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4
搜狐
明年混改重組降杠杆多維發力 資本市場大有可為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深化國企國資改革,加大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力度。圍繞十九大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任務和要求,針對當前國企改革的一些熱點和難點問題,近日,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了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原主席季曉南。他表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資國企改革要力爭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突破新進展。必須圍繞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這一新目標,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製,加快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他認為,作為深化國企改革突破口的混改要加快推開,電力、石油天然氣等壟斷領域將邁出實質性步伐,東三省等地區應加大力度;資本市場將有更多作為,隨著改革的深化,資產證券化是一種趨勢,國企的戰略性重組將會成為亮點;同時,著力推進國企降杠杆,央企各種資本資金包括各種基金的經營活動要更加規範。
把握新時代
國資國企改革新目標新要求
中國證券報:十九大強調要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製和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如何準確理解和把握十九大關於國資國企改革的精神實質?
季曉南:十九大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論述可以歸納為:實現一個目標,聚焦兩大改革,達到三個要求,突出四項工作。實現一個目標,就是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這在我們黨的中央代表大會上是首次提出,是新提法。這是我們黨著眼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提出的新目標新要求。推進新時代國有企業改革,必須圍繞十九大確立的國有企業改革的新目標聚焦發力,深入推進。
聚焦兩大改革,就是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製和推進混合所有製改革,力爭取得新突破新進展。達到三個要求,就是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其中,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在我們黨的文件中也是首次提出,是國有企業改革理論的重大創新。十九大強調,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這與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既一脈相承,又有所不同。不同之處在於,國有資本可以做大,國有企業不可能要求都去做大,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更符合國有資本的內在要求和本質屬性,能更好體現國有資本的控製力和影響力,並與國有資產管理體製改革相銜接,與國有資產監管從國有企業為主向國有資本為主轉變相適應。從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轉向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這一變化包含著深刻的思想內涵,也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對發展壯大國有經濟的新要求。
突出四項任務,就是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製,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製,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其中,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與以往中央的提法也有所不同。以往通常講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包含了國有企業的合並重組,十九大把國有經濟戰略性重組與布局優化、結構調整並列提出,進一步突出了戰略性重組的重要性,並突出了戰略性重組的緊迫性。十九大明確提到的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四項工作是著眼於新時代國有企業改革的新方位新使命和新目標新要求提出的,形成有效製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和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製、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也都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任務,我們一定要完整理解,全麵把握,按照係統、整體、協同的要求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入,力爭在全麵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中實現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新突破新進展。
抓緊製定和出台
國資監管機構權力和責任清單
中國證券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完善國企國資改革方案,圍繞管資本為主加快轉變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製。能否談談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製的重要性和未來的著力點在哪些方麵?
季曉南: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製不能簡單化地理解為組建“兩類公司”。一方麵,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製涉及國資委的權力下放和職能轉變,這個問題不解決,國有企業要真正成為市場經濟主體、要真正建立現代企業製度,都麵臨難以逾越的體製性障礙。另一方麵,不能把未來的國有資產管理架構簡單理解為國資委——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或運營公司——國有企業。國務院國資委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未來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應該是三類:第一類是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第二類是國有資本運營公司,第三類是實體企業。這個結論與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精神是一致的,《意見》在論述以管資本為主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製時明確指出,“國有資產監管機構依法對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和其他直接監管的企業履行出資人職責”。顯然,國資委直接監管的企業不屬於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或運營公司。當然,到底哪些企業要直接監管?直接監管的企業享有哪些經營管理權限?如何解決這類企業麵臨的政企不分?這些問題都需要根據實踐不斷探索解決。
未來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製改革的著力點,主要任務是要加快組建國有資本運營和投資公司,主要目的是要加快國有資產監管從管企業轉向管資本的轉變,使國有企業更好地適應市場化、現代化、國際化要求。著力要抓好四項工作:一是加快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和運營公司試點,深化兩類公司的綜合性試點,真正將兩類公司打造成國有資本市場化運作的專業平台;二是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加快推廣步伐,特別是在改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方麵步子可以邁得更大一些;三是繼續轉變各級國有資產監管機構的職能,將屬於兩類公司的經營自主權授予企業,真正落實屬於市場主體的權利;四是抓緊製定和出台國有資產監管機構的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按照管資本為主的要求進一步理順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與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職責,科學界定國有資本所有權與經營權邊界,在此基礎上製定和出台權力和責任清單。
東三省等地區混改應加大力度
中國證券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要深化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等行業改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混改未來如何實現新突破?如何評價聯通的混改?下一步國企混改的重點領域和行業是什麼?
季曉南:新時代國有企業改革,要把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擺在深化國企改革的突出位置。今年以來,混改速度明顯加快,重點領域有所突破。截至11月,已經確定的混改試點企業達50家,國家發改委批複的兩批共19家央企混改,涉及重要商品、金融、民航信息服務等領域。第三批31家國有混改試點企業已經確定。應該說,推進混改,“混”是手段,“改”是目的,要通過混改真正促進國企完善公司治理、轉換經營機製、增強活力動力。目前混改已呈現上下聯動、全麵發力的態勢。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混改對於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對於完善基本經濟製度、對於健全市場經濟體製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但混改麵臨著一係列深層次的體製機製矛盾和社會熱點問題,從一定意義講,混改改到深處是一場國企革命。因此,需要通過試點探索路子,積累經驗,不能刮風。從混改的類型看,當前主要是解決兩類企業的混改問題,一是大型國企集團怎樣混改?二是國有控股混合企業員工如何持股?當然,大型國企集團的混改可以結合員工持股進行試點。大型國有企業資產數額很大,如國家電網、中國石油等,總資產超過4萬億元,淨資產超過2萬億元,這樣規模巨大的國有企業,集團公司如何進行混改?還有大量低效無效的資產如何進行混改?這些,都是混改麵臨的棘手問題。聯通的混改為解決大型國企集團層麵的混改探索了一條路子,通過“國有資本+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員工持股”的方式實現了大型國企集團層麵真正意義上的混改,是一個重要突破,得到了社會的普遍好評和市場的積極反應。
下一步混改的重要領域和行業,從加快集團公司混改來看,應從兩方麵發力:一方麵,對主業處於充分競爭領域和行業的商業類國有企業應加快推進混改,這類國企麵臨的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混改涉及的體製問題相對少一些;另一方麵,應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具有壟斷業務性的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從加快員工持股來看,重點應在科技類企業,如高新技術企業、轉製科研院所、科技服務型企業等積極進行試點和推行,這樣也符合十九大強調的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要求。無論采用何種模式進行混改,一定要聚焦體製機製變革,聚焦活力動力增強,聚焦競爭能力提升,聚焦質量效益改進,不能為混而混,更不能造成新的國有資產流失。
從地方來看,多個省市推出了員工持股試點意見,上海、天津、廣東、山東、江蘇、安徽等地混改要求強烈。但從深化國企改革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來看,東三省、山西、內蒙等能源和老工業基地近年來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其原因既有結構性的,也有體製性,要通過深化國企改革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因此,混改更應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各地情況不同,下一步混改的試點和推廣,應賦予地方相應的混改權力,更好地調動地方混改的積極性。這樣也符合中央確定的因地製宜的混改原則。相應地,要健全激勵機製、進行必要授權、完善容錯糾錯機製。
央企戰略性重組三方麵繼續發力
中國證券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在央企重組方麵,目前的98家央企戰略性重組未來將如何進一步推進?哪些行業是下一步重組整合的重點?推進重組整合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季曉南:推進新時代國資國企改革,必須繼續加快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下一步央企布局結構調整應從三方麵繼續發力:一是繼續推進企業重組整合,主要是裝備製造、煤炭、電力、通信、化工等領域和行業;二是繼續落實化解過剩產能任務,繼續壓減管理層級和法人戶數,推動瘦身健體、提質增效,提高主業核心競爭力;三是繼續促進國有資本向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重點基礎設施傾斜,向優勢企業和企業主業集中,向實體經濟聚焦。
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和戰略性重組,要著眼於提高國有資本的控製力、影響力和帶動力,對主業處於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主要承擔國家重大專項任務的中央企業,保持國有資本控股地位;對重要通信基礎設施和糧食、棉花、石油、天然氣等國家戰略物資儲備領域,實行國有獨資或控股;對戰略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自然壟斷環節的管網和核電、重要公共技術平台、地質等基礎數據采集利用領域以及國防軍工,實行國有獨資或絕對控股;對其他服務國家戰略目標、重要前瞻性戰略性產業、生態環境保護、共用技術平台等,加大國有資本投資力度,發揮國有資本引導和帶動作用。
根據十九大的精神,結合這些年的國企重組整合,推進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和戰略性重組至少要把握好以下幾點:一是要注重從戰略上進行重組;二是要以重組整合為契機深化內部改革和機製創新,在提高決策效率、完善激勵機製、壓縮管理層級等方麵取得實質性進展;三是要結合重點領域的國企混合所有製改革,積極穩妥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央企重組,促進國企體製機製變革;四是要引導國有資本更多投向實體經濟,糾正“脫實向虛”的傾向;五是要注重文化整合,真正達到“1+1>2”的效果;六是要依法保護職工合法權益,保障職工轉崗不下崗。
去杠杆要加強央企各類資金及基金監管
中國證券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確保重大風險防範化解取得明顯進展。如何繼續降低央企的杠杆率並取得實效?
季曉南:去杠杆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守住不發生係統性金融風險底線的一個重要措施。到2016年底,中央企業資產負債率達66.1%,遠高於其他所有製企業。近年來,國資委和中央企業在降杠杆方麵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包括加強債券特別是短融、超短融債券風險梳理和排查,加強負債規模和資產負債率雙重管控、嚴格控製與主業無關的貿易業務、嚴禁開展融資性貿易和“空轉”貿易、嚴控高負債企業推高企業負債率的新增投資等,這些措施對扭轉央企資產負債率上漲的趨勢起到了重要作用。1-7月央企資產負債率比年初下降0.2個百分點,在當前的企業經營環境下,確實是不容易的。
但相對於十九大提出的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和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的要求,央企的資產負債率仍然偏高,控負債防風險、優化資本結構的任務仍然繁重。當前,推進央企降杠杆、減負債,主要任務就是要認真落實國務院作出的各項部署,建立嚴格的分行業負債率警戒線管控製度,建立多渠道降低企業債務的機製,積極穩妥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強化約談提醒和嚴肅追責等問責製度,在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中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和降杠杆等,推動央企資產負債率總體持續穩中有降,高負債企業負債率逐步回歸合理水平,促進央企效益持續增長。
守住不發生係統性金融風險底線的一個重要方麵,就是要加強各類資金的監管。近期,國資委印發了《關於加強中央企業PPP業務風險管控的通知》,同時,正在製定央企降杠杆控負債防風險指導意見。近年來,適應國資監管從管國企為主向管國資為主的轉變和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的需要,國資委分別批準成立了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和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還籌劃設立了國協、國同、國創、國新4隻引導基金,目前央企發起和參與的基金超過200隻,總規模超過6000億元。這些基金在支持中央企業轉型升級、重組整合、創新發展等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的精神和要求,為了防範金融風險,對於國企包括中央企業的基金管理也要加強監管,確保不發生重大金融風險。
國企資產證券化大勢所趨
中國證券報:資本市場與國企改革密切相關,如何更好地發揮資本市場在新時代國企改革中的作用?
季曉南:資本市場在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進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有1100家左右,占全部上市公司的1/3,如果按資產、收入、利潤等計算,所占比重更大,其中,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有400家左右。通過改製上市,國有企業不僅籌集了大量發展資金,而且促進了公司治理建設。當然我們要看到,改製上市對國企的體製機製轉換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背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股權結構不合理,即社會經常詬病的國企“一股獨大”,導致國企的公司治理缺乏有效的產權基礎。如果說過去的改革有什麼經驗教訓,其中一條就是,深化國企改革僅有產權製度改革包括改製上市還不夠,還要優化產權結構,解決“一股獨大”問題。解決該問題需要資本市場配合,這是困擾國企股份製改革包括混合所有製改革的一個體製性問題。
在優化股權結構、解決“一股獨大”方麵,還要繼續探索多種有效途徑和方式,如可以考慮加大引入結構調整基金、養老保險基金的力度,還可以考慮提高民營資本、外國資本參與國企混改的持股比例等。在這方麵,資本市場可以有更多作為。隨著國企改革的深化,資產證券化是一個趨勢,IPO或資產注入上市公司等會繼續推進,國企的戰略性重組將成為亮點,一方麵,能夠持續提升國企效益;另一方麵,會給資本市場主題性機會帶來熱度。
(原標題: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原主席季曉南 明年混改重組降杠杆多維發力 資本市場大有可為)
最後更新:2017-12-21 02:3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