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1
機器人
人工智能洗腦,你最看好的16項技術是這些嗎?
不久前,信息技術研究公司Gartner發布了2017年度“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The Hype Cycle),這是用來評估新科技可見度的一種工具, 也是技術企業投資決策的重要風向標。
2017年,進入Hype Cycle中的技術一共有33項。其中,以深度學習、機器學習技術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眾望所歸,處於期望膨脹期的頂峰;曾經熱炒的VR、AR則處於期望幻滅期或艱難複蘇期;商業無人機也正在跌入期望落空的下行周期。
同時,Gartner揭示了處於觸發期的16項新技術,他們遠未成熟,相當部分隻出現在科幻電影中,卻很可能是下一個講故事、炒泡沫的技術新概念。
1.智能微塵
智能微塵(Smart dust)可以是機器人、微機電係統(MEMS)或其他設備,可使智能的無線傳感器縮小成沙粒或塵埃般大小,通過光學、溫度、壓力振動、磁場和化學成分等環境參數來檢測事物。
智能微塵是可成為一個無線傳感器網絡中的節點,用以收集、處理信息,或與其他的節點連接。
針對智能微塵的研究尚處在實驗室階段,已有些進展,如南加州大學機器人研究實驗室(由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資助)和JLH實驗室,已經開發出一種“智能塵埃”微型攝像頭。
2.4D打印
比3D打印多的一個“D”,就是時間維度,其可以通過軟件對變形材料編程,在設定的時間內變形為所需形狀。
4D打印可直接將設計內置到可變形的物料中,不需連接任何複雜的機電設備,按照產品設計自動折疊。目前,技術的最新前沿是在實驗室環境中打印組織和器官。
2016年9月,西安的西京醫院曾采用4D打印技術製作氣管外支架;今年1月,哈佛團隊運用4D打印轉換的組織工程支架,用以支持細胞生長。
6月,瑞士的科研團隊成功開發了一種4D打印結構,能以完全受控的方式改變自身形狀。
3.通用人工智能
通用人工智能(AGI),又名“強人工智能”,指的是在沒有編碼特定領域知識的情況下,具備處理多種類型的任務和適應未曾預料情形的能力。
2017年的人工智能係統,都未能通過等同於人類智力的通用測試,目前AGI隻存在於科幻小說中。
4. 神經形態硬件
可以理解為,受到神經生物學結構概念影響的、基於半導體處理器的計算,神經形態芯片與傳統處理器不同,是非馮-諾伊曼結構(能在記憶體的不同區域同時執行不同操作)。
2017年,尚處於非常早期的原型階段,惠普實驗室正在開發的“點陣”,就是一種加快神經信息處理形態的引擎設計。
5. 人體機能增強
指的是借助外在手段,提供超過正常人類極限的性能,包括增加體力(如通過外骨骼)、提高感知(助聽器與手機應用程序優化,或植入磁體檢測電流)、提高注意力(如以藥物或腦刺激)等。
未來20年,預計這將觸發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市場,相關的倫理爭議正在出現,美國有數州通過法案,禁止雇主將芯片植入作為就業條件。
6. 5G技術
即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Gartner預計,到2020年,3%的基於網絡的移動通信服務提供商(CSP)將推出5G商業化網絡。從2018到2022年,國際上將主要利用5G來支持物聯網通信、高清視頻和固定無線接入。
華為在技術觸發期就已布局5G。成為該技術的領導者和推動者,並與全球30多家領先運營商開展創新合作,任正非的傳奇看來會延續很多年。
7. 無服務器PaaS
無服務器PaaS並非沒有服務器,而是將搭建、設置、管理等服務器相關工作封裝起來,交由第三方供應商全權接管,讓用戶感受不到服務器的存在,代表真正“雲式操作”的雲平台服務,可簡化開發、規模經營、降低基礎設施成本。
無服務器PaaS預計在未來2到5年迅速成為主流。
8.數字孿生
以數字化方式為物理對象創建的虛擬模型,模擬其在現實環境中的行為,搭建整合製造流程的數字孿生生產係統,可實現從產品設計、生產計劃到製造執行的全過程數字化。
例如,一架飛機,依據動力、性能等數字孿生模型,可在電腦裏真實地運行起來,方便調校各種參數。
電影《鋼鐵俠》中斯塔克的研發過程,就利用了數字孿生技術。迄今,已有不少電氣企業著手布局,比如美國通用電氣(GE)、德國西門子。特斯拉公司還為其生產和銷售的每一輛電動汽車建立了數字孿生模型。
Gartner 預計,簡單的數字孿生將在消費電子產品等領域快速應用。
9.量子計算
這是一種遵循量子力學規律,以量子位(量子比特)為單元進行計算的新型計算模式。
一個量子位可同時保存所有可能的結果,直到讀到一個被稱為疊加的屬性。由於疊加性的存在,使得量子位狀態可處於多種可能性的疊加狀態,相比於經典信息處理,量子信息處理的效率上具有更大潛力(小編也說不清楚在說什麼)。
基於量子技術的硬件較為複雜,2015年開始,研究競賽非常激烈,主要玩家有Google,IBM,Intel,Microsoft,D-Wave(加拿大量子計算公司)。其中Intel專注矽量子點技術,微軟選擇拓撲量子計算,兩者較冷門,主要的競爭在Google和IBM之間。
驕傲的是,2017年5月,中科院宣布中國建造了全球第一台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
10. 立體顯示
可將物體呈現為三維效果,采用360度球麵視角可跟隨觀眾移動的,可以創建出高度逼真的幻覺效果或立體的視覺感受。
目前,立體顯示技術還沒有走出實驗室,商業應用遠未起步。好事者可以想象下,電影《星球大戰》中莉亞公主、黑武士等通話中呈現的實體圖像。當然,技術的場景肯定不止於通話,至少網紅女主播會迎來新一波爆發。
11.腦機接口
腦機接口(BCI)是一種用戶界麵,用戶可通過計算機讀取腦中的信息,經過計算處理,讓信號轉化為相關的反饋指令,計算機或者接受腦傳來的命令,或者發送信號到腦。
這個黑科技是科技圈內的熱點。今年3月,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創立新公司Neuralink,涉足該領域;4月,Facebook的硬件開發團隊展示了用腦波打字的項目,他們準備打造相關的穿戴式設備係統。
意念意義上的“永生”,也許能通過BCI實現。
12. 會話式用戶界麵
會話式用戶界麵(CUI)是一個高層次的設計模型,用戶和機器以口語或書麵自然語言交互作用,其交互作用範圍可從簡單的話語(如“停止”,“是”或“現在幾點”“12:24”)到高度複雜的相互作用(收集犯罪案件的證人證言)和高度複雜的結果(如為用戶創建一個抽象的形象)。
相比CUI,現在的智能音響就是個玩具。
13.智能工作空間
指嵌入了計算、信息設備和多模態的傳感裝置的工作或生活空間,以支持人們方便地獲得計算機係統的服務。在智能空間的工作和生活過程,將是人與計算機係統不間斷的交互過程。
今年3月,阿裏巴巴與P2(People Squared)聯手,共同打造了全球第一款智慧聯合辦公概念空間——神鯨。
阿裏巴巴神鯨空間
14. 增強數據挖掘
其標誌性的特點是下一代商用智能和分析平台,可使用戶自動發現、想象和敘述相關研究,例如相互關聯性、整體預測等,無需建立模型或寫算法,用戶便通過可視化搜索和自然語言查詢數據,支持自然語言生成的結果解釋。
這將減少數據缺失與人工手動探索造成的“重要見解不正確”風險,有助於優化對策建議,希望它比中國好多高管更靠譜些。
15. 邊緣計算
指的是一種分散式運算的架構,將應用程序、數據資料與服務的運算,由中心節點處理的大型服務加以分解,切割成更小與更容易管理的部分,分散到邊緣節點去處理。在這種架構下,資料的分析與知識的產生,更接近於數據資料的來源,更適合處理大數據。
16. 智能機器人
可在物理世界中自主工作,在短期間隔中學習,接受人類監督、培訓和示範,在人類的管理下工作。
智能機器人的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生產力以及低成本,將在大量行業中表現強競爭力,相關宣傳和期望將持續增長。
國內互聯網的BAT,國外的穀歌、IBM、微軟、臉書、亞馬遜等科技巨頭均在投入巨資,搶占智能機器人的戰略製高點。
百度研發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小度”
延伸閱讀:你的臉有多重要,遠超你想象!剛剛,它又多了兩個新功能
保護好你的臉,這才是你真正的身份證!
猝不及防!剛剛,你的臉增加了兩大功能!
刷臉坐火車
刷臉通道,全麵啟動
剛剛,武漢火車站傳來消息,32個刷臉通道全麵啟用,隻留10個傳統檢票通道,所有人進站隻需2-5秒。進站時,隻需把身份證放到讀碼器,抬頭看屏幕,瞬間打開閘門!沒有一個檢票員,所有進站通道均無人值守!
這是中國第一個刷臉進站的火車站,今天90%的旅客進站已開始走刷臉通道,化妝女士也不用擔憂,照樣準確地刷你臉。
更令人震撼的是:這套係統與公安打通,那些打算乘火車潛逃的犯罪分子一旦刷臉,馬上鎖定自動報警!
刷臉坐飛機
刷臉登機
8月24日,作為中國最大機場,北京首都機場重磅宣布:與百度全麵合作,進入刷臉時代!
目前,百度機器人已經開始投放,負責機場信息谘詢。同時,刷臉登機也正全麵開始測試,告別身份證、登機牌。現在南陽薑營機場已實現直接刷臉上飛機。
北京機場這個比火車站更狠,就算是大整容都能識別出,因為未來將同時集成虹膜識別、眼球識別等生物識別。
李彥宏說,未來有一天在機場安檢、登機都隻需要刷臉就行。沒錯,我們的臉既充當了身份證,也充當了登機牌!
除了上述兩個最新消息,我們這張臉的功能,其實強大到遠超你想象!請繼續往下看——
刷臉辦事,不再跑腿
10秒鍾,一次刷臉,安坐家中,公積金查詢、交通罰單繳納、個稅申報等統統搞定!
截至8月8日,全國已有40個城市開通支付寶“刷臉政務”,近3個月已有超過875萬用戶嚐試坐在家中刷臉完成信用認證,再進行政務辦理。
早在5月份,支付寶就推出“黑科技”,幫助離退老人“刷臉”完成養老金領取資格驗證。登錄支付寶“城市服務”頻道,刷一下臉,眨一眨眼。資格認證完成,整個過程不超過10秒!
刷臉支付
網絡上流傳著一個疑似刷臉支付終端機視頻,視頻中的女生不用手機,不輸入賬號,僅靠刷臉就能實現支付,識別過程僅需1秒;
在智博會的螞蟻主題館,顧客隻需要在收銀處掃一掃臉,就可以把喜愛的商品買回家。
在最新的測試報告中,螞蟻金服的人臉識別技術準確率已達99.6%,再配合眼紋等多因子驗證,準確率為99.99%。
早在2015年7月支付寶9.0就正式上線了人臉識別,全麵應用於用戶登錄、實名認證、找回密碼、商家審核、支付風險校驗等場景。
2017年2月,螞蟻金服掃臉付入選《MIT科技評論》2017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榜單。《MIT科技評論》認為,作為全世界首批上線人臉識別技術的國家,中國的人臉識別技術精度已達到金融交易的級別,刷臉支付進入成熟期。
刷臉登陸
世界第一!
2016年,阿裏就宣布推出業界首個“刷臉”登錄郵箱。該功能在用戶賬號出現異常的情況下自動開啟,驗證用戶麵部輪廓和結構,確認與預設一致才準許登錄成功,這一功能的實現在全球企業郵箱中尚屬首例。
刷臉炒股
“刷臉”開戶也已經開始了。此前,長城證券推出的“長城寶”就能幫助客戶用手機“刷臉”來開戶。這意味著,在家辦理證券開戶。
刷臉取款
招行全行的8000多台ATM中有10台可以支持刷臉取款,單日限額為3000元。
目前招商銀行、微眾銀行、江蘇銀行、浙商銀行、平安銀行、西安銀行已正式在業務環節運用人臉識別技術;華夏銀行、浦發銀行、南京銀行等已成立內部團隊研究該項業務。
刷臉回家
在鄭州,刷臉還被應用到了小區管理上。康橋地產新開發的一個小區,門口裝有動態人臉識別係統,在該小區居住的人錄入麵部信息之後,業主的個人信息即可在該係統存檔。當社區任何一個門口有人進入時,該係統便會進行麵部信息的自動捕捉,配對成功之後,小區的門便會自動打開。
你的臉,正取代手機
靠臉吃飯的時代,真的來了!
今天,我們到哪裏都是刷手機、掃二維碼。很快,我們將從刷手機時代,正式邁入刷臉時代!
不能再說不好意思沒帶錢包了,不能再說手機沒電不能網上支付了,因為隻需要帶臉就行;
終於可以說走就走了,因為錢包銀行卡手機都可以不帶,憑一張臉就能在全世界暢通無阻!
也許你還不知道:最近,馬雲、劉強東開始悄悄在實體店測試刷臉支付了,顧客隻需在收銀處掃臉,就可以把商品買回家。
你的這張臉,正在被添加越來越多的功能:身份證、登機牌、火車票、通行證,甚至付款碼。
請保護你的臉!
然而,這也讓網友們開始擔心了:
“以後要帶馬賽克麵具出門,密碼就在臉上…”
網友的擔心不無道理。
今年315晚會上,央視曾發出消費預警:手機的人臉識別技術存在漏洞,隻需要用一個 APP 處理一下大家平時曬在微博、朋友圈的照片,就能通過銀行支付 APP 的活體檢驗。主持人現場通過一名觀眾曬在微博的自拍照,成功通過了某 APP 的安全驗證。
360首席科學家顏水成就表示,現階段人臉認證技術還不能在所有場合做到非常成熟,在涉及個人隱私、財產等重要信息的場景下,建議啟用多重認證方式。
時代在改變!
今天技術還不成熟,但會快速完善。刷臉時代已全麵開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
最後更新:2017-11-02 17:55:02
上一篇:
中國股市:一帶一路+人工智能第一龍頭強勢回歸,季報預增369%,十一月接力京東方A
下一篇:
人工智能第一黑馬跌至冰點,三季報業績暴增896%,將碾壓京東方A
2017年中國家用電器技術大會,物聯網+人工智能將對家電產業產生新價值
學車怕被教練罵?“機器人教練”上崗天生不懂訓人
解謎遊戲《色度偏移》首曝預告 機器人探索世界真相
聯合辦公空間服務提供商“WeWork”獲得軟銀44億美元戰略融資;人工智能思維下的營銷新武器發布
人工智能已成時代風口 華為到底是怎麼保護用戶隱私的
人工智能時代,這個家電老炮憋了一個大招
完勝人腦!機器人實時盯盤0.1秒寫稿,你放心讓虛擬機器人理財嗎
人工智能彌補了人類智能的進化不足,會引起某種退化嗎?“人工智能與未來社會:趨勢、風險與挑戰”學術研討會之四
中字頭鋼鐵 人工智能第一龍頭底部崛起,中報增676%,超方大炭素
人工智能龍頭相繼破位大跌 逃命OR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