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機器人
機器人取代護士?首批護士機器人“到崗”了,看看它們有什麼技能
在工業4.0的時代,智能機器人早已融入我們的生活。因此,如果有一天,機器人在病房裏忙前忙後,也沒有什麼可大驚小怪。
作為廣東省智能化護理的示範醫院,北京大學深圳醫院進行了供給側改革的勇敢嚐試,依靠“深圳智造”“深圳創新”,攜手深圳本土的科技創新企業、科研院所,以病人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把在工業化實驗室的技術,集成與再創新,運用到臨床護理實踐中,創新探索智能化護理,引領護理工作劃時代變革。
在這家醫院,首批機器人護士已經“上崗”。
讓我們來看看,這些讓人驚豔的“智小護”們都是怎樣工作的?
配藥機器人
最靈巧的“智小護”:配藥機器人“提燈天使”
在這批“上崗”的“智小護”裏,深圳市博為醫療機器人有限公司研發的配藥機器人“提燈天使”的“手”最“靈巧”。
過去,患者所需的靜脈輸液藥物都要依靠護理人員手工配置,不僅容易出現人為差錯和汙染,對患者安全形成潛在威脅,而且化療藥物等高危藥品,在配藥的過程中還存在職業損傷的高風險。
現在這件“頭痛”的事,可以交給“提燈天使”來做了!
安瓿瓶切割、掰斷,西林瓶開啟、消毒,搖勻、抽吸、輸注……在百級封閉環境下,“提燈天使”用它靈活的機械手“嫻熟”地操作著一道道複雜的配液程序。從驗證處方至配好藥、出藥,配一瓶由6支藥混合而成的化療藥,全程隻要不到8分鍾。
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是裏麵的科技含量可不是一般的高!
“提燈天使”不僅會開西林瓶,還會開玻璃的安瓿瓶。要知道,安瓿瓶的類別、品規各種各樣,還極容易掰碎,國外的機器人都開不了。通過視覺識別係統等高科技,“提燈天使”能夠識別95%的臨床藥品,不僅能準確地掰開,破損率還達到了萬分之一以下,藥物的殘留率低於3.5%。
它還會垃級分類。配藥過程中,針頭、掰過的安瓿瓶歸於銳器,放進銳器盒裏;注射器、西林瓶等鈍器則放到垃圾袋裏,完全符合醫療垃圾處理規範,避免了護士分撿過程中的受傷風險。
護士助手機器人
最勤快的“智小護”:護理機器人“艾瑪”
在首批“上崗”的機器人中,博為出品的另一對“姐妹花”——“艾瑪”可算是最勤快的機器人了。
“姐姐”是護士助手機器人,在住院病房裏服務。幫助患者辦理出入院手續、熟悉住院環境、叮囑住院事項、打印住院清單等等。患者有什麼不清楚的事項去找它,它都“不厭其煩”,“脾氣”超好。它還常常幫護士“跑腿”:護士隻要把傳遞的物品裝到它的儲物艙裏,輸入床號等信息,它就會“跑”到患者病床前“送貨”。病患一掃腕帶上的條碼,對上“暗號”,即可自動開鎖“取貨”。
“妹妹”是醫用物流機器人,在手術室裏工作。手術用完的汙物,護士放在汙物走廊架子上,隻要一按按鈕,它就會馬上來取走並送到消毒中心。隨叫隨到,不怕髒不怕累。
自主導航、自主避障、人機交互、自主充電……這“姐妹倆”的智能非常高。
最機智的“智小護”:“醫護安全衛士”
“醫護安全衛士”是一個嵌入工牌扣中的應急可穿戴設備。急診遇到需要搶救的患者,第一個接診的醫護人員可以“一鍵唿叫”,搶救團隊接到信息就會根據定位馬上增援。遇到暴力襲醫事件的時候,也可以“一鍵報警”,最近的保安和醫護同事可以迅速趕到,保護醫護人員。
智能輸液監測器能精準監測輸液的剩餘液量
最省心的“智小護”:智能輸液監測器
過去輸液,患者和家屬總擔心滴完了,護士不知道,特別是晚上,不敢放心睡覺。北大深圳醫院聯手深圳市聯新移動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智能輸液監測器,已經解決了這個困擾。
這個智能輸液監測器,非常小巧,掛在病人的輸液架上,基於微重力傳感器和多項專利技術及專利算法,它能精準監測輸液的剩餘液量,並通過藍牙將數據傳輸到護理後台。護士可以在護士站通過大屏幕、電腦,或者隨身攜帶的NDA遠程查看患者輸液的滴速和餘液量。還差幾分鍾就該接瓶和拔針了,輸液有沒有異常的情況,係統都會有智能提醒。
“有了這個係統,什麼時候該配藥、接瓶、拔針,護士心裏有數了,工作就有計劃性,提升了效率。”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口腔頜麵手顯微外病區護士長周陶說。
最警覺的“智小護”:會報警的智能腕帶
主動脈夾層,是患者身體裏的“定時炸彈”,一旦破裂,搶救生還的希望極低。此類患者往往被醫生、護士要求臥床休息,減少活動量。但沒有症狀時,患者往往自我感覺良好,更有“調皮”的患者甚至偷偷熘出病房,具備極大的安全隱患。
現在,北大深圳醫院為患者戴上了具有身份識別和定位功能的智能腕帶,隻要患者不遵醫囑邁出限製區域,係統就會報警。醫護人員就可以及時勸回這些“調皮鬼”,保證了患者的安全。
醫用物流機器人
最細心的“智小護”:可穿戴設備
可穿戴設備是當前移動醫療的大熱,也是深圳重點扶持的新興科技產業。在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的智能病房裏,記者看到,“聯新”的多款可穿戴設備用在了臨床上。
一個小薄片的心電傳感器、夾在手指上的脈搏血氧儀、貼於腋下的柔性體溫計、無線紅外耳溫槍,這些便攜式的可穿戴設備,實現了體溫、心率、血氧、脈搏等生命體征的無線智能化采集。這些持續采集的信息,通過大數據的分析,還可以生成各種圖表,對異常自動預警,及時輔助護理的決策。
老年病、重症等行動不便的患者,最怕生褥瘡,及時地翻身就顯得格外重要。有的時候家屬忘了翻身,護士又不知情,這項工作難免就會做不到位。一個小桌板大小的非接觸式智能監護儀就解決了這個難題。隻要把它放在床墊下,到了時間沒有翻身,它就會在護士的手持終端上進行提示。它還有防跌倒的功能,如果病患不慎從跌床,就會自動報警。
最互動的“智小護”:隨訪APP讓護理延續到出院後
智能化的護理不僅在醫院,更是延續到了出院後的環節。
在北大深圳醫院口腔頜麵外科,護士通過一款掌上口腔隨訪APP,實現了對口腔癌患者的在線隨訪、病症統計、滿意度調查等移動辦公服務。而患者也通過APP在線留言,與醫護人員線上互動,並通過健康課堂,提升自我預防和護理的能力。
記者了解到,這些護理APP還用在了腹透、孕期管理等多個領域。在婦產科,孕媽媽們通過APP,可以進行B超等產檢的預約,查詢孕期知識與指導。
“醫護安全衛士”可一鍵求援
最管事的“智小護”:“數字小護士”
在傳統的護理工作中,護士要三查七對,要進行繁雜的護理文書的書寫,要不停地在各病房間巡視……在護士人手不足的現實情況下,光是應付這些繁重的常規事務性工作,護士們都疲於奔命。體力的勞累不說,還要緊繃一根弦,生怕出錯。
在北大深圳醫院的智能化護理病房中,通過住院的患者手上身份識別的二維碼腕帶和每個護士隨身攜帶的手持的移動終端NDA,“三查七對”已經全部實現了智能化,“零誤差”保障了醫療安全。
而且基於智能化的護理的大數據,聯新研發的“數字小護士”(智能護理決策係統),這可是護理部主任的好幫手。它通過實時匯總病區臨床護理和護理管理大數據,可以為護理管理人員在臨床、人力資源、風險、質量、培訓五個方麵做智能輔助決策,有利於護理質量的閉環管理和持續改進。以風險管理為例,“數字小護士”可以匯總統計各類不良事件發生例數,自動與去年同期數據進行對比,繪製不良事件發生趨勢圖,多角度統計分析各類不良事件發生原因,自動提示精確的幹預措施。
機器人取代護士?不,它隻是護士的好“幫手”
不叫苦,不喊累,不抱怨,24小時在崗,精準安全。話說勤勞智能的“智小護”將來把打針、發藥、量體溫、巡病房這些瑣事都幹了,護士們還能幹啥?
“智小護”將護士從簡單、機械的重複勞動中解放出來,是讓護士回到病患的身邊,有更充裕的時間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生活護理、健康指導等更專業的服務,提升護士的勞動價值,減少職業倦怠感,增進醫患關係。這也正是智能化護理改革的核心和目的所在。
服務型機器人的市場已經在爆發,聽說還有更多的“智小護”在路上……
來源:深圳特區報
掃描我
你說你想成為天使
但你連我都沒關注
點擊播放
GIF/57K
最後更新:2017-08-23 11: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