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9
搜狐
“高薄輕”之外容納“新厚重”,阿裏巴巴創造3300萬就業說明了什麼
9月15日,全國就業創業工作座談會召開。阿裏巴巴作為唯一互聯網企業參加會議,阿裏巴巴集團總裁金建杭向來到阿裏巴巴展區參觀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馬凱介紹:阿裏巴巴平台僅零售一塊直接間接支持的就業人數就超過3300萬,湧現了一大批創業、就業成功的典型,包括大學生、女性、邊緣者和農村青年,如淘寶上有16萬的殘疾人開設網店,在平台一年的銷售額為124億。
在互聯網技術革命全麵向縱深推進、中國步入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下,以阿裏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所交出的“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平台為創業者賦能”的答卷,可謂難能可貴。
人類曆史上,幾乎每一次生產力的大爆發,都伴隨著重要新技術的應用。一方麵,新技術應用,帶來了便利與福祉,但與此同時,由於新技術的引入、應用、拓展,無論是在空間上還是時間上,都不可能做到均勻,因此,對於整個社會人群,也不可能是均一受益的。
理論上,存在著一種理想化的、平滑的過程,新技術會造就新的行業和工種,新的就業機會湧現,沿著產業鏈形成持續拉動,從舊業態、舊行業疏散出來的勞動人口逐步轉移到新的行業。
從曆史上宏觀地看,幾乎每一次技術革命,也確實都走完了這樣一個過程。當汽車替代馬車後,失去生意的馬車夫並不會流落街頭,最終總能找到新的工作,從汽車司機到維修工,也許是加油站的服務人員。
但是,微觀地看,由於新技術的引入和應用並不均勻,必然會造成局部的分化。新技術革命宏觀上、整體上給人們帶來更多福祉,但局部上、微觀上,也會帶來波動,有時這種波動的影響還很大。這是曆史,也是現實。實際上,在互聯網經濟中,大部分互聯網企業,都本能傾向於“高新技術”與“輕業態”的結合。吸收大量從業人員的行業,往往被認為是落後的、不合商業邏輯的。資本向最輕的業態匯聚,形成新的馬太效應。
原教旨的市場論者鼓吹接受這種現實,認為資本逐利與技術壁壘的自我強化造成的受益人群撕裂,是社會進步不得不接受的痛楚,在這個過程中利益受損(可能更確切的表達是未能及時分享新技術革命帶來的紅利)的人群,總會自行痊愈並找到自己的位置。
即便從人們普遍接受的、相對中性的角度,很多企業家也會認為,企業在商言商,是一種正常的“本分”,企業本身並沒有義務為吸納社會勞動力,或者說,為在產業轉型中遇到再就業困難的人群,操太多的心。大多數企業確實也是這麼做的。
這種認知就企業的本位或短期利益來說,可能無可指摘,但是,阿裏巴巴直接間接吸納3300萬就業人數這個現實,以實踐證明,代表新技術、新業態的互聯網企業,是有可能、有必要,在兼顧企業商業利益的同時,做出一些不同選擇,“有所作為”的。
阿裏巴巴直接或間接吸納3300萬就業,不完全是“順其自然”,從商業決策來說,至少走的不是兩點之間最近的直線,整體上,不完全采取“高薄輕”模式,而是容納了“新厚重”模式,甚至有一些吃力不討好的選擇。
如果對阿裏巴巴的曆史有一定了解,就會知道這符合阿裏巴巴一貫的“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初心。從“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開始,18年中,阿裏巴巴的商業理念,一步步從利用高新技術服務客戶進而盈利,升級為利用高新技術賦能客戶進而創富,從謀求一枝獨秀的通吃贏家,到營造多樣性豐富的商業生態體係。“賦能”的對象,也從最初狹義的客戶,大幅擴展為生態平台上所有的夥伴。
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阿裏巴巴吸納的就業(創業)人群中,包括大量大學生、女性、邊緣者和農村青年,阿裏巴巴的企業戰略,會把農村、公益放在那麼重要的位置。恰恰是在技術革命次生的新舊業態轉變中,這部分人群,是最可能缺乏自我提升能力,最缺乏資源,最難獲得技術革命紅利的人群。
可以肯定地說,如果僅僅依靠“順其自然”的新技術產業拉動,不可能讓這些人員在短期內獲得足夠的能力和機會,參與、分享乃至共同促進新技術革命。特別是在人力資源分布極不均衡、社會繼續教育體係相當不完備的社會現實下,“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平台賦能每個生態單元的商業理念,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不再局限於“在商言商”。
從阿裏雲到新能源,阿裏巴巴沒有喪失過對新技術的追求。但“仰頭看天”的同時,也未忘“厚土”,這樣一種“厚重”的商業實踐,將“理想化”與“社會責任”融合的商業理念,理應成為一種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值得互聯網企業效仿的商業倫理,並得到主流社會的肯定與支持。
最後更新:2017-10-08 04: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