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23 返回首頁    go 期貨


期貨業強根固魂創新進取 做好服務實體經濟大文章

“砥礪奮進的資本市場·迎接十九大”特別報道

十八大以來,國內期貨市場4家核心平台—上期所、中金所、大商所和鄭商所,強化一線監管職責,夯實業務規則法律效力,積極服務國家脫貧攻堅戰略,通過加強製度創新,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注:以上兩張表格交易量以單邊計算)

持續創新 滿足實體經濟發展需求

為提高市場運行效率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4家期貨交易所針對交易、交割製度持續進行優化和創新。

“近年來,我們積極順應市場變化,不斷滿足行業企業需求,不斷優化合約規則,簡化業務流程,提升市場效率和質量。”大商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5月,在遼寧質檢局的大力支持下,大商所推動國家質檢總局出台進口大豆監管改革措施,優化調整黃大豆2號合約。

為解決活躍合約不連續、近月合約不活躍等困擾國內商品期貨市場多年的“頑疾”,大商所在雞蛋期貨上優化交割製度、探索開展倉單串換、集團交割、倉單服務商等創新舉措;通過陸續開展7個品種夜盤交易,引入期權做市商製度,調整煤焦礦品種最小變動價位,持續優化交易業務。

此外,大商所還對以保證金管理、逐日盯市、當日無負債結算和風險準備金管理等製度為基礎的全員結算製度進行改進;豐富完善交割製度,優化交割流程;持續擴大組合保證金優惠,推出優化持倉梯度保證金管理等多項舉措。

鄭商所堅持“風險防控從產品設計開始”的理念,在設計產品時,紮實深入地進行市場調研,多方聽取意見,反複研究論證,盡力消除由於產品設計缺陷而導致的風險隱患。同時,根據現貨市場變化,及時改進優化已上市產品,降低市場運行風險。比如,去年以來,為了讓品種更加穩健有效地運行,更好地發揮功能作用,鄭商所著力改進優化動力煤、玻璃等品種的相關規則。

上期所為進一步滿足實體經濟發展需求,近年來就加強交割管理推出多項舉措:科學管理注冊品牌和交割倉庫、升級完善現行交割規則體係、強化注冊品牌及交割倉庫自律管理。據了解,上期所目前共有289個注冊品牌,其中國產品牌249個,境外品牌40個。該所以推進原油及20號膠等新品種上市為契機,升級完善保稅交割規則製度,爭取包括財稅、海關、質檢等多個領域的政策能有所突破;還對鋼材、石油瀝青期貨相關注冊和檢驗細則等進行了修訂。

今年6月14日,國債期貨圓滿完成首次券款對付(DVP)交割業務,成為中金所和中央結算公司在結算服務上創新探索的重要成果。

把規矩挺在前麵 一線監管強起來

為保證市場正常運行,作為“五位一體”監管體係中的重要一環,期貨交易所還承擔了一線監管的重要職能。近年來,伴隨市場規模的擴大和交易主體的增加,期貨交易所的監管責任越來越重。

以上期所為例,僅2017年1月~6月,就處理異常交易行為669起;對11起涉嫌違規交易的行為進行立案調查和取證,對其中7起采取自律監管措施,1起移送證監會稽查局。共對46家交割倉庫開展約60次現場檢查、飛行檢查。

中金所上半年共處理異常交易行為592起,套保套利期現不匹配行為142起,處理套保客戶頻繁交易、套利客戶集中交易、套保套利客戶持倉超過額度等行為63起,對客戶采取了電話提醒、提交情況說明、監管談話、限製開倉等自律監管措施,其中采取限製開倉措施共671起。

大商所全方位加強一線監管和自律監管,不斷完善風險防控的手段和措施,嚴肅查處違法違規交易行為。最近4年時間,累計排查市場異常波動線索40多萬條,共查處異常交易1000多起,查處違規行為400多起,發現並移交中國證監會調查案件8起,維護了市場正常秩序。與此同時,還及時監測、分析和研判市場形勢,加強潛在風險和動態風險評估,果斷地采取各類防治措施。

“風險與違規往往是相生相伴的。強化事中、事後監管,規範市場秩序,防止市場操縱,既是促進市場功能發揮的必然要求,也是防範市場風險十分重要的一環。我們持續完善期貨交易持續監測指標體係,加強市場運行監測分析,及時發現、糾正市場違規行為。”鄭商所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鄭商所上述負責人介紹,去年以來,該所共處理違規事件104起。依規開展實際控製關係賬戶認定與管理,防止利用持倉優勢影響市場健康運行。審慎開展套保審核,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盡可能滿足產業企業風險管理需求。這些措施,有效地維護了市場的穩定。

專注服務國家戰略 “保險+期貨”為三農保駕護航

證券時報記者 沈寧

2014年以來,在國務院和相關部門指引下,多家期貨交易所圍繞“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這一根本宗旨,著力開拓,聚焦服務國家扶貧攻堅戰略,以“保險+期貨”為新抓手,推動期貨服務實體經濟的工作落地生根。

“保險+期貨”成新抓手

為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政策精神,積極響應證監會關於發揮資本市場作用、服務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的號召,三大商品期貨交易所去年以來相繼推出“保險+期貨”試點,“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由此獲得了新抓手。

據了解,上海期貨交易所今年3月發布通知,鼓勵期貨公司探索利用金融衍生品工具保障農民收入、切實服務三農的業務模式,支持開展利用“保險+期貨”進行“精準扶貧”試點。5月26日,由上期所發起並支持的天然橡膠“保險+期貨”精準扶貧試點項目正式啟動,首期計劃投入扶持資金3960萬元,覆蓋海南、雲南兩省14個貧困區縣,其中12個為國家級貧困縣,涉及天然橡膠現貨產量約36000噸,種植麵積約40萬畝。

此次試點工作,涉及橡膠現貨產量中有三分之二落地在雲南,共16個項目,資助總額達到2640萬元,涉及現貨約24000噸,合計橡膠種植麵積26萬餘畝。16個項目中有8個項目落地於勐臘縣,有4個項目落地在普洱地區的寧洱、江城和西盟縣。

大商所、鄭商所開展“保險+期貨”試點要更早一些。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大商所共聯合25家期貨公司和9家保險公司,累計開展試點46個。2016年末,協同完成對合作社、農戶參保2.8萬噸玉米,共101.43萬元的理賠。而鄭商所正積極推動第二批棉花、白糖“保險+期貨”試點項目落地實施。

新品種研發瞄向服務“三農”

在新品種研發上,期貨市場同樣聚焦服務“三農”。今年8月18日,隨著電子屏數字的跳動,棉紗期貨在鄭商所掛牌交易。作為今年第一個上市的商品期貨品種,棉紗期貨上市首日成交量就達到9.06萬手(單邊),市場流動性良好。同時,豆粕期權和白糖期權上市也成為今年期貨市場服務“三農”的新亮點。

“我們已經完成了咖啡、紅棗等品種合約規則製度草案的設計工作。”鄭商所農產品部門負責人表示。為了落實證監會關於資本市場支持新疆發展及服務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的要求,鄭州商品交易所和證監會期貨部在今年初赴烏魯木齊、庫爾勒、阿克蘇等地,對紅棗、番茄醬、香梨等當地優勢農產品開展期貨交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調研。

8月29日,20餘位來自東北、河北、山東、安徽等地的種糧大戶和養殖戶來到大連,參加大商所首次舉辦的邀請基層種糧農戶走進期貨大廈參觀座談活動。一同前來的還有來自龍頭企業、基層政府和期貨公司、保險公司、銀行的代表。與會代表圍繞當前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現狀、風險管理訴求、“保險+期貨”試點情況等進行了溝通和交流,並對期貨市場進一步深化服務“三農”的舉措進行了探討。

期貨市場讓飽受價格波動之苦的養殖戶看到了希望。從以往來看,雞蛋價格波動較大,當蛋價大幅下跌至成本線以下時,就會有很多養殖戶虧損慘重。2013年雞蛋期貨上市後,國內多家合作社利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穩定養殖利潤。有了價格保險之後,養殖戶隻需專注養好雞、產好蛋,可以將更多精力投入在食品安全以及提高養殖規模上。

與此同時,大商所還在加快針對生豬期貨、全脂乳粉等品種的上市研發步伐,將進一步完善農產品品種體係,為“三農”產業避險提供更加豐富的品種和工具。上海期貨交易所則對接產業的目標瞄準紙漿期貨,目前立項申請已經獲批,正在積極推進紙漿期貨上市準備工作。而銅期貨期權也已基本完成業務方案和技術方案。

產業服務能力增強

隨著連續十多年的平穩運行,尤其是近幾年的優化創新,國內期貨市場的產業服務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以大連商品期貨市場為例,該所探索創新產業服務新機製、新模式、新方法,加強產業客戶開發和培育、強化行業人才培訓,產業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在價格發現功能上,一些商品的期貨價格目前已經能夠很好地反映、揭示現貨價格的變化趨勢,可以用來預研、預判實體產業鏈的發展變化情況。例如,大商所鐵礦石期貨與國際鐵礦石普氏價格指數相關性達到0.99,對國際普氏價格指數的運行開始產生較大影響,已成為境內外現貨貿易定價、相關價格指數發布和開展衍生品交易的重要參考。在我國油脂油料行業中,70%的棕櫚油、50%的豆粕以及40%的豆油現貨貿易均已采用期貨價格進行基差定價。”大商所相關負責人稱。

從企業利用期貨市場情況看,越來越多的實體企業利用期貨市場開展套期保值業務,管理原材料和產品價格波動風險。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已有近百家鋼鐵、焦炭、焦煤企業以及500多家鐵礦石貿易商參與鐵礦石、焦炭焦煤等期貨交易,600多家化工企業參與大商所化工品期貨交易,國內日壓榨能力在1000噸以上的油脂油料企業中,90%以上的企業參與油脂油料期貨套期保值交易,85%以上的棕櫚油進口企業參與棕櫚油品種期貨交易,50%的全國30強飼料企業集團參與豆粕、玉米等品種的期貨交易。

最後更新:2017-10-08 04:45:36

  上一篇:go 期貨捅刀vs50護盤,慢牛能否笑到最後?
  下一篇:go 期貨十年浮華錄:從學會站隊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