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6
搜狐
“西南第一刀”古稀之年再出手 出资4000万要把老家打造成“手工艺术品之乡”
(胡正德在加工艺术品。)
“5年内,我要投入4000万元,把犁倭镇打造成手工艺术品之乡!”近日,年逾七旬的“西南第一刀”胡正德在培训会上信心满满地对乡亲们说。
艺海冲浪从雕刻木疙瘩开始
享誉工艺美术界的名师胡正德,1946年出生在清镇市犁倭镇细岩村。据胡正德介绍,他读小学时,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临摹小画书上的人物或风景。因家庭贫困,小学毕业后,不能继续上学的他,就模仿着把连环画上的人物,雕刻在木疙瘩上,这是当时他最得意的木雕作品。
十五六岁时,胡正德在当地就小有名气,是乡亲们眼中的小艺术家。他经常到附近山上去挖木疙瘩背回家来雕刻。20岁以前的胡正德,因先天聪颖加苦干实干,无师自通,不知刻坏了多少刻刀、“浪费”了多少木疙瘩,最终成了一名技艺娴熟的雕艺工匠。
20岁那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胡正德怎么也没想到,他平常雕刻堆积在家里的那些关公、张飞、佛像等,竟然成了被打击的对象。担心受到迫害,他不得不离家出走,开始四处漂泊。
不过,无论流浪到哪里,他对艺术的追求永远停不下来。每到一处,胡正德就要诚心拜访当地的雕刻名师,学习各种雕刻技艺。云南、广东、河南、杭州、上海、北京、四川,甚至异国他乡的缅甸,都留下了他追求艺术的足迹。漂泊岁月,胡正德结识了许多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
他博采众家之长,手工雕刻技艺突飞猛进,成了一名雕刻技艺“杂家”。其间,金、银、铜、铁、锡、木、玉、牙、石、陶、瓷什么材质的雕刻都学遍了。“除景泰蓝以外,什么材质的雕刻我都干过。”胡正德说。
(胡正德的紫袍玉带石石雕精品。)
精心创作成就“西南第一刀”
胡正德被中国工艺美术界认识,是从1987年开始的。他创作的木雕《畲太君》脸谱,获全国旅游纪念品一等奖。两年之后,他雕刻的砂陶面具《张飞》,又获得了工艺美术界大奖——“百花奖”二等奖。
1993年,精攻鼻烟壶雕刻的胡正德,偶然得到了一块优质玉材。经过精心构思,他在6厘米高、4厘米宽、2.5厘米厚的玉雕鼻烟壶上,围绕《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故事情节,雕刻了70多个人物以及大量的山水、亭台楼阁等。“那件鼻烟壶,是我雕琢的所有玉器之中的上乘之作,可惜连照片都没留下一张。”胡正德遗憾地说。
“这件雕刻,几乎是微雕。上面的人物,大的只有半截米粒大,亭台楼阁的柱子,细如发丝。”胡正德说,当时的那件作品,被一名安顺商人以1500元买走,后在香港转手卖了20多万元。后来,胡正德的一件紫袍玉带石雕刻作品《葑田行犊图》,一名台湾商人出资80万元,他也不卖。
2006年贵州开展“多彩贵州两赛一会”,从沿海回家休息的胡正德听到这个消息后,毅然放弃沿海的丰厚回报,留在贵阳开始了他的又一次创业。他创作的紫袍玉带石雕刻《兰亭序》,被许多名家大师誉为“立体的诗歌”。他的作品,通常要卖到同类产品价格的数十倍。
多年来,胡正德的作品在贵州省、广东省、浙江等地的工艺美术大赛中均获金奖,他个人被授予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还被人们誉为“胡一刀”、“西南第一刀”。
(胡正德的紫袍玉带石石雕精品。)
古稀创业打造手工艺术品之乡
半年前,清镇市犁倭镇有关负责人找到胡正德,诚心邀请已71岁的他回乡创业,传授技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并将右八村闲置的原小学作为他的创业园。
树高千尺,落叶归根。在外漂泊了数十年的胡正德老人,毅然回到犁倭镇,创业带富,继续发展石雕、木雕、玉雕、漆雕、陶雕等传统手工技艺,雕刻制作艺术商品。创业园刚建好,胡正德就接到了一批订单,给一景区生产10万件旅游商品。记者日前看到,他正带领工人日夜加班生产。
“5年内,我要完成总投入4000万元,免费培训乡亲们学习制作手工艺术品,带动就业人员500人以上,把犁倭镇打造成手工艺术品之乡,实现年产值上亿元。让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胡正德信心满满地说。
图文:贾华 耀家昌
来源:贵州都市报
编辑:姚力
最后更新:2017-11-06 17:4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