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20 返回首頁    go 美食


美食美為先,糕餅模裏的千情百願

昨天的神曲大家都聽了嗎?不由自主跟著抖腿呢~

沒聽的點這裏:被青島神曲洗腦之後,每次吃它我都深感酷炫……

在山東沿海地區,挖蛤蜊是一種傳統

同樣的,節慶,喜事做糕餅也是一種傳統。

今天豆小果帶來了地道風物的分享,讓我們一起欣賞那些帶有歲月氣息的糕餅模具。

當然啦,我也準備了菜單,就在閱讀原文裏麵

如果你家裏有“上了歲數”的糕餅模具,帶著它的故事,留言吧。

在富庶的江南地區,糕點不僅是一種果腹之食,更是愉悅身心的精神食糧。糖糕外層由糕模印製成各種圖案,或鯉魚、或元寶、或壽桃、或龍鳳,寓意和用途各有講究。民間相信“糕”與“高”諧音,古人有百事皆高之說。遇有時令節氣,登高吃糕,就有步步登高之意。孔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而作為常常被先民們被供奉在敬神禮佛、拜祭祖先的台案上的糕點,它融入我們的禮儀,參與到悲歡喜樂的人生節點上,它表達著誠心篤意,美好願景,因此須做得格外的色形美好、不同凡響——於是,一種工具誕生了。精心製作

這件工具在浙江,被叫作“印糕板(也稱‘版’)”,而再往北走的山東膠南一帶,人們會稱它“餑餑磕子”,往南走到廣東潮汕和福建閩南地區,它的名字叫“粿印”。從北向南的中國廣闊大地上, 它還有更多的稱謂。我們還是用它比較通用的學名:糕餅模。

它們是江南糕點的華美外衣,更是地道的活態藝術。輕輕摩挲一塊塊古舊模板,似乎可以聞到稻田裏散發的幽幽清香。刀、斧、鋸、鑿,白桃木、花梨木、紫檀木、白楊木。走進糕模木匠的作坊,在一堆刨花的清香中,我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被那線條流暢的藝術品吸引。雕、鏤、刻、磨,絲絲入扣,那是令人癡迷的藝術境界。

據考證,木質印模最早出現在我國的雕版印刷中。民間工匠巧妙地將雕版技藝運用到小小糕模中。糕模製作技藝有鏤空雕刻、浮雕、淺雕、陰雕、陽雕、立體圓雕等種類,以陰雕技法為主。至於表現手法,有的大刀闊斧、粗獷有力;有的精雕細刻、線條流暢;有的刀法明快、簡潔概括。

寓意豐富

小小一塊糕餅,集合了百姓們的千年習俗和美好祈願。以浙江嘉興農村為例,無論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為長者祝壽、慶小孩滿月、造屋上梁,家家戶戶都要按照當地的傳統習俗,結合節令的不同要求,用糯米粉或粳米粉印花糕,表達特定的文化心理,比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遠方親友的祝願、對已故親人的懷念等等。

寓意吉祥的圖案、文字是糕餅模最為常用的雕刻內容。下圖是一件民國時期的印戳形糍粑模,刻有牡丹花和雙喜字,主要用於結婚喜慶場合,寓意花開富貴,婚姻吉祥。

下方這件則出自民國時期的威海,其所刻太極陰陽圖紋構圖雖簡,卻寓意深刻。民間會用此紋樣製糕餅免災辟邪。

下圖中右側模子兩組花紋分別雕刻著“ 人壽” “ 年豐”字樣,左側的模子在山東當地叫作“磕子”,四個小紋樣分別刻有“福祿壽喜”四個字。這類模子因為紋樣內容簡要、大氣,所以使用範圍較為寬泛,節俗、禮俗皆可用。下圖中的餅模也來自山東威海,刻有民國旗幟和吉祥花卉,是當時為紀念中華民國建立而製作;另一件是天津的餅模,上刻“建設社會主義社會”。1958年黨中央提出“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是為紀念。像這樣富有時代感的糕餅模還有很多——它們活生生地成為反映時代脈動的社會文化載體。民間糕模是情感和藝術的完美結合。糕模圖案以象征吉祥的器物、花卉和鳥獸居多,但其中也有一部分以戲曲人物和戲曲故事為題材的圖案,不僅是對人物、故事的回味,同時也反映了其象征寓意。圖為清代浙江瑞安地區使用的方糕模。形式各異

糕餅模不僅可做含義多樣的糕點,其本身也是形式各異的。最常見的是‘球拍式’的。不論模板方還是圓、手柄長或是短, 帶手柄的糕餅模是最常見的樣式,因為作為工具,它更順手。隻消把麵團或者米粉團按壓進模孔內, 按壓均勻,握住手柄,反過來用巧勁一磕,成形的糕餅就出模了。

不過糕餅模也有複合式的,比如下圖是一件清代中晚期的複合型糕餅模,由三片雕刻、打磨好的木模組成,合攏在一起即可將粿或者糕印壓成扇形、帶花樣紋飾的美好形貌。印模中雕刻的花樣,是福建閩南等地區常用的吉祥花卉。看到這般精巧的紋樣、形製,可以想像用它印壓製作出的糕、粿精致、美妙,更添一份品味在其中。

下圖為一件民國時期的複合型餅印。右上圖的印模以可活動的小板,分別與下麵長板左右麵的紋樣相合,從而靈活製作兩種紋飾的糕餅。右下圖的模子由三塊木頭組成,雕刻有“光緒通寶”四字,用此模壓印出來的糕餅多用於祭祀。而下圖的這件印模有可以活動的小板,分別與下麵長板左右麵的紋樣相合,從而靈活製作兩種紋飾的糕餅

一件模具也不是隻能做一兩種花式的糕點,五眼以上的糕模又被稱為“百寶”糕模。舊時,百姓常常在節日裏用糕模磕印出一些小糕點,俗稱“茶水糕”,用以招待客人。這塊三十眼糕模長度隻有25 厘米,卻雕刻了30 個不同圖形的模眼。方寸之間,民間藝人展示了不凡的雕刻技藝。

糕餅模雖大多為木刻而成,但其實材質也多很樣,比如下圖這件,就是一件瓷質印戳式糕模。收藏家們在大江南北都發現了黑陶和紅陶質料的精致陶餅模。在山東、福建和雲南等地,還發現了用石頭雕刻製作的糕餅模。下圖這四件則是滾形糕模,來自民國時期的南昌,其類型在傳統糕模中很少見。滾模上計有各種花卉類紋樣十二方,使用時用它擀壓在米粉、麵粉食料上即可。台灣學者簡榮聰先生認為,糕、餅、粿印模的使用,與中國人的“生命禮俗”相關。細想,這四個字份量很重的。我們製作最好看、好吃的食物用來祭祀天地鬼神、供奉祖先,拜請他們護佑我們生命的安康;我們也認真對待自身的生命過程, 把它安放在一個穿透了數千年的“禮” 字上,生命甫一落地,以最好看、好吃的食物卷裹的禮儀禮俗就開始了。如今,禮俗猶在,製作糕餅模的匠人卻日益稀少,因此今後,如路經江南水鄉,得見手作糕點,別忘駐足觀賞,品嚐一二。

最後更新:2017-10-08 02:02:25

  上一篇:go 美食圈心機girl,那些隻有資深吃貨才知道的果醬
  下一篇:go 美食天堂和老舊隧道隻有一線之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