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7
美團網
看完整個人都不好了!美團外賣小哥偷吃菜品還吐回餐盒
關注我們,了解寧河最新資訊,知曉商家優惠活動!
聲明:感謝作者原創!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刪除。
點擊下方“寫留言”說說你的看法吧
徐馳/新民晚報
近日,有網友在脈脈職場平台上匿名發帖稱,一名美團外賣送餐員在送餐途中私自打開客人飯菜,吃了兩口又吐在餐盒內,隨後竟還正常派送。帖子一出,外賣安全問題又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記者在深入調查後發現,在外賣配送環節中,暴露出來的安全隱患不容小覷。
偷吃飯菜吐回餐盒
記者從網友發布的視頻中看到,事發時為10月21日淩晨0時50分許。這名穿戴美團外賣製服和頭盔的外賣小哥,進入電梯後接連按下數層樓,隨後迅速蹲下身來,麻利地解開手中的塑料袋,取出筷子,嚐起了飯菜。更令人震驚的是,吃了幾口後,配送員還將疑似食物殘渣吐回外賣盒內,整個過程持續了約一分鍾左右。隨後,他若無其事地將塑料袋紮好,大大方方地走出電梯。
帖子一出,輿論嘩然。眾網友紛紛譴責外賣小哥沒有公德心。“這小子是有多餓,你不知道電梯都有監控嗎?”也有網友將矛頭指向整個外賣行業的機製和職業道德。“試想,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如果從業者缺乏職業素養,行業缺少監控監管,那它能健康麼?能對消費者負責麼?”
饞嘴小哥不在少數
記者深入調查後發現,不少曾經做過外賣配送員的網友發帖“自曝”,稱自己也曾幹過類似的事情。“哎,我吃過雞排和甘蔗,我喜歡麻辣味的雞排。”“喝過奶茶,當時太渴了沒忍住。” “送顧客的飲料,我拿走了……”看到這些評論,有網友直言“觸目驚心”,“整個人都不好了”。
記者注意到,根據不少“自曝帖”的內容,有的配送員“偷吃”是因為太餓,有的是“手頭不寬裕“,還有的是來不及吃飯,偷幾口客人的飯墊肚子。
法律法規存有空白
今年 9月1日,《外賣配送服務規範》正式實施。《規範》明確規定,外賣配送機構應具備企業法人資質,且具有固定辦公場所和規模化的配送隊伍,同時配送箱、配送車和頭盔等也應符合相關法律規定,並要求配送人員宜年滿18周歲,且應對配送人員進行身份審核。不過,從餐廳廚房到顧客餐桌,在這最為重要的配送一“環”,卻出現了法律的“真空地帶”。
對此,上海金茂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王曉鵬律師坦言,發生類似的事件,同目前立法和監管的缺失不無關係。“如今,外賣行業悄然興起。我認為,完善立法,無論是對防範公共安全,提升客戶滿意度,還是保護商業模式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作為監管部門來說,也應敦促平台,做好防範措施、強化監管,讓產業安全、有序發展。”
一句開除難掩隱患
10月26日下午,美團對外公布調查結果:涉事配送員已經找到,並已被辭退。同時,美團外賣相關負責人已向用戶致歉並取得了諒解。今天上午,記者致電美團外賣,欲了解事件後續詳情。客服人員記錄後表示會回複,不過截至發稿,並未得到回應。
值得一提的是,類似事件並不隻發生在美團外賣一家平台上。近年來,許多外賣平台均被曝出過外賣員偷吃客戶餐食,有的甚至還當街“試吃”。
有網友質疑,每每發生這樣的事情,外賣平台的回應,無外乎“辭退”配送員了事。“一句‘開除’,很難讓大眾信服。員工是開除了,問題也解決了麼?如果配送員吃過的餐品,出現了食品安全問題,又將如何認定責任呢?”
人防技防堵住漏洞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從整個行業來看,目前許多環節確實處於“無序”狀態。
不過,部分平台已開始做起了有益的嚐試。從人防到技防,堵住配送一環的漏洞。第一是加強教育培訓,包括配送安全、配送服務流程及技巧、配送異常處理等,規範配送員的行為規範;第二是抬高準入門檻,如查實有嚴重交通違規或暴力犯罪記錄,則不得加入送餐隊伍;第三是提升“技術含量“。目前,就有外賣平台開始使用餐品包裝封簽。封簽采用特殊材料製成,如遇到外力撕毀,將留下永久性痕跡,用戶可憑此確認自己的餐品在配送過程中是否原封不動,杜絕人為或意外因素的食品汙染;第四是鎖定行為軌跡。有網友建議在頭盔裏安裝攝像頭,全程監控配送員的“一言一行”。
最後更新:2017-10-28 00:16:03
上一篇:
美團送餐員電梯裏偷吃客人飯菜又吐回,被拍個正著!美團回應……
下一篇:
美團外賣員偷吃客戶餐食,美團稱已辭退;特斯拉正與上海市政府洽談建廠
送餐員偷吃客人飯菜…美團回應:找到人了!
不忍直視!美團送餐員偷吃客人飯菜又吐回去,這一幕被監控拍下來了!寶應天邁
無法直視!美團外賣小哥偷吃顧客飯菜又吐回去 還能不能好好點外賣了?
美團吐哺事件追蹤:偷吃用戶飯菜又吐回的快遞被開除!後院活動部
美團送餐員電梯裏偷吃客人飯菜又吐回,不料被監控拍個正著!美團最新回應
太惡心!送餐員偷吃客人飯菜又吐回去…美團回應:找到人了……
美團送餐員又被曝光,這一次比打人還氣人,罰款100萬都不解恨
太惡心!美團外賣小哥偷吃客人飯菜又吐回,被監控全程拍下!
不得了!美團外賣小哥電梯裏偷吃客人飯菜,都被拍下了!
太惡心!送餐員偷吃客人飯菜又吐回去 美團回應:找到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