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1
期貨
心理賬戶:賣出與消費的藝術
諾獎得主告訴你(一)
賬戶中有盈利的單子和虧損的單子,為什麼人們總是選擇先賣出盈利的單子?為什麼同樣數目的錢,辛苦工作賺到的和迅速盈利獲得的,在消費方式上會有所不同?過年孝敬給父母一筆錢,讓他們改善生活,但他們總是舍不得花,而是存起來,我們該怎麼辦?一起來了解“心理賬戶”理論。
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是查德·塞勒教授提出的概念。由於消費者心理賬戶的存在,個體在做決策時往往會違背一些簡單的經濟運算法則,從而做出許多非理性的行為。心理賬戶的存在不僅影響著人們的投資決策,也會對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消費決策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心理賬戶一般有以下三種情形。
將各期或不同方式的收入分在不同賬戶
舉例來說,如果你打算聽一場投資報告會,票價是200元,出門的時候你發現加油卡丟了,裏麵有200元油費,你還會去參加報告會嗎?實驗表明,大部分人還是選擇參加。可是換一種情境,如果你發現丟的是報告會的門票呢?你還會再花200元買一張票去聽嗎?很多人可能就選擇不去了。
每個人在決策的時候,思想中會有兩個賬戶:一個是理性的經濟學賬戶,一個是非理性的心理賬戶。如果從經濟學賬戶角度來看,不管丟的是油卡還是門票,損失都是200元,決策應該一樣才對,可是大部分時候,決定決策的恰恰是心理賬戶。人們在腦海中,把油卡和門票歸到不同的賬戶中,所以丟失了油卡,隻能算在汽車消費的賬戶上,不會影響報告會的預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舊選擇去聽報告會。但是丟了的門票和後來需要再買的門票都被歸入同一個賬戶,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聽一場報告會,所以很多人決定不去了。
在投資方麵,心理賬戶是一種認知幻覺。這種認知幻覺影響金融市場的投資者,使投資者失去理性關注,從而產生非理性投資行為。很多投資者在做期貨交易的時候,擁有不同品種不同方向的倉位,有賺有虧,在需要從賬戶提取資金的時候,很多人會選擇平倉獲利的單子,而對於虧損單一拖再拖,這是因為,我們將這兩種持倉歸入了不同的心理賬戶,一旦平倉,虧損就會變成實虧,而盈利則是“落袋為安”。對於虧錢的恐懼讓我們選擇了結獲利單,筆者接觸過的投資者,幾乎都有這樣的操作經曆。實際上,一旦虧損很可能是做反了方向,而趨勢一旦開始,很難輕易反轉,虧損可能一步步拖成大虧,而看對方向的倉位卻隻賺了一點小錢就止步於此,放棄了後麵豐厚的收獲。從賬戶總體來說,這種操作往往可能會得小利,虧大錢。
將不同來源的收入做不同的消費傾向
人們做決策的時候,會把“容易錢”和“辛苦錢”放在不同的賬戶中,例如,你運氣很好,一開倉就做對了方向,連抓了幾個停板,獲利了結之後很可能會開始不理性消費,比如購置一些奢侈品,或參加豪華旅行,但是如果是辛苦賺來的錢,可能並不會這樣做。這也從另一個方麵說明,為什麼投資者在大筆盈利之後很可能開始出現大額的虧損,在心理賬戶中,人們將這部分盈利歸為“容易錢”,在操作上開始變得冒進隨意,對於虧損不敏感,大幅提高杠杆比例和止損區間,覺得這錢反正是賺來的,虧了也算還給市場。而如果本金是辛苦賺取的,人們則會謹慎很多。
用不同的態度對待不同數量的收入
當獲得一筆5000元的獎金,很多人會選擇存起來,但是如果獎金是多次發放的500元,很可能就會裝進錢包用掉。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我們在市場打拚,無非為了獲得更好的收入,來改善家人生活,但是從困難年代走過來的父母,卻總是會將我們年底孝敬的錢存起來。了解了心理賬戶理論,我們不妨換一種方式,孝敬父母的錢可以多次、小額的形式,這樣可以促使他們將這筆錢真正用於消費。
了解了心理賬戶的種種非理性表現,我們就可以認識到,雖然每一筆收入的來源、數額、成本等存在不同,但是從數字角度上是等價的,這可以幫助我們樹立全局觀念,努力克服非理性思維的影響,從而做出更加有益的決策。
(作者單位:華安期貨)
(責任編輯:DF306)
最後更新:2017-10-18 08: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