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滋味,美味蒿子粑
蒿子粑,是安徽江淮江南地區(六安、桐城、安慶、含山、宣城、南陵,等地)流傳的一種特色食品,主要以蒿子、米粉、臘肉為原料精製而成。蒿子粑粑,口感香脆,味鮮色美。傳說農曆三月初三,家家必吃蒿子粑粑,據說可“巴魂”,凡是三月三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能平平安安地過了“鬼節“關。蒿子粑粑是用野生的蒿子和米麵做出來的,符合綠色健康飲食的需要,用鐵鍋、木柴烹製,吃起來有野菜的清香、臘肉的醇香、米麵的軟糯,粑粑殼焦黃香脆,深受人們喜愛。每年春季,當蒿子長出嫩葉時,田間小道,山野河畔,到處可見拎著竹籃或袋子采摘蒿子的人。新鮮的蒿葉拿到河裏用棒槌捶出綠色的汁水,揉成團,拿回家,各家的炊煙升起,蒿子粑粑的香味就開始四處彌漫。
食材一:野蒿
農曆三月,鄰裏老大姐小媳婦一起,挎著竹籃子去田間小路和山澗河邊采摘,掐取青蒿上半截嫩葉,用一個上午或者一個下午時間,采滿自己的大竹籃後,拿到清涼微甜的河水裏仔細搓洗,洗幹淨後甩幹水,再用一點點的舂成蒿泥(沒石臼就隻能慢慢切,要切得碎碎的,很費工夫),用幹淨的白紗布包起來,隔紗布洗去綠色的蒿汁,擰幹成一個個小團子,一大籃野蒿就隻剩下拳頭大的四五個小蒿團了(如圖,各種揉捏到極致的蒿團已經完全失去鮮蒿的蔥翠,但是蒿香依然濃鬱,入口香甜不苦澀);
食材二: 臘肉丁
拿出隔年醃製的豬腿肉,本地的農家豬肉,膘肥肉嫩,肥肉和瘦肉分別切成均勻大小的肉丁,肥肉多,瘦肉少;
食材三:米麵
煮米飯的那種東北大米(不是做壽司的糯米),加工成的米麵,顆粒很粗,沒有麵粉細(我們家做蒿粑的米麵都是在糧油店買回來的,但是飲食習慣的問題,不是全國各地都有賣,沒得賣的地方就自己用料理機慢慢打吧,好在大米都有的);
食材四:蒜葉
新鮮的蒜葉洗淨切碎 ;
原料準備完畢,製作工序更是精道;
首先,和勻菜麵。用大點的不鏽鋼盆,把蒿團和米粉混合到一起,用手指細搓均勻,搓到蒿子在米粉裏沒有結塊,再把蒜丁放進去粉裏一起拌勻;
另一邊,熬臘肉湯。把灶台加熱,臘豬肉的肥肉丁下鐵鍋熬出50%的油後,再下瘦肉丁翻炒,肥肉出了80%的油後,加入和油等量的滾開水,臘肉湯就差不多做好了;湯沸騰後,鍋底保持小火,把混合好的菜麵一點點的灑進滾燙的臘肉湯裏,油麵快飽和的時候,再把剩下的全部倒進鍋, 用鍋鏟攪拌,讓每顆米粉都吸到油。米粉下鍋的時候,注意兩點,一是必須是熱的鍋和燙的湯,這個過程家裏叫燙麵,麵下去就差不多燙的半熟,鍋鏟反複攪拌之後做粑粑的蒿子麵就熟的差不多了;二是菜麵不要一下子倒進去,容易夾生,所以先灑進去,湯濃了就比較不會夾生了~~~
鍋鏟要不停攪拌,不然會結鍋巴,雖然很好吃,但是容易生熟不均,做出來的粑粑軟硬不勻,口感就會差很多。蒿子麵翻炒成米黃色就可以出鍋啦,盛到幹淨容器裏,取小團,揉成圓,用手拍扁成粑粑,直接貼在之前的鐵鍋邊邊上(鐵鍋也不用洗,因為拌勻的麵油重不粘鍋),一圈又一圈貼滿後,鍋底加少許冷水,蓋鍋蓋,灶台裏一把旺火之後,悶個5分鍾,鍋蓋一揭開,滿屋的肉香麵香蒜香蒿子香,在一起就是蒿子粑粑香
剛起鍋的蒿子粑粑,顧不上燙,全家就吃起來,一麵是酥的,一麵是糯的,滿口的香甜,好吃的淌眼淚,想打滾,根本吃不夠,停不下來!! ~~
現在會做正宗蒿子粑粑的人少了,好吃的粑粑真心金貴,比外麵的那些隨便捯飭的小吃好吃太多
最後更新:2017-10-08 01: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