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
期货
亲历适当性新规实施首周:“双录”流程需一小时 具体执行有差异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下称“适当性管理办法”)在7月1日正式实施。第一财经记者走访沪上多家券商营业部,亲历适当性新规后的实施情况。
与上月多家券商人士所反应的“加班加点升级系统、业务培训”形成对比的是,多家营业部相关业务办理情况稳定,并未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
从落地情况来看,由于此前已留有六个月的过渡期,多数营业部适当性管理的基础功能,如投资者分类、风险测评、匹配等均按时上线;但在更为个性化的需求流程操作的熟悉度、系统调试和稳定等方面,还在完善之中。
但除了关注短期的应对和落地情况之外,有券商一线业务人士还强调,适当性新规的推出和实施,对券商经纪业务的影响不亚于此前的“一人多户”。推动券商更为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进而层层推进前、中、后台业务模式和流程的重塑。
市场“初试”适当性新规
在上月,多家券商的业务部门人士都反应,正加班加点升级系统和业务培训。而目前,新规正式实施已过半周,第一财经记者走访沪上多家券商营业部,新规的执行基本都平稳落地。但在流程操作的熟悉度、系统调试和稳定等方面,还需要时间进一步完善。
“这几天平均每天会有一两个投资者来做‘双录’,基本都是来开创业板账户和退市整理股的。”国内一家大型券商上海某营业部业务主管称。其还透露,所在券商日前已向各分支机构、各营业部正式下发适当性新规的各业务准入通知。
文件显示,对于不同的业务和产品类型,已明确列出了对应的客户类型、办理渠道、知识测评和产品风险等级要求、客户交易经验和风险评级、资产准入和认定范围等要求。对于匹配度也有明确的标识。
若以上述该券商内部的业务指引统计来看,当前纳入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业务共有14项,包括股票交易、港股通、公开与非公开发行、新三板业务等,目前必须要临柜办理的业务已过半。但上述营业部业务主管表示,相关标准在各家券商之间会有差异。
在市场“初试”新规的首周,以记者走访情况来看,由于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此前给出了6个月过渡期,多数营业部的基础功能如投资者分类、风险测评、匹配等均可按时上线。但在适当性新规的基础之上,一些个性化的需求可能还需要时间完善,然后逐步上线。
另一大型券商营业部总经理介绍道,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新规实施后,对于开户流程而言并无太大的变化;若仅仅是股票买卖股票新开户,仍可以全程通过网上渠道完成。规则调整较大的业务,如新三板的交易和开户、融资融券交易等;在其所在券商,客户目前必须要进行双录。
还有券商营业部工作人员介绍道,新规实施后的业务办理并没有提高操作难度,只是步骤上比较麻烦。存量客户如果不开新业务的话,只需要自己在手机客户端做一个新版风险测评;如果要开新业务,要根据具体业务而决定是否需要临柜办理。“但目前营业部确实存在因软件升级而出现bug的现象,属于信息技术的问题,这需要存在一些时间和物质成本。”
从走访时了解到的运行情况来看 ,多个营业部的投资者业务办理情况稳定,并未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以新开账户为例,有部分工作人员就表示,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用户青睐线上开户。此外,还有营业部人士透露,在新规实施的前几周时,已开始加紧通知老客户先行把港股通、创业板等账户先行开好,以免新规后的手续繁多。
亲历新规“双录”
投资和适当性管理已全面实施。而记者在亲历适当性新规实施首周的业务办理时发现,在具体执行和落实阶段,各券商和各营业部之间的执行标准也会各有差异。
记者在近日以客户身份来到上海普陀区首创证券一营业部。该营业部一高级经理称,记者是该营业部第一位进行“双录”的客户。“市场环境不好,作为小型营业部,一周开户的人大概也就一两个,部分大营业部一天则有一两个”。
尽管一周只有一两个开户的客户,但上述高级经理称其最近并不清闲,新规之后工作量增加,每天仅仅是报告就要写“一大堆”。新规给券商带来的成本并不低,一台“双录”的录音录像设备成本在1400元左右,即使一家小营业部,也需要标配两台。“很多大营业部的人都要疯了,交易所这个新规搞得太着急,很多程序都不熟悉,现在有些大营业部‘双录’需要排队。”
在上述高级经理的建议下,记者选择了手机快速开户。由工作人员的指导,记者首先下载该券商APP,进行相关信息填写,上传身份证照,并进行人工视频,确认本人姓名以及自愿开户。进行到新开创业板账户时,则一定需要现场“双录”,并需要先完成风险等级测评。工作人员在一旁称,因为是人工勾选,绝大部分投资者的风险测评都可以符合创业板要求。
“我会给你提供‘剧本’,听我念,你基本上回答‘是’就可以了。最后再把交易承诺读一遍。”按照工作人员指示,记者按照“剧本”共回答了六大问题,并复述相关承诺后完成双录。从开户到完成“双录”的过程,时间需要近一小时。
随后,记者选择了一家大型券商营业部进行现场咨询和体验,相关操作的标准极为严格。
在国泰君安上海某营业部内,在场柜台人员表示,新开户可以选择手机开户、网上开户。若要现场开户的话,则需要进行录音和录像;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双录”需要一个多小时。“在录音和录像后,还需要进行检查一遍,看是否出现错误,若有差错则需要重新录。”上述柜台人员表示。
该柜台人员还同时介绍,以开户流程为例,客户需要先做一份投资者适当性的测评,以测试风险承受能力,是否具有做证券交易的资格。若未达到最低风险承受能力,客户将会被拒绝开户;若达到最低风险承受能力,与部分产品和业务选项不匹配,则现场会通过录像的方式对相关问题做特别警示。上述步骤完成后,用户进入“双录”进而完成开户。
对部分营业部指导客户做适当性测评的现象,该柜台人员表示,这种现象在其所在营业部不允许,客户的测评需要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做题过程中工作人员不能进行指导。这是为了保证客户的真实测评情况,由此来看其符合怎样的投资产品。
被忽视的转型拐点
适当性新规在具体执行中出现的这种差异,业内人士此前就有预期。而这仅是适当性倒逼券商模式转型的一个苗头。
“现在市场对于适当性新规的理解并不完整。在目前短期的应对和调整后,适当性对行业的影响才刚刚开始。适当性新规以被动、强制性的形式,让券商不得不去了解你的客户。在这个过程中,券商对客户对了解会更深入和真实,客户需求就会越明确。”某券商内部人士表示。
具体来看,就投资者而言,在不同券商的适当性管理执行标准下,可能会测评出不同的风险评级,这影响到投资者能够买怎样的产品、做什么交易;如果一个低风险评级的投资者希望买高风险等级的产品,除了签署相关的文件之外,他也可能会通过更换券商来实现。这将会对券业的业务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
除此之外,新规对券商影响还会层层推进。就券商的前台业务来看,适当性新规对新增客户的影响并不大,只是在开户过程当中增添了步骤。但在向存量用户进行产品销售或提供服务的过程当中,按新规要求必须准确识别客户的风险等级,这就极有可能出现客户等级情况跟券商产品销售策略不匹配的情况。
该人士进一步举例称,假设今年一家券商营业部某款产品的销售目标是5个亿,产品风险等级是五级,新规实施后可能发现营业部中并没有足够多相应风险等级的客户去销售。
想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要借助适当性的实施而加大对客户需求的分析。在获取用户适当性的相关指标后,分析用户风险等级主要集中在哪一块;在设计和引入产品的时候,就要更多针对这一块用户做相应的开发和设计,针对性要加强。“借助适当性新规的推出,券商的业务模式和流程能够实现重塑。”上述券商人士称。
与此同时,适当性还将推动营销模式的升级。目前,多数券商也会根据资金规模而给用户“画线”,也就是一定规模之上的客户主要由人工提供服务,此规模之下则提供智能化服务,以期实现更为精准的服务和营销。但在该人士看来,给投资者“画线”并不是简单的因资金多少来区分,而是要结合更多维度大数据做到精准分类。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即以投资经验等为代表的专业度判断。让合适的投资者去做适合的事,同时享受匹配的服务。
“信息系统的改造、业务规则的调整,只是应对适当性新规的第一步。从系统层面完成适当性的匹配,以及相应业务和流程的调整才是最根本的。从这点来看,适当性的出台对券商提出了新的要求,就看谁能够把握这个机会。”该券商人士总结称。
(责任编辑:DF314)
最后更新:2017-07-06 21: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