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期貨
記憶效應:最大限度還原客觀事實
你的記憶力怎麼樣?你能回憶起昨天的午餐是什麼、上周一坐你對麵同事的衣著嗎?也許你可以詳細描述食物的種類,衣服的圖案和質地,覺得自己的記憶力還不錯,但情況可能並沒有這麼簡單。也許你會有這樣的經曆,當翻看舊照片或日記的時候,覺得疑惑,為什麼很多細節和我記憶中的不一樣呢?
你是否對自己的記憶深信不疑?大多數人篤信自己的記憶內容,因為那是他們親身經曆過的事件,但你是否知道人類的記憶如同橡皮泥具有高度可塑性,因而記憶並不可靠。記憶有時候在欺騙你,你卻完全不自知。那些你記憶中的所謂事實,其實是主觀意誌下的產物,具有個人傾向性,帶著個人觀點和意識,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記憶效應。
案例分析
著名犯罪心理學家沃·裏斯特教授在德國柏林一所學校授課,那天當他講授《遠期遺忘》書中的一章時,一位高年級的學生突然提出了反對意見,班上的一位同學試圖阻止這一行為而發生爭吵,突然那位高年級學生掏出一把手槍,沃·裏斯特教授衝向前去奪武器,就在這一刻,聽到一聲爆炸,還好任何人都沒有受傷,兩位爭奪者也因此停止打鬥。幾分鍾後,這位教授告訴受驚的學生們,他們有義務提供他們目擊整個事件的所有細節信息。一位回憶最好的學生在回憶過程中有26%的重點細節發生錯誤,其他學生在回憶中則有80%的錯誤。
即便在刑偵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在法庭對案件的審判中,目擊證人的證詞依然發揮著關鍵作用,大家普遍相信,證詞是正確和可靠的。不過,心理學家發現:對同一事情,不同的目擊者會有不同的描述,而人們總是對自己的記憶過度信任。信息之間自動的組合會導致不真實的回憶,就是虛假記憶,證人的記憶效應正是虛假記憶的表現,而有時候這種不可靠的記憶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
產生原因
我們從接受外界信息到形成記憶內容大致經過三個階段:感覺記憶是接受刺激信息的感知階段;短時記憶是對信息進行加工編碼和暫時存儲的階段;長時記憶是將短時記憶內容通過複述長期儲存的過程。
可以這樣理解,大腦是一台精密的計算機,我們要將外界信息歸納篩選,然後以計算機可以處理的語言編碼,緊接著寫入存儲器中。可是在信息處理過程中,會受到人們不同主觀認知因素的影響。例如,你感興趣的信息也許會讓他人覺得無趣,所以你們的篩選標準不同,回憶的內容也就不同。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來看,人類擁有一套內在的自我保護機製,如果信息會觸發個體痛苦體驗或者與自我意識相衝突,則有可能受到壓抑(消除)、修正,乃至重建。
啟示
在交易過程中,很多投資者完全憑借主觀感受入場,這是非常不科學的操作方法。一方麵,由於無法記住每一筆交易,我們需要不斷和遺忘做鬥爭,而回憶還會受到幹擾信息的影響;另一方麵,回憶並不能真實地反映過去的事實,它隻反映過去經曆在我們腦海中留下的印記,帶有非常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關乎當事人的具體感受,而非真正的事實。因此,我們很難單純憑借回憶提取有效信息和修正交易係統。
部分投資者會做交易筆記,這是一個良好的交易習慣,也是我們抵抗遺忘的最佳手段。正是由於回憶也並不是完全真實可靠的,所以我們需要最大限度地在筆記上還原客觀的交易過程。
我們可以這樣做:一是盡可能在交易結束後,立即進行記錄,減少信息幹擾,避免遺忘,記錄更為準確的細節記憶;二是以第三方的角度,不受幹擾地自由回憶,不要預設立場(如站在已有倉位的方向上,這樣會壓抑相反方向的信息影響),相當於讓大腦自己重啟細節記憶,盡量還原每一筆交易的全過程,而不是經過信息篩選和提取的結果,因為加工過程越深入,偏差記憶可能越多;三是盡量在實際交易場地進行記錄,我們的記憶內容有很大一部分取決於情境因素,如果脫離當時的情境,可能會增加信息提取的難度,從而造成回憶內容缺失;四是在筆記時,盡量隨著交易發生的時間軸進行記錄,不受後續事件結果的影響,盡量站在每一步未知的節點上進行聯想回憶,記錄產生結果的過程和原因。
很多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從已經出現的結果出發,找證據去支持結果,而這個邏輯過程是無法重複的,我們永遠不可能預知下一筆交易的結果,隻是這種回憶過程已經預先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無法客觀還原事件原貌和完整的體驗。同時,從結果推過程將會產生“後視偏差”,即“事後諸葛亮”式地感覺任務是相當容易的,為什麼還會犯錯誤,因而降低人們的自信心。
(作者單位:華安期貨)
(責任編輯:DF306)
最後更新:2018-01-12 00:4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