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
期貨
境外市場期權投資者教育及啟示 (上)
摘要
期權具有顯著的保險特征和風險對衝效應,成為管理期貨、現貨及資產組合風險的一種工具。
期權具有顯著的保險特征和風險對衝效應,成為投資者管理期貨、現貨及資產組合風險的一種基礎性工具。由於期權價格具有對標的價格變化的非線性特征,在定價和風險管理上相對其他衍生品更為複雜,構成了對普通投資者的進入壁壘。為了推進投資者參與期權市場,發揮期權的功能效應,迫切需要加強期權投資者教育工作。通過提高投資者對期權的理解,提升投資者的專業技能,擴大投資者的參與程度,從而間接促進期權市場的成熟與穩定。本文介紹了境外市場期權投資者教育經驗,以期對我國期權市場推廣提供借鑒。
境外期權市場投資者結構
第一,期權市場以機構投資者為主,投資者結構相對較為均衡。期權市場參與者結構是有效衡量市場成熟度指標,同時它也能為期權的投教工作提供指引。TABB的研究數據顯示,在美國市場,期權市場的參與者主要是機構投資者,成交量占比達到85%,其中做市商占比48%,個人投資者促進隻占15%。在亞太市場,個人投資者在期權市場中的參與比例較高,比如KOSPI指數期權的機構投資者占比58%,個人投資者占比42%,台指期權兩者比例分別為51%和49%。亞太市場的個人投資者比重仍然較高,但與期貨相比,期權市場的投資者結構較為均衡,比如台指期貨的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占比分別為43%和57%。
第二,大戶、機構投資者偏好股指期權,中小戶投資者偏好股票期權和ETF期權。2011年OCC的統計數據顯示,股指期權市場的機構投資者(不包括做市商)和個人大戶投資者占比分別為16.3%和30.3%,而個人中小戶投資者合計不足9%,ETF期權及個股期權市場上的機構和大戶分別為12.3%和26%以及11%和18%,中小戶在這兩個市場的比重分別為11%和22%。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機構投資者和個人大戶投資者以參與股指期權為主,而中小戶投資者偏好參與ETF期權和股票期權市場。
第三,投資者參與期權市場的風險管理需求要顯著大於投機需求。期權的投機交易比重遠低於期貨,港交所的統計數據顯示,恒生指數期貨的投機交易比重占比達60%,套保和套利交易比重隻有近40%,而這一比例在恒指期權中,分別為24%和76%,並且套保和套利交易比重顯著大於投機交易。
投資者參與期權市場的影響因素
一是經紀公司推廣是吸引投資者參與期權的驅動因素。TABB的研究顯示,美國期權市場中,歐洲投資者占比10%,這些投資者參與美國期權市場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交易所對經紀公司進行期權教育,在眾多的問卷反饋中,這一比例達到92%。美國交易所及期權投教機構與歐洲經紀機構合作,進行了諸多語種的期權投資者教育,讓投資者對美國期權市場及期權策略有深入了解,其結果導致美國期權市場中的歐洲投資者穩步增長。
二是互聯網投教是期權市場參與者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在期權知識的獲取方麵,互聯網和經紀公司的投教推廣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研究數據顯示,投資者獲取期權知識的最主要途徑(允許多選)是通過互聯網,占比達到65%,其次是通過經紀公司或者金融服務公司,占比達40%。在投資者獲得期權知識的網站方麵,投資者主要通過(Yahoo Finance)雅虎財經,追求中性收益(Seeking Alpha)等網絡進行獲取。
三是知識嫻熟度阻礙投資者參與期權市場。Tower的研究數據顯示,在期權功能認識上,投資者認為期權是對衝組合風險以及保護組合資產下行風險的比重分別為79%和61%,而獲取超額回報的僅為50%,表明大部分投資者對期權的功能具有正確的認識。在曾經交易過期權的非期權投資者中,近90%的投資者認為,對期權專業知識的缺乏是投資期權的最主要障礙。投資者反饋的時間成本占比也較大,一定程度上也與知識嫻熟度有關,即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研究期權交易。
四是內部控製製度影響機構投資者參與期權市場。Tower的研究數據顯示,在受訪的機構投資者中,未來一年打算嚐試用期權進行風險對衝的占比67%,表明了期權市場擁有很大部分的潛在參與者。但是受訪者的問卷數據也表明,公司的內部控製製度製約著他們參與期權市場,假如公司內部控製製度許可,他們參與期權市場的占比將達到63%。
(責任編輯:DF306)
最後更新:2017-06-28 09: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