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
機器人
人工智能會消滅人類?你真的想多了!
最近幾年人工智能可謂是正當紅,也在以突飛勐進的速度發展著。這讓很多人猜測,當人工智能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從而會取代人類呢?電影中《我,機器人》的故事會不會成為現實,世界上真的會出現一個有自我意識和想法的機器人嗎?近日有著AI之父稱號的邁克爾·喬丹對此給出了答案。
這個邁克爾·喬丹可不是大家熟悉的NBA籃球明星,而是被譽為人工智能領域“根目錄”之一的美國科學院、美國工程院、美國藝術院三院院士,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教授,其在世界人工智能領域有著很深的研究。他的學生有深度學習領域權威Yoshua Bengio,貝葉斯學習領域權威Zoubin Ghahramani,以及前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等等這些科技圈的名人。
“在未來十年之內,人工智能係統的‘智能’還非常有限,你並不會覺得它能和人類一樣智能了。我認為未來十年這些AI係統還不能像人類這樣有這麼高的靈活性和創造性”。他表示人工智能現在的發展速度確實很快,也幫助了人們解決了不少問題,但是能超越人類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要走,尤其是人類的創造能力和抽象能力是人類天生的優勢這是人類獨有的,人功智能是很難實現完成的,也是我們與其區分的重要原因。
想要讓人工智能像人類那樣的去接觸這個世界,首先需要跟人類一樣具備視覺、聽覺和語言上的功能。而這裏所指的感官係統可不是簡簡單單的靠一個攝像頭或是錄音機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更深一步的思考。
比如視覺,人們當看到某個動態之後,能夠分析出接下來會有什麼後續動作,從而分析出來這個動作會為此帶來什麼後果,以及為什麼要這麼做。所然人工智能已經已經可以很精準的分辨出圖像中的物體,但卻很難達到人類這樣的思考能力。
聽覺方麵,簡單的說就是語音識別,這種功能很早的就已經應用到了人們生活的場景中,但計算機在聽覺這一方麵還是十分有限的。人類可以隻靠聽力就能分辨出自己身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也可以依靠聲音來辨別聲音的來源,這是目前語音識別不能達到的。
在語言處理上是目前最大的問題,雖然現在的翻譯有明顯的進步,但是依然會錯漏語言中的很多細節。在一些與人工智能對話上,人工智能也隻能處理一些簡單的問題,和一些條件明確的事情。而人類是個情感複雜的動物,一句話很有可能包含了眾多吸引,加入一些情感和語調就可以和原本的意思完全相反,而這都是人類從小一點點接觸不同環境所學會的,而人工智能目前打不倒這樣的學習能力,智能靠人為的進行數據積累。
人工智能在現在確實發展的很快,但那隻是機器語言和統計學的發展,其目前的核心都是依據在數據的積累和存儲上。而在未來的時間裏,人工智能確實能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問題,雖然現在有些技術看起來很雞肋,感覺用處沒有那麼大,但是這不代表這些雞肋的人工智能項目,未來不會為人所用。
人工智能或許能幫你在網上挑選你喜歡的商品,但它永遠不會和你談論人生和未來。即使他能像科幻電影裏那樣服務人類,為人類端茶倒水的幹活,但它永遠不會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和做這些的意義是什麼。
至於AI什麼時候能自己預測、判斷和規劃,可以解決一些高等情感問題?邁克爾·喬丹認為“實際上離這一步還非常遙遠,“至少要花幾十年的時間,甚至數百年時間才能讓機器人了解人類。”
最後更新:2017-11-04 16: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