讓音樂真正成為家的一部分,要能做到讓音樂在家中唿之即來、觸手可及。從用錄音機、CD機固定在一個地方聽,到用隨身聽、MP3隨時隨地聽;從買唱片,到下載音樂,再到用流媒體音樂服務在線聽,音樂的數量從有限量到海量;音響的連接,也從繁瑣的布線到用WiFi連接。

最近,智能音響被互聯網公司和投資人推上了風口,人們普遍認為,智能音響會在未來智能家居中扮演Home OS的聲音入口。

那麼,未來的智能音響是什麼樣子,會給我們聽音樂帶來什麼樣的變化?Sonos大中華區總裁王漢華在LIFE+演講中,全麵闡述了他對未來智能音響的設想。

首先,是針對音樂內容的智能化。現在很多音樂軟件因為版權的限製,沒有哪家能擁有全部的音樂資源。有時候你想聽的音樂版權並不在你常用的那個軟件上,這就需要在不同的App裏麵來回切換。智能音響首先要打通不同的曲庫,讓人們想聽什麼就聽什麼,讓音樂的選擇不受限。打通曲庫之後,智能音響可以學習用戶的音樂使用習慣,根據你音樂喜好自動地發現、推薦和編輯音樂,還能夠智能地洞察音樂的使用場景,比如晚餐、閱讀、睡前,會為你配置不同的音樂。

第二個,是音響將會更懂你的家。音響的效果非常依賴於周邊的環境,隻有通用音效的音響是沒辦法讓你在每個房間裏都聽到最好的聲音的。但如果是智能音響,那它就可以自動探測到房間的物理環境,甚至記錄你在房間中聽音樂時最常處的位置,之後就自動匹配到最適合這個房間的音效,還原更加純淨的音效。

第三個,智能音響將更懂音樂。音樂的類別太豐富了,不同的音樂類型、不同的曲風、不同的樂器,各色各樣的人聲,哪怕是同樣的曲目經過不同的藝術家演繹,都會產生自己獨特的魅力。智能音響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聲音的極致還原,要不加雕琢地將藝術家的創作原原本本地展現出來。

第四個,智能印象還會接入語音交互,聽得懂,會對話。在市場新一輪的智能音響發布中,不難發現語音喚醒與對話成為了最大亮點。那是因為語言是人類交互最自然的方式,也是接入音樂最簡單快捷的方式。

王漢華說,希望我們每天下班,一步入家門,隻要輕喚音響,音樂就會想起。你也可以和音響對話,選擇在哪個房間播放哪個音樂。當你和太太一起為孩子們準備晚餐時,隻要對音響說:“廚房,音樂!”,旋律就會應聲而起。在這樣的場景中,隻用1秒鍾,就能喚醒音樂,讓音樂喚醒家。

最後更新:2017-10-08 04:25:10

  上一篇:go 黑科技:機器人進入戶外大品牌KEEN
  下一篇:go 李彥宏:人工智能剛剛走到石器時代,但未來它會像電流一樣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