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魔獸
11隻破淨銀行股背後:數量接近“高峰”時期 板塊處於行業最低水平
今年的A股雖然是藍籌股的天下,但走勢分化嚴重,如果持有上海銀行,在過去的兩個交易日,一度大跌近19%,不僅被砸至跌停,破淨同樣不新鮮。
在“漂亮50”連創新高的時候,銀行股卻陷入困境,目前已有11隻股成為破淨股,成為A股一道極不和諧的景觀。
跌停:全是解禁惹的禍
11月16日,上海銀行上市周年的日子,迎接它的卻是前所未有的暴跌——首個跌停。次日開盤又大跌8.89%,其間跌幅收窄,截至收盤,跌幅為2.14%,兩個交易日該股蒸發了近160億市值。
暴跌原因眾所周知,巨量老股解禁流通。11月16日,上海銀行29.26億股老股解禁流通上市,占總股本比例37.49%,限售股股東套現,構成股價壓力。如果以跌停價15.41元計算,當天解禁市值大約在450億元。
業內人士表示,作為國內首批成立的城商行,上海銀行自然人股東占比大,普遍持股時間較長,年齡較大,他們對公司本身的質地和成長性不太關心,在解禁後拋售套現的意願較強。因此,造成上海銀行限售股解禁首日股票賣盤壓力較大。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上海銀行解禁涉及的股東數量龐大,多達34649名。
券商表示,“限售股股東套現,股價壓力也隨之而來,沉重的拋壓確實將對股價構成壓力。但也不用過度解讀股東的減持行為,其實更應該關注公司本身的質地和成長性。”
截至11月16日,上海銀行市淨率0.97,A股上市銀行平均市淨率為1.20,A股上市城商行平均市淨率為1.21。對比同類銀行,上海銀行的市淨率已處於較低的位置,但上海銀行經營業績保持良好水平,股價下跌並不能代表上海銀行股票的投資價值發生變化。
業績:前三季淨利同比增長
主流觀點認為, 重視公司基本麵的長遠發展而非股價一時波動才是真正的邏輯。
上海銀行前三季度成績單可圈可點。相較於多數中小行今年存款負增長的態勢,上海銀行存款增長情況在行業中較優。2017年三季度存款增加259億元,且年初以來存款增速快於其他類型負債。
從三季報數據顯示,上海銀行營業收入趨勢向好,盈利穩定增長。2017年1-9月,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16.58億元,同比增長6.84%;2017年第三季度,集團實現營業收入90.33億元,較2017年第二季度環比增長25.31%。
在資產質量方麵,截至2017年9月末,上海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15%,較上年末下降0.02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為273.06%,較上年末提高17.56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為13.27%,較上年末提高0.10個百分點。從今年7月至11月,上海銀行被超過9家證券公司給予買入/增持評級。
銀行:破淨股接近曆史低位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近期銀行板塊的個股也是冰火兩重天。截至11月17日收盤,招商銀行大漲4.56%,報收於29.38元,創曆史新高已成為下半年常態。南京銀行、寧波銀行、平安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貴陽銀行等均有不錯表現。
同樣不可否認的是,當天銀行板塊共有11隻破淨股。交通銀行市淨率最低,隻有0.77倍,其次為光大銀行、華夏銀行則為0.78倍和0.82倍,中國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農業銀行等銀行股的市淨率也低於1倍。市場認為這一數量接近2015年8月份“破淨潮”時期破淨銀行股的數量。
據了解,銀行股可以說是“破淨專業戶”,多隻銀行股長期處於破淨狀態。在去年11月16日,破淨銀行股的數量為11隻。
追溯上一次銀行股的破淨潮是2015年8月26日,當時市場正處於大調整階段。2015年滬指最低點位為8月26日2850點,當時破淨銀行股就有13隻,而目前有11隻,可以說相當接近。
目前滬深兩市上市銀行數量已增至25家,其中有9家為去年8月份以來上市的次新銀行股。進入8月份後,隨著一年時間鎖定期結束,包括江蘇銀行、貴陽銀行等在內多家銀行限售股陸續解禁上市,至明年1月份,9家次新上市銀行部分限售股將全部到期解禁。
2017年銀行上市腳步慢下來,至今沒有一家完成IPO上市(以獲取批文的時間計算)。但排隊銀行增量突飛勐進,今年以來共有14家銀行排隊擬IPO,其中絕大部分銀行在2016年12月以後提交申請材料,地方銀行成為絕對主力。11月14日發審會上,今年首家上會並過會的銀行出現,成都銀行順利過會。市場認為,2018年或將迎來銀行業,尤其是城商行和農商行批量上市的大潮。
證金:減持股份製銀行股
市場注意到,證金公司對銀行股的操作有增有減。
據了解,國有五大行中,證金公司今年以來對於交通銀行、建設銀行一直在增持,且增持股份數量呈遞增態勢。今年第三季度,證金公司增持交通銀行1.21億股,這是今年以來證金公司連續三個季度均進行增持的銀行,證金公司在今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分別增持該行2892.63萬股和9117.31萬股。證金公司於第三季度增持建設銀行4405.59萬股,同樣也是前者連續三個季度的增持操作。此外,證金公司在第三季度增持了中行9763.48萬股。與此同時,在第三季度,證金公司減持工行2.04億股,這是證金公司減持力度最大的一家銀行,證金公司還減持了農行1.02億股。
證金公司在第三季度對於股份製銀行操作積極,且明顯以減持為主。
證金公司對於平安銀行減持力度最大,第三季度共減持該行9006.16萬股。證金公司還減持了招商銀行6279.94萬股,減持光大銀行5894.51萬股,減持中信銀行2972.36萬股,減持興業銀行658.75萬股。證金公司僅對華夏銀行、浦發銀行進行了增持操作,分別增持5523.65萬股和4394.97萬股。
今年上半年,證金公司對於民生銀行、南京銀行和北京銀行的持股比例均已達到4.99%,距舉牌線僅一步之遙。而在第三季度,證金公司未對上述三家銀行進行增持操作,維持持股比例不變。
趨勢:銀行股估值有望提升
分析人士指出,當前無論是從PB(市淨率)還是PE(市盈率)的估值來看,銀行板塊均處在A股所有行業中的最低水平,對比海外同行,板塊當前低估明顯、性價比較高。後市隨著業績向好及不良率下降,板塊表現仍有超預期可能,當下也正是銀行股估值提升的好時候。
國海富蘭克林基金權益投資總監趙曉東近日表示,大金融板塊中,保險股在上半年的組合中配置較多,但目前市盈率已偏高,而部分銀行股或仍有相當不錯的投資機會。在其看來,在經濟向好的預期下,銀行壞賬率將下降,到明年改善情況可能會更好,利潤增速或大幅上升。而且,目前銀行股估值較低,行業平均股息率較為可觀。他表示,雖然銀行板塊短期彈性一般,但下跌空間也較小。另據了解,A股銀行板塊PB與PE估值均為A股所有行業最低。雖然自2016年以來,公募基金對銀行股的持倉比例持續上升,但距高點仍有較大空間。
中信證券也認為,無論是從曆史周期看,還是與海外主流銀行相比,當前A股銀行估值都處於低水平。盡管擁有較高的ROE,但PB估值僅為1倍左右。針對將取消對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單一持股不超過20%,合計持股不超過25%的持股比例限製,實施內外一致的銀行業股權投資比例規則,中信證券表示,此次對外資持股比例的放開,後市或將吸引海外資金增配中資銀行,從而提升銀行股整體估值。
新聞鏈接
A股走勢今年甚至超越歐美
新華社旗下的《中國證券報》日前發表署名“鍾正”的頭版文章稱,境外大部分成熟市場用以表征市場走勢的基本是成分股指數,若用成分股指數比,我國股市今年走勢可媲美甚至超越歐美市場。
針對大盤藍籌與中小股票的“二八”現象,該文表示,從總市值來看,2016年年底我國境內股市總市值為50.77萬億元,截至目前約為59萬億元,總市值增長約16%。即便剔除今年以來的新增股份市值,總市值也增長了10%左右,反駁了“今年股票家數漲少跌多,以此認定市場整體不好”的觀點。
該文指出,國內市場通常參考的上證綜指今年漲幅10%左右,從數字看確實比境外指數稍遜一籌。但上證綜指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綜合指數,不具可比性。若用成分股指數比,今年以來,滬深300指數漲幅為23.84%,上證50指數為 25.12%,中小板指數為24.52%,均高於日經225(17.09%)、德國DAX(13.52%)、美國標普 500(15.19%)、法國CAC40(9.32%)、英國富時100(3.80%)漲幅,可見我國股市今年走勢可媲美甚至超越歐美市場。
怎樣看待今年中小市值股票的下跌?文章稱,盡管今年創業板指下跌3.33%,創業板綜指下跌7.12%,小市值股票的回調更多,但中小板綜指和創業板綜指市盈率仍在40倍和54倍左右。反觀大盤藍籌,滬深300指數市盈率僅為15倍左右,公司業績較為穩定,又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A股納入MSCI等利好支撐,很多投資者“用腳投票”,賣小盤股、買大盤股。
文章表示,當前股市的漲跌情況是市場規律在起作用。作為市場專業人士,應該積極負責地解釋這種現象。一是全麵客觀宣傳境外市場真實情況。 二是認真解讀上證綜指與其他成分股指數和境外指數的差異性。三是引導中小散戶購買專業機構投資者的產品,共享專業性投資成果。四是做好投資者教育,持續宣傳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監管部門、各類證券經營機構要多措並舉,加大投資者教育力度,讓投資者逐步樹立良好的投資理念,抑製“炒小、炒新、炒差、炒消息”的不良文化,更好地分享我國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的發展成果。
(原標題:數量接近“高峰”時期 板塊處於行業最低水平 11隻破淨銀行股的背後)
最後更新:2017-11-19 06: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