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571 返回首頁    go 期貨


棉紗現貨大觀:分類用途 生產銷售 價格分析

  棉紗概述

  紗的產業鏈屬性

  在棉紡織行業產業鏈中,上遊是指紡織纖維的生產,提供紡織品生產所用的原材料;中遊是指棉紡織品的製造、染整和輔料、服裝製造環節,通過紡紗、製造、染色、後加工、成衣生產等過程使纖維原料變成紡織成品;下遊是指棉紡織品的銷售流通環節,通過各種銷售渠道使服裝、家紡等紡織品進入終端消費者手中。

  棉紗處於棉紡織產業鏈的中間環節,承載著較多的價格信息傳遞任務,牽動著前後道行業的成本核算及價格評估。同時,其質量好壞對織造和染整工藝的成本控製及成品質量起著決定性作用。

  紗的基本屬性

  紗是指以棉花、羊毛、麻和化纖等紡織纖維原料經紡紗工藝將纖維拉長加撚紡成的連續線狀材料,手感細而柔軟,並具有適應紡織加工和最終產品使用所需要的基本性能。

  棉紗是以棉花纖維原料經紡紗工藝將纖維拉長加撚紡成的細縷,通常用作織造梭織物、針織物、編結織物和部分非織造織物的原材料。

  紗的細度表示方法

  由於纖維截麵積不規則,且紗表麵有毛羽不易測量,隻用直徑無法精確表示紗線的粗細程度。在生產實踐中,企業普遍采用定長製和定重製兩種表示方法,引入特數、旦數、公製支數和英製支數四個指標。

  棉紗的分類及用途

  一是按紡紗原料,可分為棉紗和棉混紡紗。二是按紡紗原理,可分為環錠紡紗、自由端紡紗和非自由端紡紗。三是按紡紗工藝,可分為普梳紗、精梳紗和廢紡紗。四是按加撚方向,分為反手撚紗和順手撚紗。五是按成紗形態,分為管紗、筒子紗和絞紗。六是按染整及後加工,分為本色紗、染色紗、色紡紗、漂白紗、絲光紗、燒毛紗。七是按產品用途,分為機織用紗、針織用紗、工業用紗及其他用紗。八是按商業習慣,分為粗支紗、中支紗、細支紗和特細支紗。

  紗的品種代號

  

  表為紗的主要品種代號及示例

  紗的生產工藝

  以傳統環錠紡紗為例,棉紗的生產工藝分為普梳棉紗和精梳棉紗兩種,主要包括配棉、開清棉、梳棉、並條、粗紗、細紗等,具體如下:

  普梳棉紗:配棉→開清棉→梳棉→並條→粗紗→細紗→後加工

  精梳棉紗:配棉→開清棉→梳棉→精梳→並條→粗紗→細紗→後加工

  棉紗的質量檢驗

  棉紗的傳統現貨貿易指標主要包括:線密度、條幹均勻度變異係數、單紗斷裂強度、單紗斷裂強力變異係數、百米重量偏差、百米重量變異係數、-50%千米細節、+50%千米粗節、+200%千米棉結、十萬米紗疵、毛羽等。我國棉紗主要質檢標準為棉本色紗線國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棉本色紗線》(GB/T 398)是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的,最新版於2008年12月1日開始實施。該標準以環錠紡機製棉本色紗線的統計值為依據,規定了其產品分類、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和標誌、包裝等內容。

  國際棉紗主要質檢標準是烏斯特公報。烏斯特公報是全世界紡織工業中纖維、條幹、粗紗和紗線進行分類的質量分級參考指標,被用作質量水平控製和商貿價格定位的通用性尺度。它是烏斯特公司在世界各地用戶和在瑞士的工廠中進行纖維、半製品、細紗的測試,然後進行數據整理分析,得出世界範圍內不同規格的紗線和棉纖維百分比所對應的質量水平。試驗結果的統計值,即烏斯特(USTER)統計值,分為5%、25%、50%、75%、95%檔位。通常認為50%統計值屬一般水平,25%及以下屬先進水平,75%及以上屬較差水平。烏斯特統計值是動態的,每相隔3—5年發表一次。

  然而,紗線質量的好壞不能完全依據烏斯特公報評判,還要結合試織布麵效果來判定。不同客戶對指標有不同側重點,如機織紗客戶重點控製粗節、棉結、十萬米紗疵、強度及強力變異係數指標水平,其他指標可適當放寬;針織紗客戶則嚴格要求條幹、細節、撚度、毛羽等指標水平,其他指標可適當放寬。

  棉紗質量檢驗可分為三種方式:國家機構檢驗、企業自檢和第三方機構檢驗。由於檢驗方法簡便,現貨貿易棉紗的質量檢驗多以企業自檢為主;國家相關部門對棉紡企業產品下達的不定期抽檢任務則由國家機構承接;而大多數貿易糾紛的質量檢驗任務則由國家機構和第三方機構承接。

  目前,我國已建設6個國家級紡織品服裝質檢中心,包括上海、天津、廣州、浙江、福建和河南。其中,河南和上海的國家級紡織品服裝質檢中心側重於棉紗和棉紡織品檢測,浙江和福建側重於化纖紡織品檢測,廣州側重於紡織品及服裝檢測。此外,各省區在紡織纖維的主產地和主銷地大都設有地(市、州)級纖檢機構。相關檢驗機構設備齊全,操作規範,且擁有各級資質認證和管理製度。

  棉紗的包裝和儲存

  現貨市場上,我國棉紗多采用紙管、塑料內膜袋和塑料編織袋的組合包裝方式,由尼龍繩縫口捆紮,中間加固攔腰圍帶。棉紗包裝上標有製造者信息、產品品名規格、產品標準編號、注冊商標名稱、產品質量等級、重量(淨重)、生產批號和成包日期等。此外,我國紡織行業出台了《棉及化纖純紡、混紡本色紗線標誌與包裝》(FZ/T 10008-2009)標準以指導國產紗包裝。

  棉紗儲存應遵循“防潮、防火、防黴變、通風”的原則,並需定期檢驗產品有效期:北方一年,南方半年;查驗項目包括黴變、蟲蛀、水漬、汙染、破損等。除不可抗力因素,棉紗的自然損耗率在3%以內,處於較低水平。

  棉紗的運輸

  棉紗的運輸分為國內運輸和進出口運輸。國內運輸以汽車公路運輸為主,進出口運輸采用集裝箱海運。由於我國棉紗產銷區域集中,汽車運輸成為最常用、最經濟的方式,運輸量約占全國棉紗運輸總量的90%。調研數據顯示,國內棉紗的汽車運載能力為17—40噸/車不等,視運輸距離而定。棉紗汽運可保證較高的運輸效率,大大縮減運輸時間。以江蘇常州為集散點,新疆棉紗運至常州需3—5天,從常州配送至山東、河南、湖北等地僅需4個小時。調研數據顯示,國內棉紗汽車短途運輸(80公裏以內)成本為70元/噸;中短途運輸(800公裏以內)成本為300元/噸;長途運輸(800公裏以上)為400元/噸。

  一般而言,棉紗進口量較大,且對時間要求不高,常采用集裝箱海運以節省運輸成本。進口量較少時,海運散貨拚箱;進口量較大時,海運整櫃。在國內港口中,按棉紗進口量從大到小依次排序為:上海、廣州、寧波、青島、天津和張家港等。其中,上海港進口棉紗多為32支機織用棉紗,主要供應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周邊地區用紗;廣州港進口棉紗以8—16支棉紗(賽絡紡)為主;寧波港進口棉紗以21支和32支針織用普梳棉紗為主,主要供應寧波、紹興等江浙地區用紗。

  我國棉紗的生產

  棉紡產能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棉紡生產基地,截至2016年,我國擁有環錠紡能力1.2億錠,按照當年全球2.54億錠的產能計算,我國棉紡產能約占全球總產能的47%,接近全球棉紡總規模的一半。

  我國棉紡行業大發展始於本世紀初,自2000年的3443萬錠,於2005年後呈爆炸式增長,並於2011年發展至12890萬錠,達到鼎盛時期。此後,我國棉紡行業產能增長放緩,2016年環錠紡能力回落至12000萬錠,較2011年減少890萬錠。

  2016年以來,受我國儲備棉輪出銷售底價采用內外棉花價格指數動態定價機製影響,我國棉紡行業對外競爭力提升,開機率提高,內地產能有所恢複,新疆棉紡產能擴張明顯,截至2016年年底,新疆紡紗產能1360萬錠。但同時,我國棉紡行業尚處於轉型升級階段,工藝相對落後的棉紡產能在紗線總產能占有一定比例。總體而言,我國棉紡行業仍處於產能相對過剩的狀態。

  紗及棉紗產量

  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棉紡能力的快速增加,我國紗產量呈持續增長態勢。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紗產量為2097萬噸(紗包括純棉紗、混紡紗和化纖紗等),達曆史最高。此後,受多重因素的影響,如上遊棉花價格的波動、下遊市場需求的萎縮、生產要素價格的上漲及東南亞國家紡織工業的興起等,我國紗產量小幅回落,至2016年為1884萬噸。

  近年來,隨著化學纖維功能開發,其紡織替代效應逐漸增強;加之在內外棉價差高企的環境下,我國棉紡行業利潤空間不斷縮窄。中國棉紡織信息網數據顯示,2011—2016年間,我國棉紗產量整體呈小幅下降態勢;2016年,棉紗產量為577.1萬噸(不含再生棉紗),同比增長7.7%。

  棉紗產品結構

  中國棉紡織信息網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棉紗產量約625萬噸。其中,32支及40支棉紗合計產量約409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65%以上,為棉紗市場主流規格品種。

  為應對國內外棉紡織市場的變化,政府大力推動並加快紡織工業轉型升級,棉紡織產業產品結構逐步由低端產品向中高端產品轉移。同時,進口紗衝擊我國中低支棉紗市場,以中高支棉紗為主的紡企成為行業發展的主要力量。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紗線生產的平均紗支已從2004年的32支調升至34支,棉紗產品規格正由中低支向中高支靠攏。

  棉紗生產分布

  我國紗生產區域分布廣泛,以華東、華中及華北地區相對集中為特點。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測算,2016年,華東地區紗產量占我國紗總產量的58.5%,華中地區和華北地區產量占比分別為27%和5.8%,三者合計占比高達91%以上。

  我國紗生產主要集中在山東、河南和江蘇省,其合計產量占紗總產量的50%左右。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山東紗產量占我國紗總產量的21.5%,河南和江蘇紗產量占比分別為15.6%和13.3%,三者合計占比高達50.4%。

  產品結構方麵,河南棉紗占比最高,約為85%;其次為山東,棉紗占比約60%;江蘇棉紗占比最小,約為40%。

  我國棉紗的消費

  棉紗表觀消費量

  2011—2016年,受行業發展環境劇烈變化影響,我國棉紗表觀消費量整體呈振蕩上升態勢,年均增長率為2.25%。其中,2011—2013年,受國內外棉花價差高企影響,我國棉紡織企業經營風險加大,訂單流失顯現,進口棉紗的大量流入使得棉紗表觀消費量呈大幅增長態勢。然而,該現象也逐漸削弱了我國棉紡織產品競爭力,並加速過剩棉紡產能的淘汰。同期,由於國內外下遊需求不振,2014年,我國棉紗表觀消費量下降5%。隨著棉花目標價格改革實行,國內外棉價逐步回歸,帶動棉紗消費企穩回升。盡管國內生產延續弱勢,進口衝擊不減,但據中國棉紡織信息網及海關總署數據測算,2016年,我國棉紗表觀消費量達739.6萬噸,同比增長0.5%。

  棉紗消費分布

  我國棉紗應用(棉紗織造)集中度呈“應用地區以華東、華中、華北為主;應用省份以山東、湖北、河北、江蘇、浙江為主;應用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特點,與棉紗生產集中度特點基本一致。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測算,2016年,華東地區布產量占我國布總產量的53.2%,華中地區和華北地區產量占比分別為22.6%和15.3%,三者合計占比高達90%以上。我國棉紗應用主要集中在山東、浙江、江蘇、湖北、河北和河南省。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以上六省布產量合計532.73萬噸,占全國棉布產量的74.56%。

  棉紗消費趨勢

  近年來,在發達國家占據高檔棉紗市場份額,印度、巴基斯坦及東南亞國家搶占低檔棉紗市場份額,而我國棉紡織產品成本優勢逐漸消退的大環境下,我國棉紡織市場發展麵臨眾多的不確定因素,急需尋找產業發展突破點。

  為提高產品利潤率、降低棉花價格波動風險,我國大部分紡織企業改變以前單一的棉紗生產結構,逐漸加入或提高棉混紡紗或化學纖維紗的生產比例,並加大研發力度,積極發展差別化纖維等新型纖維生產。從長期來看,多組分纖維、特色紗線、色紡紗等創新功能型的產品是未來發展趨勢,我國棉紗產品的消費結構也將隨之發生變化,即棉混紡紗消費比例將微幅上升,棉紗消費比例則將相對下降。

  我國棉紗的進出口

  我國棉紗的進口情況

  我國是棉紗進口大國。近年來,受國內外棉花價差較大影響,棉紗進口量迅速增加。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1—2016年,棉紗進口量分別為69.8萬噸、130萬噸、185.9萬噸、180萬噸、212.5萬噸和178.78萬噸,年均增幅超過18%。其中,2016年棉紗進口量占我國棉紗表觀消費量的24%。目前,進口棉紗已形成穩定的銷售渠道,培養了一大批中低端目標客戶群。

  近年來,我國棉紗進口品種從單一到全麵,從低支向中支領域延伸,從精梳向普梳領域集中;32支普梳棉紗進口占比約20%,對我國低端棉紗市場影響較大。

  一方麵,產品規格從低支向中支領域延伸。海關總署數據顯示,我國棉紗進口主要集中於8—25支,進口占比維持50%以上水平;其次是30—47支,進口占比維持25%及以上水平,呈微幅上升態勢。

  另一方麵,生產工藝從精梳向普梳領域集中。海關總署數據顯示,我國棉紗進口主要集中於普梳棉紗,其進口量近五年年均增長率35%,進口占比維持75%以上。2016年,普梳棉紗進口量為142萬噸,占總進口量的79.2%。其中,8—25支普梳進口占比51.9%,為普梳類進口主流產品。同期,精梳棉紗進口量為37萬噸,占總進口量的20.77%,呈小幅下降態勢。

  我國進口紗主要來源國為印度、巴基斯坦和越南,進口占比合計高達70%以上。根據海關總署數據測算,2016年,我國從以上各國進口紗占從全球進口紗總量的比例分別為21%、20%和32%。

  盡管具有原料價格及人工成本較低優勢,受製於落後的生產技術、尚未健全的管理體係及較差的商業信譽等因素,以上主要來源國的進口棉紗對我國棉紡行業的衝擊現仍集中於中低支普梳類產品。然而,隨著巴基斯坦、印度和東南亞等國大力發展棉紡織產業鏈,不斷加強紡織工業的投資建設及政策扶持,其行業基礎設施、生產技術和貿易環境都將得到極大改善,我國棉紗進口品種也將延續從單一到全麵的發展趨勢。

  我國棉紗的出口情況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棉紗出口基本維持20萬噸低位。2011年,受國內棉價大幅波動影響,棉紗出口明顯下滑,為15.6萬噸,同比減少35%。隨著國內棉價進入窄幅調整階段,棉紗出口逐步恢複,維持20萬噸平均水平。然而,2015年,由於海關加大棉紡加工貿易進出口稽查力度,棉紗出口量大幅縮減為13.7萬噸,同比減少34%。2016年,由於國家儲備棉輪出起拍價施行內外價格聯動機製,國內涉棉產業鏈競爭力得到恢複,棉紗出口增長15.9萬噸,同比增加16%。

  相對進口而言,我國棉紗出口量較小,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我國棉紡織產品出口主要集中在下遊製品;二是棉紗生產成本的增加使得出口訂單加速向東南亞國家轉移;三是近年人民幣快速升值直接影響棉紗出口利潤。

  近年來,我國棉紗出口基本持穩,產品規格以中支領域為主,生產工藝向精梳領域集中。一方麵,產品規格以中支領域為主。海關總署數據顯示,我國棉紗出口主要集中於30—47支,出口占比45%左右,高於8—25支及25—30支的合計占比,另外47支以上出口占比呈小幅上行態勢。

  另一方麵,生產工藝向精梳領域集中。海關總署數據顯示,我國棉紗出口主要集中於精梳棉紗,出口占比接近80%。2016年,精梳棉紗出口量為12.6萬噸,占總出口量79.04%。其中,30—47支精梳占比37.87%,為精梳類出口主流產品。同期,普梳棉紗出口量為3.3萬噸,占總出口量的20.96%。

  盡管東亞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利用勞動力優勢,大力發展紡織服裝製造業,但由於產業鏈不完整、產品結構單一等因素,仍需從我國進口部分紡織原料。近年來,我國棉紗出口市場主要為香港地區、越南和孟加拉,出口占比合計在一半以上。根據海關總署數據測算,2016年,我國棉紗出口以上地區和國家分別占出口總量的33.2%、7.7%和11.9%。

  我國棉紗的價格形成

  近年價格走勢分析

  自1992年起至今,我國棉紗價格走勢可分為七個階段,呈“振蕩上揚—大幅下跌—整理上行—快速拉升—快速下跌—振蕩整理—振蕩下行”特點,具體如下:

  1992—1997年,振蕩上揚。我國紡織品價格管理完全放開,實行企業自主定價模式。受棉花價格不斷上漲和國內通貨膨脹等因素影響,我國棉紗價格也逐步走出寬幅振蕩上揚態勢,1997年,32支普梳棉紗年度均價達25800元/噸,較1992年的18200元/噸增長56%。

  1998—2002年,大幅下跌。棉紗價格呈大幅下跌趨勢,2002年,32支普梳棉紗年度均價14700元/噸,較1997年下跌43%。

  2003—2008年,整理上行。我國棉紡行業進入新的快速發展階段,棉紗價格出現恢複性上漲且高位整理,32支普梳棉紗基本維持在18000—20200元/噸區間。

  2009年至2011年一季度,快速拉升。2009年至2010年二季度,32支普梳棉紗由18000元/噸漲至28000元/噸,漲幅達56%,隨後維持窄幅振蕩態勢;2010年四季度至2011年一季度,棉紗價格繼續大幅上行,呈高位盤整格局,32支普梳棉紗於2010年12月達43000元/噸。

  2011年二、三季度,快速下跌。32支普梳棉紗最低跌至26550元/噸,較曆史峰值下跌38%。

  2011年四季度至2013年,振蕩整理。受我國棉花收儲、拋儲政策和進口棉配額政策支撐,我國棉紗價格逐漸趨於平穩,波幅大大減小,32支普梳棉紗價格維持在25290—27600元/噸。

  2014年至今,振蕩下行。受我國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實行和進口棉配額數量大大縮減等因素影響,自2014年年初起,我國棉花價格穩步下調,棉紗價格隨之下跌,2016年3月,在涉棉產業鏈去庫存末期棉花和棉紗價格止跌反彈,32支普梳棉紗現為23175元/噸,較2014年年初的25555元/噸下跌9.3%,較2016年年初的18910元/噸上漲22.55%。隨著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改善和棉花價差回歸,全球棉紗下遊市場需求將緩慢複蘇,我國棉紡織結構調整及產業轉型也將逐步顯效,這均有助於提高我國棉紡織產品競爭力,對國內棉紗價格的形成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價格影響因素分析

  原料成本。作為棉紗生產的主要原料,棉花成本約占棉紗成本的70%,其價格變動會直接影響棉紡行業的盈利能力。通過2010—2015年我國棉紡織行業協會發布的棉花、棉紗價格指數分析可知,32支普梳棉紗與3128級棉花的價格指數相關性為0.97,棉花價格與棉紗價格存在高度相關性。此外,影響國內外棉花市場價格的因素還有很多,包括產量、進出口量、消費量、庫存量、收購及儲備政策、進出口政策、天氣和替代品市場發展等。

  工費成本。工費成本因素主要包括人工成本因素和水電煤氣等動力成本因素。結合近年國內中大型棉紡織企業用工成本情況,棉紗工費成本的核算通常采用5000—5500元/噸,約占棉紗價格的15%—20%。其中,用工成本是影響棉紗生產成本核算的重要因素,約占棉紗成本的15%;而水電煤氣等動力成本因素則約占棉紗成本的10%。

  三項費用。三項費用因素主要包括財務費用、管理費用和營業費用。其中,財務費用一方麵是指貸款利率對紡織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取決於國家金融政策的調整;另一方麵是指資金占用對紡織企業棉紗價格形成的影響。管理費用主要是指紡織企業的生產管理、工藝管理、設備管理及技術投入的成本。營業費用指企業在銷售產品和提供勞務等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項費用以及專設銷售機構的各項費用。

  稅金及利潤。稅金因素主要包括增值稅和出口退稅。根據現行增值稅製度,我國棉紡織企業棉花購進抵扣稅率為13%,棉紡織品增值稅銷項稅率為17%,4%的稅賦差額由企業承擔。近年,多省份試行不同稅率抵扣政策,以增強我國棉紡織品的國際競爭力。

  目前我國棉紗出口退稅稅率維持2009年4月的16%水平。提高出口退稅率對各出口經營企業而言是一大利好,最直接的收益是增加出口退稅收入,降低出口經營成本,減輕企業稅賦負擔,提高產品競爭力。初步測算,對於紡織企業而言,紡織品及服裝出口退稅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出口1美元即可多退增值稅約0.06元。

  由於棉紡行業是完全競爭性行業,我國棉紡行業平均利潤率較低。據現貨市場調研反映,2011年以來,我國生產中低支普梳棉紗的中小企業多處於虧損狀態。

  供求因素分析

  供給因素主要包括國內外市場前期庫存量、當期生產量和進口量。具體可分為,各主要紡企的庫存變化情況、各主要棉紡基地產能變化情況(包括新開工情況、能力轉移情況等)、各主要紡企開工和產量變化情況、各主產地行業政策變化情況及各主銷地棉紗進口情況等。

  需求因素主要包括國內外市場消費量、出口量和期末結存量。具體可分為,國內居民收入狀況、消費者購買力和消費結構的變化情況、國家出台的鼓勵消費政策的變化情況、主要棉紗消費地區的庫存變化情況、下遊市場流行趨勢變化情況、主要出口國的生產和庫存變化情況等。

  進一步而言,造成棉紗市場供需波動的主要因素包括國內外宏觀經濟情況、棉紡市場發展情況及替代品產業發展情況。其中,宏觀經濟走勢可對棉紗需求產生直接影響,從而對棉紗價格產生影響。宏觀經濟持續向好可直接拉動棉紗需求,進而增強棉紗價格上漲的穩定性。

  近年來,發達國家憑借技術、品牌及供應鏈整合的優勢,始終占據著棉紗高端市場主動地位,我國棉紡織產品搶占國際高端市場份額具有一定困難。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及東南亞等國近年來紛紛致力於發展棉紡織產業鏈,不斷加強紡織工業投資建設及紡織行業政策扶持,其以低原料價格和低人工成本的優勢逐漸侵蝕我國低端棉紗的國內外市場份額。

  此外,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棉紡織行業不斷開發研究新產品,棉紗替代品種類越來越多,替代作用也越來越明顯。數據顯示,近六七年來,我國棉紡織行業的生產能力增長了50個百分點,而同期整體用棉量減少了18個百分點。盡管發展棉紗替代品產業已成為行業擺脫當前發展困境的有效途徑之一,但這也必然會引起棉紡織產品供需狀態的變化,從而造成棉紗價格的波動。

  另一方麵,棉紗價格的形成除受價值因素、供求因素影響外,還受到其他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政府或行業組織的幹預(如反傾銷、反補貼政策)、消費者的心理和消費習慣(如買漲不買跌)、民族文化、企業文化或產品形象等。

(責任編輯:DF306)

最後更新:2017-08-16 09:24:58

  上一篇:go “理性人”假設:控製情緒
  下一篇:go 蔡丹青:零售銷售數據樂觀 美元走強金銀承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