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滋味,美味蒿子粑
蒿子粑,是安徽江淮江南地区(六安、桐城、安庆、含山、宣城、南陵,等地)流传的一种特色食品,主要以蒿子、米粉、腊肉为原料精制而成。蒿子粑粑,口感香脆,味鲜色美。传说农历三月初三,家家必吃蒿子粑粑,据说可“巴魂”,凡是三月三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能平平安安地过了“鬼节“关。蒿子粑粑是用野生的蒿子和米面做出来的,符合绿色健康饮食的需要,用铁锅、木柴烹制,吃起来有野菜的清香、腊肉的醇香、米面的软糯,粑粑壳焦黄香脆,深受人们喜爱。每年春季,当蒿子长出嫩叶时,田间小道,山野河畔,到处可见拎着竹篮或袋子采摘蒿子的人。新鲜的蒿叶拿到河里用棒槌捶出绿色的汁水,揉成团,拿回家,各家的炊烟升起,蒿子粑粑的香味就开始四处弥漫。
食材一:野蒿
农历三月,邻里老大姐小媳妇一起,挎着竹篮子去田间小路和山涧河边采摘,掐取青蒿上半截嫩叶,用一个上午或者一个下午时间,采满自己的大竹篮后,拿到清凉微甜的河水里仔细搓洗,洗干净后甩干水,再用一点点的舂成蒿泥(没石臼就只能慢慢切,要切得碎碎的,很费工夫),用干净的白纱布包起来,隔纱布洗去绿色的蒿汁,拧干成一个个小团子,一大篮野蒿就只剩下拳头大的四五个小蒿团了(如图,各种揉捏到极致的蒿团已经完全失去鲜蒿的葱翠,但是蒿香依然浓郁,入口香甜不苦涩);
食材二: 腊肉丁
拿出隔年腌制的猪腿肉,本地的农家猪肉,膘肥肉嫩,肥肉和瘦肉分别切成均匀大小的肉丁,肥肉多,瘦肉少;
食材三:米面
煮米饭的那种东北大米(不是做寿司的糯米),加工成的米面,颗粒很粗,没有面粉细(我们家做蒿粑的米面都是在粮油店买回来的,但是饮食习惯的问题,不是全国各地都有卖,没得卖的地方就自己用料理机慢慢打吧,好在大米都有的);
食材四:蒜叶
新鲜的蒜叶洗净切碎 ;
原料准备完毕,制作工序更是精道;
首先,和匀菜面。用大点的不锈钢盆,把蒿团和米粉混合到一起,用手指细搓均匀,搓到蒿子在米粉里没有结块,再把蒜丁放进去粉里一起拌匀;
另一边,熬腊肉汤。把灶台加热,腊猪肉的肥肉丁下铁锅熬出50%的油后,再下瘦肉丁翻炒,肥肉出了80%的油后,加入和油等量的滚开水,腊肉汤就差不多做好了;汤沸腾后,锅底保持小火,把混合好的菜面一点点的洒进滚烫的腊肉汤里,油面快饱和的时候,再把剩下的全部倒进锅, 用锅铲搅拌,让每颗米粉都吸到油。米粉下锅的时候,注意两点,一是必须是热的锅和烫的汤,这个过程家里叫烫面,面下去就差不多烫的半熟,锅铲反复搅拌之后做粑粑的蒿子面就熟的差不多了;二是菜面不要一下子倒进去,容易夹生,所以先洒进去,汤浓了就比较不会夹生了~~~
锅铲要不停搅拌,不然会结锅巴,虽然很好吃,但是容易生熟不均,做出来的粑粑软硬不匀,口感就会差很多。蒿子面翻炒成米黄色就可以出锅啦,盛到干净容器里,取小团,揉成圆,用手拍扁成粑粑,直接贴在之前的铁锅边边上(铁锅也不用洗,因为拌匀的面油重不粘锅),一圈又一圈贴满后,锅底加少许冷水,盖锅盖,灶台里一把旺火之后,闷个5分钟,锅盖一揭开,满屋的肉香面香蒜香蒿子香,在一起就是蒿子粑粑香
刚起锅的蒿子粑粑,顾不上烫,全家就吃起来,一面是酥的,一面是糯的,满口的香甜,好吃的淌眼泪,想打滚,根本吃不够,停不下来!! ~~
现在会做正宗蒿子粑粑的人少了,好吃的粑粑真心金贵,比外面的那些随便捯饬的小吃好吃太多
最后更新:2017-10-08 01: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