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6
搜狐
“西南第一刀”古稀之年再出手 出資4000萬要把老家打造成“手工藝術品之鄉”
(胡正德在加工藝術品。)
“5年內,我要投入4000萬元,把犁倭鎮打造成手工藝術品之鄉!”近日,年逾七旬的“西南第一刀”胡正德在培訓會上信心滿滿地對鄉親們說。
藝海衝浪從雕刻木疙瘩開始
享譽工藝美術界的名師胡正德,1946年出生在清鎮市犁倭鎮細岩村。據胡正德介紹,他讀小學時,就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常臨摹小畫書上的人物或風景。因家庭貧困,小學畢業後,不能繼續上學的他,就模仿著把連環畫上的人物,雕刻在木疙瘩上,這是當時他最得意的木雕作品。
十五六歲時,胡正德在當地就小有名氣,是鄉親們眼中的小藝術家。他經常到附近山上去挖木疙瘩背回家來雕刻。20歲以前的胡正德,因先天聰穎加苦幹實幹,無師自通,不知刻壞了多少刻刀、“浪費”了多少木疙瘩,最終成了一名技藝嫻熟的雕藝工匠。
20歲那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了。胡正德怎麼也沒想到,他平常雕刻堆積在家裏的那些關公、張飛、佛像等,竟然成了被打擊的對象。擔心受到迫害,他不得不離家出走,開始四處漂泊。
不過,無論流浪到哪裏,他對藝術的追求永遠停不下來。每到一處,胡正德就要誠心拜訪當地的雕刻名師,學習各種雕刻技藝。雲南、廣東、河南、杭州、上海、北京、四川,甚至異國他鄉的緬甸,都留下了他追求藝術的足跡。漂泊歲月,胡正德結識了許多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
他博采眾家之長,手工雕刻技藝突飛勐進,成了一名雕刻技藝“雜家”。其間,金、銀、銅、鐵、錫、木、玉、牙、石、陶、瓷什麼材質的雕刻都學遍了。“除景泰藍以外,什麼材質的雕刻我都幹過。”胡正德說。
(胡正德的紫袍玉帶石石雕精品。)
精心創作成就“西南第一刀”
胡正德被中國工藝美術界認識,是從1987年開始的。他創作的木雕《佘太君》臉譜,獲全國旅遊紀念品一等獎。兩年之後,他雕刻的砂陶麵具《張飛》,又獲得了工藝美術界大獎——“百花獎”二等獎。
1993年,精攻鼻煙壺雕刻的胡正德,偶然得到了一塊優質玉材。經過精心構思,他在6厘米高、4厘米寬、2.5厘米厚的玉雕鼻煙壺上,圍繞《紅樓夢》中劉姥姥進大觀園這一故事情節,雕刻了70多個人物以及大量的山水、亭台樓閣等。“那件鼻煙壺,是我雕琢的所有玉器之中的上乘之作,可惜連照片都沒留下一張。”胡正德遺憾地說。
“這件雕刻,幾乎是微雕。上麵的人物,大的隻有半截米粒大,亭台樓閣的柱子,細如發絲。”胡正德說,當時的那件作品,被一名安順商人以1500元買走,後在香港轉手賣了20多萬元。後來,胡正德的一件紫袍玉帶石雕刻作品《葑田行犢圖》,一名台灣商人出資80萬元,他也不賣。
2006年貴州開展“多彩貴州兩賽一會”,從沿海回家休息的胡正德聽到這個消息後,毅然放棄沿海的豐厚回報,留在貴陽開始了他的又一次創業。他創作的紫袍玉帶石雕刻《蘭亭序》,被許多名家大師譽為“立體的詩歌”。他的作品,通常要賣到同類產品價格的數十倍。
多年來,胡正德的作品在貴州省、廣東省、浙江等地的工藝美術大賽中均獲金獎,他個人被授予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還被人們譽為“胡一刀”、“西南第一刀”。
(胡正德的紫袍玉帶石石雕精品。)
古稀創業打造手工藝術品之鄉
半年前,清鎮市犁倭鎮有關負責人找到胡正德,誠心邀請已71歲的他回鄉創業,傳授技藝,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並將右八村閑置的原小學作為他的創業園。
樹高千尺,落葉歸根。在外漂泊了數十年的胡正德老人,毅然回到犁倭鎮,創業帶富,繼續發展石雕、木雕、玉雕、漆雕、陶雕等傳統手工技藝,雕刻製作藝術商品。創業園剛建好,胡正德就接到了一批訂單,給一景區生產10萬件旅遊商品。記者日前看到,他正帶領工人日夜加班生產。
“5年內,我要完成總投入4000萬元,免費培訓鄉親們學習製作手工藝術品,帶動就業人員500人以上,把犁倭鎮打造成手工藝術品之鄉,實現年產值上億元。讓當地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胡正德信心滿滿地說。
圖文:賈華 耀家昌
來源:貴州都市報
編輯:姚力
最後更新:2017-11-06 17:4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