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63 返回首頁    go 期貨


擁有它就會高估它?稟賦效應中價格沒有“感情分”

  諾獎得主告訴你(三)

  兩件棉襖

  進入深秋,天漸漸冷了起來,又到了購置冬裝的時候。筆者想起一樁趣事:小時候,鄰居家的女孩與筆者年紀相仿。有一天,鄰居阿姨為我們購買了兩件不同款式的棉襖,試穿後兩人雖然也很喜歡自己的衣服,但是又都覺得對方的似乎更好看,於是哭鬧起來。這時候阿姨笑眯眯地說:既然這樣,你們兩個把衣服交換一下好了。筆者和鄰居家的女孩都愣住了,猶豫了一會兒,竟然都舍不得換了,仿佛一瞬間發現自己的棉襖生出許多優點,兩人心滿意足地撫摸著自己的新襖子,周身說不出的舒適溫暖。

  對於生活中的事物,有時候我們可能並不是因為喜歡才擁有,也許是因為擁有了才會更加喜愛,這份喜愛給事物增添了一份額外的價值,而正是因為這種價值來源的主觀性,使得我們的心理價位並不公允。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隨處可見:在城市拆遷過程中,我們經常聽到因為補償款發生的爭執事件,因為居民對於自己房屋的估價往往與政府評估價格不一致,會要求比自己購買同樣的房屋願意支付的價格更多的賠償才會覺得滿意。這一點在公共物品的補償要求中體現得更明顯。美國曾有一項調查表明,人行道種植樹木,當地居民願意為每棵樹支付10.12美元,而如果要砍伐,則要求的賠償平均為56.60美元/棵。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異呢?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塞勒教授(Richard Thaler)對此作了專門研究,並提出了“稟賦效應”理論。

  稟賦效應

  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是指擁有一件東西會讓人高估它的價值。人們擁有一件東西後,會傾向於認為擁有的事物比別人擁有同樣的事物更有價值。

  在塞勒教授的研究中,他讓獲得咖啡杯的人(賣家)和沒有咖啡杯的人(買家)分別給咖啡杯標價。他發現,賣家的要價(中位數)是5.25美元,而買家的出價(中位數)是2.25—2.75美元,前者是後者的兩倍。我們究竟應該說賣家“貪婪”,還是買家“小氣”?這個實驗用一種更為直觀的方式揭示了“價值”的主觀性:一件東西究竟值多少錢,更多地取決於站在哪一個位置上。

  比如,在購置二手房的過程中,人們可能發現,以買方或以賣方的身份谘詢,中介公司給出的預估報價是不同的。這是中介公司根據買賣雙方心理進行的一種銷售策略,也是根據現實情況調整的無奈之舉。筆者曾經在購置房屋的過程中做過這樣的嚐試,在同一家中介公司的數據庫中查詢同一小區的買賣雙方報出的平均價格,結果發現,買賣雙方的報價有一個明顯的差額,賣家報價遠遠超過買房者給出的價格。如果不能調整雙方的心理預期,那麼買賣很難成交。不用責備賣家總是索要高價,如果設身處地,恐怕也會一樣。

  對投資的影響

  其實,投資市場與其他商品交易市場本質上沒有不同,都是買賣雙方針對價格展開的博弈。人們之所以會產生稟賦效應,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投資市場的價格是博弈產生的,而人們對於實際價格到底是多少並不明確,很難有一個長期公認的價格存在。人們一旦參與其中,無論方向如何,隻要選擇了就可能會影響判斷。當投資者選定了持倉,自然是遵從了內心的交易邏輯,對於自己看好的方向堅定不移,於是可能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對持倉傾注感情,所以對於價格的看待變得不那麼客觀。一旦入場,入場的價位成為底線,人們意願成交的價格總是要對自己有利,一旦虧損便會有一種“敝帚自珍”的心理,拖延惜售。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一旦股票進入熊市成交量就會萎縮,因為人們為了避免損失而寧願承擔價格下跌的風險,不願賣出。如果按照傳統經濟學理論,價格越低的情況下需求應該越高,這就產生了一個有意思的悖論。人們做出非理性的選擇僅僅以貪婪或者恐懼作為解釋顯得太過籠統,有時候成交低迷可能隻是因為價格並沒有達到雙方的心理預期。

  塞勒教授在他的研究中也指出,當人們對於持有物品具有明確的心理預期時,可以有效地規避稟賦效應的影響。所以,當我們在投資的時候,對於每一筆持倉應該有明確的計劃,隨著交易狀況進行調整,並且,時常以相反方向持倉者的心理來思考一番,也許就能夠獲得更客觀的信息,從而更加全麵地看待市場問題,擁有客觀開放的態度,這是一個投資者走向成熟的開始。

  (作者單位:華安期貨)

(責任編輯:DF306)

最後更新:2017-11-01 08:14:50

  上一篇:go 別把做不好的理由都歸結於心態
  下一篇:go 運氣也是交易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