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機器人
機器人養老究竟能走多遠?
隨著“空巢”老人、獨居老人和高齡老人的不斷增加,傳統的養老方式已然無法滿足老齡化的剛需,智能機器人,勢必會走進養老服務業。麵對機器人養老,你怎麼看?你願意讓冷冰冰的機器人陪你養老嗎?
機器人卡拉,我以為我是有生命的
馬雲曾說:“30年後最優秀的CEO可能是機器人”,現在正處於變革時期,人類已經從IT走向了DT(數據科技時代),DT時代企業的主角是機器人。“IT時代是把人當機器,未來DT時代是把機器當人,中間的挑戰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馬雲暢想,“在數據時代,30年以後世界上最優秀的CEO可能是一個機器人。”機器人離我們的生活真是越來越近了。
下麵我們先來看一下最短的機器人科幻片,這部短片非常值得欣賞。機器人卡拉可以可以看家、做飯、管理行程,有一天,質檢員發現剛剛下線的女機器人有質量問題……

溫馨提示:建議wifi環境下觀看視頻
看完這部短片,小編陷入了無限的遐想,機器人加上人工智能,如果有一天,機器人真的有了意識,人類該何去何從?這個工廠的生產線上,對一個優質產品的評價標準是智能思考但沒有思維,有超強的記憶但無自我。不知道kara的自我意識和掙紮求生是否隻是特例。還是這些經過相同處理過程的“機械”都與Kara一樣有過自我有過求生?機器人是否能夠擁有情感?這是個更值得我們深入討論的問題。
現在養老機構最為頭痛的事情就是護工問題,借助機器人來護理老年人,究竟能走多遠?這不禁讓我想起一段特別感人的視頻。
孤獨婆婆與機器人
老婆婆的子女,因各種原因,不能照顧老人,於是送給了老人一台機器人,一段令人動容的機器人與空巢老人之間的故事就這麼發生了,觀後不禁令人深思,機器人在未來的養老產業發展中,會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巨大的社會效應。
從收到孩子寄來的機器人那一天起,機器人是她唯一的“親人”,老婆婆感受到了從來沒有過的陪伴。終於有一天,當生命走到盡頭,機器人不斷地往她口袋裏塞電池,卻發覺,歲月竟是那麼殘忍!最好的愛是陪伴,別讓等待成為遺憾……

溫馨提示:建議wifi環境下觀看視頻
一起吃早餐,一起澆花,一起看夕陽西下,一起睡前看電視節目,陪伴是每個人的情感需求。所謂傷離別,則是心還在,人已去。短片溫情感人,充滿平和安靜的基調。直到小機器人也老去,仍念念不忘當初與婆婆去馬戲團的約定,長相思的情感再次通過這種傷別離而體現。
看完這個故事,你是否有許多感觸呢?雖然隻有短短五分鍾,卻非常的感人。我們平時工作雖然忙碌,但不要忘記常常去探望自己最親愛的家人。我們漸漸長大,他們卻漸漸老去。機器人固然很好,但老人更需要的還是子女的陪伴。
機器人從概念變為現實,走進養老院
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引進了一批服務型機器人,機器人“阿鐵”身高80公分,體重15公斤,是一台智能機器人。“阿鐵”的圓腦袋上有兩根會發光的天線,“大眼睛”實則是500萬像素的攝像頭,便於對老人的行為進行識別。下麵一起來看看83歲的趙秋英奶奶和阿鐵的互動吧!

溫馨提示:建議wifi環境下觀看視頻
引進機器人一方麵是提醒護工打卡和給老人吃藥,實現智能化管理;另一方麵是希望能夠給老人帶來一些新的體驗,增加“為老服務”的多樣性。
機器人完全可以勝任照料老人的工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減輕子女的負擔。它可以提醒你按時吃藥、吃飯,照顧你的一切生活起居,但永遠代替不了子女的角色,父母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可以照顧生活的機器人,更多地是要進行情感上的交流。
在未來,機器人究竟能走多遠?這真的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深思和考慮的問題。目前,機器人養老仍處於起步階段,機器係統還需要更好的完善,相信機器人作為人工智能輔助手段,會越來越多的進入養老服務業。但機器人畢竟是冷冰冰的,它不能在情感上和老人深入的溝通和交流,父母需要的是更溫暖的關係和照顧,並不是冷冰冰的程序指令。機器人養老固然很好,但親情不能少,子女至少不能讓機器完全取代照顧父母應該盡到的責任。
當你老了,你會願意接受機器人的照料,並享受他們的陪伴嗎?
如果您想要和更多的朋友探討最新的養老方式,快來加入我們的養老大本營吧,讓我們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養老大本營將陪伴老年朋友一路同行,共享人生晚韶華!
最後更新:2017-10-08 01: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