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
機器人
人工智能替代不了的職業有哪些
之前,阿爾法狗以3:0橫掃世界圍棋第一人柯潔,人工智能又引起了熱議!這是繼去年阿爾法狗以4:1擊敗李世石,今年年初阿爾法狗在網上對職業高手們取下快棋60連勝後,阿爾法狗再次取勝。
就目前來看,阿爾法狗已經向我們證明在圍棋這一個高智商競賽領域,人類已非機器的對手。
其實,一提起人工智能,我們就不得不關注這個老大難題:人工智能是否會對我們人類生存構成威脅?
6月20日,據美國《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報道,牛津大學與耶魯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未來50年內機器人將取代數百萬個人類工作職位,從貨車司機到暢銷書作家。
這是危言聳聽嗎?
當然,我們希望人工智能是可以與人類合作,對人類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但是,按照眾多科技公司描繪的遠景,人工智能能夠基於人類海量的經驗和數據進行深度學習,完成自我進化,會獲得人類難以企及的“技能”,可以取代人類的一些工作。
這就難免不讓人擔心!
其實,我們仍然相信,即使人工智能再如何強大,也會有職業工作是機器人難以勝任的,因為機器人畢竟是機器人,它不可能成為人類,也不可能替代人類!
那麼,麵臨人工智能的崛起,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未來的挑戰?看看下麵這些牛人是怎麼說的吧。
李開複認為:“一個很好的方向,其實就是一定要選機器不能做的事情。”他建議那些50歲以上的人,可以轉型做高端服務工作,而對於年輕人,則必須從教育抓起,教育孩子做自己最喜愛的事情,做有深度的事情,尤其是藝術,讓機器無法替代。
王健林也曾提出過一個觀點:未來中國最大的機會將會在現代服務業,特別是人際服務者,也就是那些通過深度的人與人互動的服務來工作。注意,這裏他指的是現代服務業,不是傳統服務業(如裁縫之類的)。
而著名未來學家、趨勢專家丹尼爾•平克,更是開創性地指出:未來的人才需要擁有全然不同的思維——創造型思維、設身處地(共情)型思維、模式識別思維、追尋意義型思維,唯有擁有右腦時代的6大全新思維能力:設計感、娛樂感、意義感、故事力、交響力、共情力,即“三感三力”,才能於決勝於未來。
基於此,我們判斷,離不開我們人類高度參與的,有人際服務類、極具共情力的藝術類、富有創造力的設計類、提升幸福力具有意義感的工作,這是人工智能難以替代的職業工作!但不限於此,因為凡事沒有絕對。下麵的盤點,僅供參考!
旅行設計師
“私人定製旅行”這是性化的出行,旅行“設計師”,為遊客提供獨特的定製方案,事先通過考察、體驗當地的遊樂項目、旅館、景點等,完善自己對旅遊目的地的認知。旅行設計師比“旅遊達人”專業得多,他不會抒情化地渲染旅行感受,他會給出真正的意見包括吃喝玩樂和交通出行,更看重的是這個地方適不適合你玩,能不能滿足你的出行目的。這些理性判斷以及專業分析能讓旅行者更為輕鬆。
“超人”銷售員
銷售員這樣的職業,需要做到決定哪些人會是目標客戶、何時針對目標客戶發起攻勢以及溝通交流的最佳模式,可能人工智能也可以做到這些。但人工智能沒辦法知道客戶這一天過得怎麼樣,沒辦法知道客戶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兒分心,也沒辦法知道當客戶稱其明白了你所解釋的東西時,到底是不是還需要你作出進一步的闡釋,人工智能是難以理解人際關係的複雜性的。所以,這就需要銷售人員來將這種分析與超強的社會技能結合到一起,這樣的銷售員有優勢。
產品經理
一個成功的產品經理需要的能力應該有項目管理能力、個人的能力(如領導能力和個人的親和力)、業務能力、技術能力、以及溝通和處理衝突的能力。
戲劇表演
縱觀人類曆史,很多文化沒有文學甚至成文的語言,但是所有文化都有自己的表演藝術,戲劇是無法被科技代替的!而且,機器人冷冰冰的麵孔無法實現戲劇演員的表演效果。
英國戲劇學會Drama UK主席Ian Kellgren曾說,“對於個體來說,戲劇表演能給予他/她更完善的發展,通過角色扮演、舞台演繹、場景切換、集體配合等形式,培養設計感和創意、自信表達情感的能力,以及珍貴的‘共情’能力、合作能力,促使我們成為一個‘全人’。”
建築師
一名成功的建築師不僅需要擁有敏銳的觸覺、磨練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大量的創造性、藝術鑒賞力、創新能力,還需要強大的知識體係,因為建築師的工作是設計建築,這就要求建築師能夠在空間上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如果材料不好,也許不能自由的運用清水混凝土,玻璃和鋼等等材質。
攝影師
如今相機無處不在,但要拍出吸引人的照片需要一定的技巧、創新思維和創造力。每一位成熟的攝影師都要有自己的風格!這些風格都來自於個人的文化底蘊、人生觀、審美觀、以及人品、心境等等。
營養師
是適應社會健康需求而產生的,尤其是肥胖率居高不下等健康問題需要營養師這一行業。他們不但是食物的專家,更是營養檢測、營養強化、營養評估等領域的專家,幫助人們獲取健康,機器人無法做到人類那樣通過經驗和學識診斷不同人的營養需要。
家庭教育指導師
通過教育學、應用心理學、社會家庭學的理論知識,幫助家庭在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婆媳關係上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跟蹤指導解決家庭教育中的困惑。這需要人類的敏感度、共情力和同情心,機器人沒有這種情感,所以無法擔任家庭教育指導師的職責。
事實上,在任何一個職業領域中,我們都必須具備前瞻的眼光!
能夠精確地找到那些能讓你在未來變得更有價值的技能,這是我們麵臨時代發展的一種樂觀態度!
最後更新:2017-08-23 10: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