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
搜狐
中國12月官方製造業PMI為51.6 連續17個月位於榮枯線上方
中國12月官方製造業PMI 51.6,預期 51.7,前值 51.8,連續17個月位於榮枯線上方。
中國12月官方非製造業PMI 55,預期 54.9,前值 54.8。
【延伸閱讀】
中國經濟將加速新舊動能轉換
●目前中國經濟的實際運行情況是由經濟發展階段轉換和四種周期疊加造成的。總的來看,中國經濟目前處於將探底、未探底、快要探底的階段。隻要讓經濟平穩探底,隨著新動能的成長,中國經濟將走出一個小反彈的行情,隻不過不可能反彈到2010年10.6%那種高度了。
●十九大後我們必須加快培育壯大新動能,實現新舊動能接續轉換。需要培育壯大的新動能,我們可以概括為製度變革、結構優化、要素升級“三大發動機”。這三大發動機大致對應著中央強調的改革、轉型、創新這三個方麵。
12月18日至20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雖然是年度會議,但是作為黨的十九大之後首次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擔負著貫徹十九大精神的重任,會議的指導思想不僅指導2018年的經濟工作,而且也將對未來幾年經濟工作產生深遠影響,會議的很多安排具有中長期意義。會議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製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
2010-2020中國經濟可分三個階段
自從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分三個階段演化。
從1978年到2050年,中國經濟增長大致可分為三個大的階段:第一大階段(1978-2010年)為高速度增長階段,年均GDP增速達到9.8%左右;第二大階段(2010-2020年)為增速換擋階段,經濟增速逐步下台階;第三大階段(2020-2050年)為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增長轉為中速或中低速,但同時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其中,2010—2020年又可分為三個小的階段:
第一小階段(2010-2016年)為經濟增速持續下行階段。如GDP增速從2010年10.6%,到2011年9.5%,到2012年7.9%,到2013年7.8%,到2014年7.3%,到2015年6.9%,到2016年6.7%,明顯呈逐步下行態勢。出口、投資、消費、工業增加值等指標也是類似表現。
第二小階段是2017年,經濟增長企穩反彈。如GDP增速2017年一季度、二季度6.9%,三季度6.8%,都高於2016年6.7%的水平。2017年1-11月,美元計價的出口增速除二月份下降1.3%外,其他月份都增長5.5%以上,與去年相比出現明顯反轉。房地產投資1-11月增長7.5%,高於2016年增長6.9%的水平。民間投資1-11月增長5.7%,也高於2016年增長3.2%的水平。其他像工業增加值、PMI、用電量等的表現也都好於2016年。
第三小階段(2018-2020年)為經濟平穩探底並著力培育新動能階段。
中國經濟有待平穩探底
2017年第一、二季度經濟數據出來後,對中國經濟的分析出現了兩種鮮明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經濟最壞的情況已過去,底部已探明,開始進入到新周期或新階段;另一種觀點認為,經濟指標的企穩反彈隻是經濟下行通道上暫時的回光返照而已,中國經濟底部尚未探明。
這兩種觀點究竟哪一種更符合實際呢?我們來看一下造成經濟企穩反彈的原因是什麼?若這些原因可持續,則說明經濟已探底,若這些原因不可持續,則說明經濟尚未探底。
造成經濟企穩反彈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出口大幅反轉,這是造成GDP增速高於2016年最主要的原因;二是PPP項目在全國大範圍鋪開,支撐了很多地方的固定資產投資;三是2016年房價上漲帶來的滯後效應,使得2017年房地產投資高於去年,支撐了經濟增長;四是2017年新增貸款比較多,說明信貸投放仍較寬鬆;五是新動能成長,最近幾年我國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著力培育增長新動能,也帶來了經濟增長的一些效果。
那麼,這些原因可不可持續呢?從出口來看,2017年下半年增速總體下行,加之近期一些國家針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和貿易保護主義甚囂塵上,明年出口形勢很可能較今年差一些。從PPP投資來看,最近有關部門開始整頓規範PPP,包括整頓規範國企的PPP項目。從房地產投資來看,十九大報告再一次強調了“房子是用來住的”定位,下一步很可能將控製三四線城市的房價。從信貸投放來看,在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繼續去杠杆和擠泡沫、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大環境下,也具有不可持續性。唯一健康可持續的就是培育壯大新動能,但新動能的培育需要一個過程。
因此,總的來看,中國經濟底部尚未探明,有待平穩探底。
十九大後的中國經濟走勢
十九大之後的中國經濟將呈現五個方麵的特點:第一,將先探底後反彈;第二,價格走勢將總體平穩;第三,經濟結構將繼續優化;第四,新舊動能將加速轉換;第五,經濟風險將加速排除。
一是十九大後的經濟將先探底後反彈。
根據前麵的分析,目前中國經濟底部尚未探明。對此,十九大報告有非常清醒的認識,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沒有提出具體的經濟增長翻番目標;二是明確指出未來三年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是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確實,經濟探底並非壞事,隻有使經濟平穩探底,才能解決存量矛盾,才能讓市場出清,才能真正腳踏實地,才能真正邁上新征程。但探底也是有風險的,我們要努力使經濟平穩探底,守住不發生係統性經濟風險的底線。為此,必須一方麵堅定不移地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另一方麵加快培育壯大經濟增長新動能。
要認清十九大後的經濟走勢,必須對我國經濟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有清醒的認識。根據前麵的分析,目前我國經濟仍處於增速換擋階段。增速換擋是經濟發展階段的轉換,即經濟由高速度增長階段向中高速增長或中速增長階段轉換。經過六年多的增速換擋,經濟增速持續大幅下行總體已接近尾聲,但尚未完成,處於將進入新平台、未進入新平台、快要到新平台的關口階段。
要認清十九大後的經濟走勢,還必須對我國目前所處的經濟周期有清醒的認識。經濟周期有四種周期:第一是4年左右的短周期(或庫存周期或基欽周期),這一輪周期大致從2014年底啟動,目前處於頂部回落階段。第二是10年左右的中周期(或產業周期或產能周期或朱格拉周期),這一輪中周期從2009年前後啟動,目前正處於尾部階段或快探底階段。第三是20年左右的長周期(或建築周期或房地產周期或金融周期或庫茲涅茨周期),這一輪長周期從2003年前後啟動,目前總體處於下行通道上。第四是50-60年左右的超長周期(或技術進步周期或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這一輪超長周期若從1971年開始算起,則目前處於後期階段,若從1991年開始算起,則目前正處於高峰期。
目前中國經濟的實際運行情況是由經濟發展階段轉換和四種周期疊加造成的。總的來看,中國經濟目前處於將探底、未探底、快要探底的階段。隻要讓經濟平穩探底,隨著新動能的成長,中國經濟將走出一個小反彈的行情,隻不過不可能反彈到2010年10.6%那種高度了。總之,很可能是先探底、後小幅反彈、再持續前行。
二是十九大後的價格走勢將總體平穩。
從CPI來看,近年來一直較為平穩,2015年1.4%,2016年2.0%,2017年稍低於2016年、但高於2015年,預計明年將延續平穩趨勢。從PPI來看,從2012年3月份開始直至2016年8月份連續54個負增長,自2016年9月開始正增長,2017年1-11月每月都在5.5%以上,可以說出現了明顯反轉。預計2018年PPI總體比2017年偏低一些,但是連續多個月出現負增長的可能性不大了。
三是十九大後的經濟結構將繼續優化。
為何經濟結構將繼續優化?原因之一是經濟轉型會倒逼經濟結構優化;原因之二是新動能成長會推動經濟結構優化。經濟結構優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最終消費對GDP貢獻率繼續保持高位。2014年最終消費對GDP貢獻率達到51.2%,2015年59.5%,2016年64.6%,2017年繼續保持在60%以上,預計2018也會如此。二是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繼續上升。2013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6.1%,第一次超過第二產業的占比,2014年48.2%,2015年50.5%,2016年51.6%,2017年會在52%以上,2018年估計將達到53%以上。三是城鎮化率繼續上升。過去五年我國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2個百分點,2014年城鎮化率達到54.77%,2015年56.1%,2016年57.35%,2017年會在58%以上,2018年預計達59%以上。
四是十九大後的新舊動能將加速轉換。
過去多年來,我國主要依靠三大舊動能拉動經濟增長:第一,是依靠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尤其投資這駕馬車拉動經濟增長;第二,是依靠大規模要素粗放投入拉動經濟增長;第三,是依靠GDP導向製度拉動經濟增長。現在這三大舊動能,一方麵邊際效用遞減,另一方麵副作用和後遺症在加大。所以,十九大後我們必須加快培育壯大新動能,實現新舊動能接續轉換。需要培育壯大的新動能,我們可以將它概括為製度變革、結構優化、要素升級“三大發動機”。其中,製度變革是指改革,結構優化包括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國際化等,要素升級包括技術進步、提升人力資本、推進信息化、知識增長等。這三大發動機大致對應著中央強調的改革、轉型、創新這三個方麵。無疑,十九大後新動能將加速成長,新舊動能將加速接續轉換。
五是十九大後的經濟風險將加速排除。
過去近二十年的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產生了包括實體經濟產能過剩、高房價等資產價格泡沫、高杠杆率、資源環境約束加劇、貧富差距拉大等問題,累積了不小的經濟泡沫和風險。這些問題、泡沫和風險,有的正在解決過程中,有的還需要十九大後采取新的更有力措施予以化解。十九大報告已明確提出,要將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作為未來三年的攻堅戰之一。可以預期,在推進全麵改革、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宏觀調控政策的綜合作用下,經濟風險將加速排除。(來源:經濟參考報)
最後更新:2017-12-31 09: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