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
期貨
棉紗市場的那些事兒
摘要
棉紗價格與棉花價格的相關性較高,棉花價格對於棉紗價格的主導作用明顯。
進口增速放緩,產業集中度低,與棉花聯動性強

棉紗由棉花紡製而成,是製線、織布的最基本原料。棉紗大部分用來生產各類棉布(也叫坯布),經染色加工後,廣泛應用於紡織品、服裝及產業用品等終端消費領域;少部分用來製作縫紉線、刺繡線等,最終以輔料的形式用於紡織品服裝上。
我國棉紗產銷情況
近幾年,我國棉紗年產量在600萬—700萬噸,表觀消費量在650萬—850萬噸。此外,每年的出口量較少,一般占進口量的15%—20%。因國內棉紗缺口較大,每年棉紗市場都處於淨進口狀態。2013年以來,年淨進口量在150萬—200萬噸。
我國進口棉紗主要來源於印度、越南和巴基斯坦,占進口總量的70%。不過,隨著國內棉紗成本優勢的提升,近兩年進口量出現下降態勢。
我國棉紗產業狀況
據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統計,2016年,國內紗線產量為1884萬噸,同比增長2.2%;棉織物產量為610億米,同比增長4.3%。國內棉紗產量大省,山東居首,河南次之,江蘇緊隨其後,三省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逾五成。另外,福建、湖北、浙江也是重要的棉紗生產大省。
我國棉紗企業數量眾多,產業集中度低,民營企業的產量占90%,前百位棉紡織企業的產量僅占30%。
下遊消費領域分布情況
下遊織造及紡織品服裝業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長三角。珠三角的廣州、東莞、佛山,長三角的紹興柯橋、蘇州盛澤、常熟都是國內紡織行業的重要陣地。棉布生產大省有山東、湖北、江蘇、河北,四省的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七成多。紹興柯橋的中國輕紡城和廣州的中大國際輕紡城是國內最大的紡織品貿易中心。另外,隨著經濟的發展,紡織工業正慢慢向內陸和東南亞遷移。
紡織品服裝進出口情況
近幾年,國內紡織服裝進口額僅為出口額的一成左右。據海關總署統計,2016年,我國紡織品服裝累計貿易額為2906億美元,同比下降6.1%。其中,出口2672.5億美元,同比下降5.9%;進口233.6億美元,同比下降8.8%;貿易順差為2438.9億美元,同比下降5.6%。出口連續兩年下降,規模回到2014的水平。與預期不同,年終最後一個月,出口額同比降幅超過10%,導致2016年紡織品服裝出口額繼2015年下降4.9%之後再次下降,並且降幅擴大至5.9%。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近20年來,首次出現連續兩年下降。從2016年單月紡織品服裝出口表現來看,除3月同比增幅擴大、4月和5月微幅增長外,其餘各月同比均為負增長。表明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已經步入調整周期。
2016年出口下降的原因包括:主要出口市場經濟複蘇緩慢,外需疲軟;外部環境不穩,影響出口的不確定因素增多;企業生產成本不斷提升,傳統優勢進一步弱化;產業轉移導致我國產品在國際主要市場上的份額逐步縮小;出口商品價格出現較大幅度下跌。
產業運行現狀及後市展望
國內棉價特別是拋儲成交均價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2017年,拋儲成交均價與現貨3128B棉花主流價的差額平均為1000元/噸,近期價差有所拉大。目前,現貨3128B主流價在15870元/噸,8月24日拋儲成交均價隻有13955元/噸,價差為1915元/噸。
正因為拋儲期間紡企大量使用低價棉,使得棉紗成本優勢增加,2016年開始,國內棉紗與進口棉紗價格出現倒掛。例如,印度國內棉價較高,並且有3.5%的關稅,印度棉紗價格優勢削減,其出口量大幅下滑。這不僅提升了我國棉紗的自給率,而且改善了國內企業的利潤水平。
2017年,棉紗下遊淡季已經提前結束,紗廠棉紗庫存明顯下降,生產負荷隨之攀升,年內棉紗產量有望突破650萬噸,表觀消費量可能達到800萬噸。
棉紗價格與棉花價格的相關性較高,棉花價格對於棉紗價格的主導作用明顯。2017年,截至8月底,儲備棉出庫250多萬噸,加上本年度500萬噸的產量和100萬噸的進口量,棉花供應量超過850萬噸。此外,新棉增產預期強烈,短期內市場不缺貨源,棉花價格承壓,進而傳導至下遊市場,棉紗價格很可能隨之偏弱振蕩。
(責任編輯:DF306)
最後更新:2017-09-05 08:4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