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4
機器人
徐揚生:人工智能時代 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教育一直是全社會關心的話題,望子成龍也是每一個家長的心願。從去年關注低齡留學生的電視劇《小別離》的熱播,到朋友圈的中產教育鄙視鏈的熱議,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下一代的教育問題卻變得越發棘手。教什麼怎麼教,學什麼又怎麼學,對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校長徐揚生有著深刻的思考。
《領航者》本期嘉賓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 徐揚生
1958年,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
1989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學位
1989年,擔任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器學院機器人研究所研究員
1997年,擔任香港中文大學自動化係係主任
2007年,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3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
學校要教想象力和創造力
人工智能將對我們的社會和生活帶來極大的顛覆。在未來的15年,有50%的工作都將被取代。我們的教育體係需要怎樣改革,才可以適應新時代的需求?年輕人又應該怎樣準備才可以保持自己的競爭力呢?徐校長認為,隻有終生學習才能更好地過渡到人工智能時代。一個人如果20年前畢業,到底有多少東西在今天的工作和社會上還有用?徐校長的答案是大概5%至10%左右,所以任何人都需要不斷學習,才不會被社會遺棄。
人工智能的優勢在記憶和邏輯,而這正是人類的弱勢。徐揚生舉例,一個人能記住自己朋友圈的數量通常在幾百個左右,超過5000個人就是超人了,但機器人記5萬、50萬的人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所以人類應該強調自己的優勢:想象力和創造力。教育體係不能一成不變,不僅是內地還有全世界的教育界都應檢討開設的課程和教學的內容等,要順應時代的需求。
年輕人應為自己的人生留白
創新是時代前行的動力,創新更依賴於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但中國的學生負擔太重,時間被全部填滿,磨滅了學習和創新的熱情。徐校長認為,一個人的人生一定要有留白,一定要有空餘時間想問題。“你不想問題,人就會變成機器的,你還有什麼資格跟人工智能比?比不了的。”一個學生畢業後打算去非洲支教,得到了徐校長的鼎力支持,他甚至建議學生不隻是去一年,而是要去兩年,兩年的時間留白更長一點,更能想清楚一點。
雖然傳統的教育是很重要,大學的名氣也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開眼界。徐校長說,“你要讓你的孩子獨立的接觸一個地方,看得很高。這樣以後他見過大事了,他心裏很勇敢了。”教育並不是說要灌輸一大堆知識,95%的知識到最後是要忘記的。而重點在於忘記了這些知識以後,還要保有一顆好奇心、繼續探索新鮮事物的心。點亮學生心裏的火,並燃燒起他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情,這才是教育的目地所在。
“學貫中西”、“古今通匯”和“文理融合”
在科技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灌輸式、死記硬背式和注重考試的教育模式受到很大的挑戰,徐校長對此有很多的思考,在學校推行“學貫中西”、“古今通匯”和“文理融合”的辦學理念。所謂“學貫中西”是指要國際化,要跟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學連接起來,而非閉門造車。“古今通匯”則是指要學習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曆史,不然一個人走不遠,因為今天的社會是我們過去社會的延續。
無論是在教育還是科研等領域,跨學科已經逐漸成為了世界的潮流。徐揚生曾經反問媒體,當代媒體涉及計算機、視頻、藝術、傳播等,它是工科、理科還是文科?醫院的院長又應該是受什麼學科訓練出身?為什麼法律行業最缺乏的是IT、醫學等方麵的人才?傳統的教育模式或許已經不再是答案,因此徐校長特別強調“文理融合”。“文理是同一回事情在裏麵,不同的perspective在看,就相當於這杯水,你說是白色的是對的,這杯水,你說是溫的,也是對的,但是它是同一杯水。”未來發展很多都是綜合性的項目,需要綜合性的知識、意識、情商、管理能力等才能獲取突破或成功。
全人教育 教人成人
日本教育家小原國芳早在1921年就提出了全人教育的理念,其內容與中國自民國以來推崇的德、智、體、美、勞的五育很相似。在上世紀90年代,全人教育理念在美國教育學者米勒的推廣下盛行至今,強調的是“教人成人”,在經濟高速發展卻社會集體浮躁的中國極具現實意義。
徐校長將這個總結為人的社會性:“人比較了解人的社會性的發展就比較好,自己的幸福感也好一點,溝通能力也強一點,那整個發展的事業也會順一點,對世界的貢獻也會大一點,所以對人的關心也會多一點。我覺得人的社會性是很重要的一條,但是恰恰在我們教育當中,尤其是大學教育當中,人的社會性這條非常被忽略。”
怎樣教授人的社會性呢?徐校長說一是書院製,給予學生豐富的活動和與他人交流的機會;二是通識教育很重要,世界聞名的亞裏斯多德、柏拉圖、孔子、孟子、莊子都要學,世界聞名的原著等,能經過時間的考驗還在社會上流傳下來的不容易,需要去了解;三是組織多去社會上參觀、學習的活動,因為這樣才能學會了解社會、包容社會。 徐校長還說,熱愛生活也很重要。
萬能又純粹的校長
徐校長不僅是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專家,工程院院士,教育管理者,有一顆國際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他還是才華橫溢的書法家、文化愛好者和烹飪高手。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中西交匯、多元發展、終生學習和熱愛生活的典範。
徐校長樂於與學生直接互動交流,凡事親力親為,帶著學生去春耕,給學生親自下廚,還跟學生一起打羽毛球和練習書法。圖書館門口的“手機休息處”,和分享自己書籍的“校長藏書處”都是徐校長的主意,遍布校園內的書法作品也出自校長之手。他就是這麼一個萬能又純粹的校長。
訪談結束前,徐揚生給年輕人寫下贈言:
2017年|夏
“
喜歡自己,尊重不喜歡自己的人。
——徐揚生
”
徐揚生推薦書單
1《莊子》
作者:孫通海 譯注
推薦理由:“這是一部我認為真正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奇書,有深遂的哲學,豐富的想象,和華麗的文學。不讀此書,一方麵,你會無法了解中國人,中國的過去和現在。另一方麵,你會無法理解世界,和在世界角度上看到的那個中國。”
內容簡介:《莊子》是繼《老子》之後體現道家學說的一部極其重要的作品。現今通行的《莊子》一書,分為“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共三十三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內容和奇詭的創作手法,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是一部洋溢著浪漫主義的散文集。
2《唐詩三百首》
作者:蘅塘退士
推薦理由:“這是我覺得凡是有中文基礎的任何一個人都應該閱讀的第一本書。唐詩的美,在我看來,是任何漢語作品都無法企及的,唐以來的曆史證明是如此,今後可能也是如此。”
內容簡介:《唐詩三百首》共選取了唐詩三百一十餘首,其命名沿襲了“詩三百”的說法,既有繼承《詩經》傳統的深意,又表明了對唐詩取精用宏的態度。全書共分八卷,按詩體分為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六類,樂府詩附在各體之後,涵蓋了唐詩諸體。所選唐詩不僅未遺漏表現盛唐氣象的大家之作,也兼顧初唐及中、晚唐著名詩人的代表作,同時,也不忽略默默無聞的詩人的傑作,的確做到了薈萃名篇佳作之旨。
3《走向未來》叢書
推薦理由:“這是一套叢書,是一套影響了包括我在內的整整一代人思想的叢書。有哲學,經濟,藝術,和科學,是了解人類曆史的鑰匙。我記得那時我還是學生,傾其所有,買了十幾套叢書,送給好友。那時我們很窮,但也很富有,因為我們心裏擁有未來。這套叢書猶如思想的閃電,就像卷首寫的馬克思的名言:‘思想的閃電一旦真正射入這塊沒有觸動過的人民園地,德國人就會解放成為人。’ ”
內容簡介:《走向未來》叢書的出版時間始於1984年,終於1988年,時間跨度五年。該套叢書涉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多個方麵,包括了外文譯作和原創著作。《走向未來》叢書計劃出一百種,到1988年共出書74種。叢書的作者集中了80年代中國最優秀的一批知識分子,代表了當時中國思想解放最前沿的思考。
最後更新:2017-10-08 04:5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