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28 返回首頁    go 期貨


巧用棉花期貨規避進口棉紗價格風險

  落實十九大精神鄭商所服務實體經濟“點基地”案例巡禮之四

  引言:在連續實施了三年臨時收儲政策之後,2014年開始國家在新疆地區啟動了棉花目標價格試點工作。除去收儲政策實施的三年裏棉花期現貨價格相關性稍弱外,鄭商所棉花期貨對現貨價格一直發揮著很好的引領作用。以棉花為主要原材料的棉紗,其成分中70%左右是棉花,棉花價格的波動直接影響著棉紗價格。因此,在棉紗期貨上市以前,棉花期貨也是紡織企業為棉紗做套期保值的“最佳拍檔”。

  近日,期貨日報記者在走訪浙江省紡織品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時了解到,該公司正是運用棉花期貨價格與棉紗價格波動的關聯性,利用棉花期貨套期保值,鎖定棉紗進口及庫存風險。

  1、 棉紗進口業務

  需要棉花期貨管理風險

  浙江省紡織品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浙紡集團)隸屬於浙江省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紡織品服裝進出口行業主要的專業公司之一。浙紡集團董事長祝培軍告訴期貨日報記者,公司從1980年開始經營紡織品進出口業務,現有17家子公司和2家大型倉庫。公司業務以紡織品服裝出口為主業,主要經營麵料、服裝和家紡產品,年出口額在3億美元左右。公司出口的麵料、服裝等以棉類製品為主,紡織原料是棉花棉紗。

  在棉花棉紗業務發展上,為了拓展公司主業,即紡織服裝產業鏈,浙紡集團在2014年年初組建貿易一部。貿易一部的業務範圍是向產業鏈上遊拓展,更好地為下遊產業服務,依據公司具體情況,確定以棉花、棉紗進口業務為主。“當時由於進口棉花需要配額,國產棉花處於收儲階段,國內棉花可流通資源嚴重缺乏,因此確定業務開展以進口棉紗為主,擇機開展棉花貿易業務。”貿易一部總經理陳加祥如是說。

  在開展進口棉紗業務過程中,貿易一部發現其麵臨的主要風險是棉紗庫存風險和匯率變動風險。陳加祥說,庫存風險基本上可以用棉花期貨來對衝和保護。“作為比較成熟的期貨品種,鄭商所棉花期貨能夠滿足我們的風險管理要求。”而棉花國際價格波動也影響國內棉花價格,因此在進口棉紗時,可以根據棉花期貨行情進行套保。

  從公司棉紗進口業務的具體情況出發,陳加祥道出了公司進口棉紗的原因。我國每年棉紡織品出口量遠遠高於棉花進口量,做成服裝等棉織品之後出口比例超過50%。從國內整體的棉花生產消費情況來看,國內棉花供應長期存在缺口。

  事實上,國產棉花在三年臨時收儲政策結束以後,特別是新疆的棉花品質每年都有明顯的提升,當前基本上可以滿足高支紗高品質的要求。用新疆棉做成的棉紗、坯布的質量進一步提高,也使得服裝質量得到提升,從而有利於下遊出口。不過,國產棉花與國際棉花相比仍不具備價格優勢,陳加祥介紹,浙紡集團進口印度棉花,價格要低很多。

  內外價差過大造成的結果是進口棉紗量增加,因為棉紗進口不需要配額,所以浙紡集團進口的棉紗特別是坯布不斷增加。“進口棉紗量的多少,與內外棉價差關聯度非常高。拋儲後內外棉價差逐漸縮小,公司的棉紗進口量也不斷下降,最少時比高峰減少了一半以上。”陳加祥進一步解釋道。

  據了解,浙紡集團在進口棉紗過程中,從簽合同下訂單,到國內港口清關出來,正常時間需要2個月左右。這一時期,在訂單價格已經敲定的情況下,公司麵臨價格波動風險和匯率波動風險,而利用鄭商所棉花期貨可以對衝價格波動風險。

  “這些風險給公司的經營帶來很大壓力,為了規避風險,我們想了很多辦法,在棉紗期貨沒有推出之前,我們隻能用棉花期貨來對衝風險。”陳加祥說,他們統計了十年的相關曆史數據後發現,棉花和棉紗的價差相當穩定,除了淡旺季有一定的變化外,規律性非常明顯。“我們根據這個合理價差,在棉花期貨上進行對衝。一開始以嚐試為主,拿出30%的訂單量來對衝,後來逐步提高。現在對衝的比例在70%—80%,風險大時也可能100%對衝。”

  2 從嚐試到常規利用棉花棉紗價差管理庫存風險

  浙紡集團貿易一部成立後,參與棉花期貨套保已經有三個年頭。2014年浙紡集團與大地期貨建立了定期的交流機製。在真正參與棉花期貨的套期保值前,浙紡集團內部用了將近半年的時間建立套期保值製度。

  2014年9月,浙紡集團考慮用棉花期貨對集團進口的棉紗進行庫存風險管理。因為浙紡集團是省屬國企,前期采取了穩起步的策略,對現貨常備庫存的40%,即2000噸棉紗進行套期保值操作。該套保方案執行完成後,合計盈利700元/噸,避免了2000噸棉紗庫存跌價140萬元左右的損失。從2015年開始,浙紡集團的對衝比例從30%增加到今年的70%以上,棉紗套保數量也從2000噸增加到現在的4000噸左右。

  此外,浙紡集團還與大地期貨合作,在棉紗和棉花期貨的套保上進行創新。2015年8月,紡織產業麵臨普遍的現金流危機,9月是傳統的紡織行業旺季,棉花和棉紗需求也未有起色。12月底,棉花期現價差1200元/噸,棉花期貨折算到現貨後和32支普梳紗價差在8350元/噸。因此,大地期貨為浙紡集團設計了做空紡織廠加工費用的套保方案。方案中將浙紡集團棉紗庫存降低2000噸,同時在棉花期貨上對應買入2000噸棉花。該方案從實施到結束,時間跨度將近4個月,其中現貨減虧125萬元,期貨端盈利140萬元,合計增加利潤265萬元。

  “其實開始我們利用鄭棉期貨賣出套保,主要是為了適應市場,而隨著對市場的熟悉和業務的開展,2016年逐步開始了一些新的嚐試,比如在棉紗現貨和棉花期貨之間的價差套利、棉花期貨虛擬庫存的建立等。”陳加祥說,每一項新的期現結合業務的開展,均事先經過內部的討論和各個相關部門的意見統一,形成共識後再開展。

  2016年棉花期貨的貼水一度很高,浙紡集團的進口棉紗無法通過賣出鄭商所的棉花期貨進行對衝,隻能減少棉紗的進口量。陳加祥與大地期貨研發總監周文科交流後認為基差扭曲嚴重,因此在棉花期貨1605和1609合約上買入,建立虛擬庫存。

  周文科解釋,因為當時棉花期貨貼水現貨2000元/噸,棉紗和棉花的價差也超出常規,相當於棉花價格被低估,棉紗價格被高估。所以,賣出一部分棉紗,對應買入這部分棉花,相當於總庫存沒變,但是成本降下來了。“那是我們唯一一次建立虛擬庫存。”陳加祥說:“公司幾位領導包括董事長、總經理、副總經理都非常支持。”

  其實,套期保值更應該被理解為期現結合,周文科表示,在服務企業過程中他發現,不少國有企業都會被“套期保值”這個概念束縛住。未來市場上期現結合就是要優化成本,以棉花期現價格為例,主要方向基本相同,但期貨與現貨二者的參與群體、交割期限、交割地點、質量要求等均是有差異的,所以在價格上體現為基差波動,這很正常。現貨企業本來就是要賺取價差,既然期貨市場投機者給了產業這麼好的價差機會,企業就要考慮如何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去“擁抱”這個價差,增加增收的渠道,而不應該拘泥於具體的操作形式。

  經過這幾年在棉花期貨上套期保值的探索,浙紡集團利用棉花期貨管理棉紗庫存風險已經從嚐試變為常態。陳加祥回憶,印象最深刻的是2016年“雙十一”那天,日盤期貨價格大幅飆升,下午公司緊急討論,入賬250萬元保護期貨頭寸不被強平。夜盤開盤期貨封漲停,直到漲停板打開且下跌後,才鬆了一口氣。“雖然期貨價格最終會向現貨價格回歸,但是短期容易受資金和市場情緒的影響。”

  陳加祥介紹,在風險控製方麵,浙紡集團主要加強事前防控,比如在製度重建時,對期貨交易的品種、市場選擇、現貨敞口、期貨總頭寸等進行控製,保證不會出現企業不可承受的大問題。在此基礎上,做好供需形勢的邏輯推理、行業信息收集,最後才是交易風險。“期貨市場的風險主要是短期價格波動劇烈風險,對此我們在內部流程上進行了優化,保證在劇烈的市場波動中,及時補充期貨風險準備金,使期現貨頭寸總體得到有序管理。”

  3 棉紗期貨活躍將使得涉紗企業套期保值更直接

  據介紹,浙紡集團今年上半年32支進口紗約23200元/噸,其在鄭商所棉花期貨主力合約價格為15600—15800元/噸時開始進行套期保值操作。到目前棉紗現貨下跌500元/噸,鄭棉下跌500—700元/噸,參與套期保值部分的風險得到完全轉移,對棉紗庫存風險的管理效果明顯。

  談到當前棉花、棉紗市場形勢對公司經營的影響,陳加祥表示,2017/2018年度市場脈絡十分清晰。首先,國家去庫存思路不變,拋儲將從明年3月12日開始。其次,中國以外庫存消費比在64%左右,創10年來新高。內外棉實際價格為近2年來新高,這對國內紡織企業十分不利。

  此外,目前棉花同與其相競爭的農產品相比,在價格上還有競爭優勢,基於此,下年度全球可能將繼續擴大棉花播種麵積。不過,盡管全球供應充足,但國內由於棉花配額管製,還存在著結構性短缺問題。

  根據上述基本情況,浙紡集團的經營思路是,當優質新疆棉與鄭棉達到合理的升貼水時,將買入適量新疆棉,並與鄭商所棉花期貨進行對衝。另外,不斷提高在途、庫存棉紗套保比重,直到全封閉,條件合適時繼續展開棉紗、棉花的套利業務。

  在調研中,陳加祥告訴期貨日報記者,浙紡集團近幾年在與上下遊客戶交流利用棉花期貨情況時發現,大部分上規模的紡織廠利用棉花期貨,進行期現結合業務保值增值已經比較成熟;國內主要的上規模的棉紗企業大多利用鄭棉期貨鎖定原料成本、穩定生產利潤、優化庫存。但棉花期貨對棉紗貿易外商來講,可能普及率沒有那麼廣,不過棉紗貿易外商基本都會關注鄭州棉紗期貨。而布廠對期貨認知度不高,參與比較少。但大型布廠對棉紗期貨有需求。

  陳加祥說,鄭商所棉紗期貨上市第一天,他們就參與了交易,在1801合約上做了少部分套保空單。對於浙紡集團來講,可以根據棉花和棉紗的價差關係和行業現狀,在鄭棉和鄭棉紗兩個期貨品種之間,選取更有利於管控公司風險的合約。浙紡集團也會繼續秉持穩健經營的原則,推進棉紗現貨和期貨相結合的工作。

  目前棉紗期貨在套期保值上的運用還不廣泛,陳加祥認為主要還是流動性不足。“如果棉紗期貨流動性好,我們或以棉紗期貨的套期保值為主,畢竟棉花期貨和棉紗之間還隔了一層。棉紗成本中,除了占比七成左右的棉花原料成本,剩下三成是勞務成本。直接用棉紗期貨套期保值,不但可以把棉花的原料成本風險鎖定,還可以把加工費風險一起鎖定。”

  陳加祥認為,棉紗期貨未來的發展還是值得期待的,生產和使用棉紗的企業都可以利用棉紗期貨來鎖定成本、管理風險。但目前來看,很多紡織企業規模偏小,生產經營周期短,今天生產出來明天可能就賣掉了,因此其庫存很少,所以他們覺得不需要管理風險。“不像我們這些從下單到銷售平均周期超過3個月的企業,期限非常長,風險很大,一定需要管理風險的工具。”

(責任編輯:DF306)

最後更新:2017-12-14 08:50:34

  上一篇:go 焦煤和焦炭期貨1805合約交易手續費上調
  下一篇:go 上期所發布11月份查處違法違規行為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