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9
搜狐
“高薄轻”之外容纳“新厚重”,阿里巴巴创造3300万就业说明了什么
9月15日,全国就业创业工作座谈会召开。阿里巴巴作为唯一互联网企业参加会议,阿里巴巴集团总裁金建杭向来到阿里巴巴展区参观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介绍:阿里巴巴平台仅零售一块直接间接支持的就业人数就超过3300万,涌现了一大批创业、就业成功的典型,包括大学生、女性、边缘者和农村青年,如淘宝上有16万的残疾人开设网店,在平台一年的销售额为124亿。
在互联网技术革命全面向纵深推进、中国步入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所交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平台为创业者赋能”的答卷,可谓难能可贵。
人类历史上,几乎每一次生产力的大爆发,都伴随着重要新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新技术应用,带来了便利与福祉,但与此同时,由于新技术的引入、应用、拓展,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不可能做到均匀,因此,对于整个社会人群,也不可能是均一受益的。
理论上,存在着一种理想化的、平滑的过程,新技术会造就新的行业和工种,新的就业机会涌现,沿着产业链形成持续拉动,从旧业态、旧行业疏散出来的劳动人口逐步转移到新的行业。
从历史上宏观地看,几乎每一次技术革命,也确实都走完了这样一个过程。当汽车替代马车后,失去生意的马车夫并不会流落街头,最终总能找到新的工作,从汽车司机到维修工,也许是加油站的服务人员。
但是,微观地看,由于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并不均匀,必然会造成局部的分化。新技术革命宏观上、整体上给人们带来更多福祉,但局部上、微观上,也会带来波动,有时这种波动的影响还很大。这是历史,也是现实。实际上,在互联网经济中,大部分互联网企业,都本能倾向于“高新技术”与“轻业态”的结合。吸收大量从业人员的行业,往往被认为是落后的、不合商业逻辑的。资本向最轻的业态汇聚,形成新的马太效应。
原教旨的市场论者鼓吹接受这种现实,认为资本逐利与技术壁垒的自我强化造成的受益人群撕裂,是社会进步不得不接受的痛楚,在这个过程中利益受损(可能更确切的表达是未能及时分享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红利)的人群,总会自行痊愈并找到自己的位置。
即便从人们普遍接受的、相对中性的角度,很多企业家也会认为,企业在商言商,是一种正常的“本分”,企业本身并没有义务为吸纳社会劳动力,或者说,为在产业转型中遇到再就业困难的人群,操太多的心。大多数企业确实也是这么做的。
这种认知就企业的本位或短期利益来说,可能无可指摘,但是,阿里巴巴直接间接吸纳3300万就业人数这个现实,以实践证明,代表新技术、新业态的互联网企业,是有可能、有必要,在兼顾企业商业利益的同时,做出一些不同选择,“有所作为”的。
阿里巴巴直接或间接吸纳3300万就业,不完全是“顺其自然”,从商业决策来说,至少走的不是两点之间最近的直线,整体上,不完全采取“高薄轻”模式,而是容纳了“新厚重”模式,甚至有一些吃力不讨好的选择。
如果对阿里巴巴的历史有一定了解,就会知道这符合阿里巴巴一贯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初心。从“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开始,18年中,阿里巴巴的商业理念,一步步从利用高新技术服务客户进而盈利,升级为利用高新技术赋能客户进而创富,从谋求一枝独秀的通吃赢家,到营造多样性丰富的商业生态体系。“赋能”的对象,也从最初狭义的客户,大幅扩展为生态平台上所有的伙伴。
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阿里巴巴吸纳的就业(创业)人群中,包括大量大学生、女性、边缘者和农村青年,阿里巴巴的企业战略,会把农村、公益放在那么重要的位置。恰恰是在技术革命次生的新旧业态转变中,这部分人群,是最可能缺乏自我提升能力,最缺乏资源,最难获得技术革命红利的人群。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仅仅依靠“顺其自然”的新技术产业拉动,不可能让这些人员在短期内获得足够的能力和机会,参与、分享乃至共同促进新技术革命。特别是在人力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社会继续教育体系相当不完备的社会现实下,“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平台赋能每个生态单元的商业理念,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不再局限于“在商言商”。
从阿里云到新能源,阿里巴巴没有丧失过对新技术的追求。但“仰头看天”的同时,也未忘“厚土”,这样一种“厚重”的商业实践,将“理想化”与“社会责任”融合的商业理念,理应成为一种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值得互联网企业效仿的商业伦理,并得到主流社会的肯定与支持。
最后更新:2017-10-08 04: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