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6
机器人
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不远的将来你的饭碗还保得住吗?
点击播放
GIF/1257K
当餐厅涌入服务机器人、汽车出现“无人驾驶”、围棋界有了阿尔法狗……人工智能已非“纸上谈兵”,已经开始占据我们生活。
现在,从小学教育、中学科目,到大学院校,都将逐步新增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全国人才梯队。
近期,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人工智能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
《规划》提出六个方面重点任务
一是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从前沿基础理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高端人才队伍等方面强化部署。
二是培育高端高效的智能经济,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三是建设安全便捷的智能社会,发展高效智能服务,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促进社会交往的共享互信。
四是加强人工智能领域军民融合,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军民双向转化、军民创新资源共建共享。
五是构建泛在安全高效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强网络、大数据、高效能计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升级。
六是前瞻布局重大科技项目,针对新一代人工智能特有的重大基础理论和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加强整体统筹,形成以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为核心、统筹当前和未来研发任务布局的人工智能项目群。
人工智能将掀新一波造富狂澜?
扫地、擦窗有“智能代工”;警察指挥交通有“智能代工”;就连陪伴孩子,只要一声令下,“机器人书童”都能随叫随到……当“智能代工”走进生产生活的细枝末节,其需求量将是怎样一个数字?
人工智能注定将掀起新一波造富狂澜。
业内将人工智能发展分为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4个阶段。目前,世界人工智能处于弱人工智能时期,在此时期人工智能则被细分为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三个阶梯。
业内普遍认为,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已经基本实现,认知智能是目前最高级的形态,也是未来需要突破的方向。当人工智能达到“认知智能”的阶梯,那么人类很可能就开启了强人工智能阶段的大门。
中科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表示,AI的发展离不开场景,而AI最丰富的场景都在中国。以无人驾驶技术为例,他表示,无人驾驶的第三阶段“机器自驾”必将势不可挡。将来,驾驶的AI将具备记忆、快速反应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并且智能的进化速度将超过人类。
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指出,新一轮人工智能热潮,产业界是其先导。
大量资本与并购的涌入,加速了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的结合,并蔓延升温。在消费互联网领域,中美部分大型企业已在其现有产品和服务中大量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并正快速使其运营版图扩展到全球范围,尽可能占据更大份额的人工智能市场。
有数据称,截至2017年6月,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总数达2542家,其中美国拥有 1078家,占据42%;其次是中国,拥有592家,占据23%。
创新工场创始人兼CEO李开复提出,从目前态势看,美国似乎占据发达国家市场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市场,而中国无疑赢得了多数发展中国家市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未来的劳力者将是人工智能,劳心者治机器人就好了”,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李明说,人工智能不仅为社会治理带来高效、便捷的智慧化服务,而且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形态。
你的饭碗还保得住吗?
不过,人工智能引所带来的威胁和挑战同时也是舆论关注的焦点。那么,人工智能冲击最大的行业可能是哪些呢?
制造业、教育、医疗和金融被讨论得最多。
据国外专家预测,到2025年将有很多职业会因人工智能的出现而消失。工人、翻译、记者、保安、销售、司机、家政等职业都有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
世界经济论坛人工智能委员会主席、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贾斯汀·卡塞尔说,在未来15年,随着自动驾驶、超人类视觉听觉、智能工作流程等技术的发展,专业司机、保安、放射科医生、行政助理、税务员、家政服务员、记者、翻译等工作都将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不过,对于智能机器人对人类的威胁,李德毅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学会运用工具、制造工具和发明机器的历史,机器曾经使得人类更强大,今天人类正在发明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智能手机可以成为你的忠实助理,曾经很多岗位都将被智能机器人替代,但是同时也自然会涌现出更多新的工作,人类将更加尊严、更加优雅、更加智慧的生活。”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表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出现计算机时,美国的工人是反对的,认为计算机会取代人的工作,但事实证明计算机出现了以后,产生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人工智能也是一样,它取代的是落后的生产力,取代那些重复的、危险的、让人感到乏味的工作。”
比尔·盖茨说 机器人得交税?
关于人工智能,有些人思考的更多,比如,比尔·盖茨认为要对机器人征税。
盖茨阐述了“对机器人征税”的核心逻辑:传统的产业工人需要为他们的收入缴纳所得税,如果机器人取代了这些人的工作,那就需要思考对机器人征收类似水平的税金。
更深层的原因是,盖茨试图通过强调税收调节来遏制自动化的过快发展,减轻自动化对一些行业的巨大冲击。
但是,不得不说,这样的提法让业内多数人感到了震惊。
反对为了财富再分配而征税的自由主义者自然不会喜欢盖茨的想法,因为如果按照他的想法,世界上又会多了一个全新的税种。
机器人行业协会自然也不赞同向机器人征税。
在总部位于柏林的德国机器人公司Pi4,有5台机器人以每小时16欧元(约合126元人民币)的价格对外出租,事先编程后可用于装卸等重复劳动。创始人克辛克(Matthias Krinke)称,他们也很关心向机器人征税这方面的政策走向,但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已经交税,因此不该重复交税。
美国前财长、奥巴马政府经济顾问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认为,盖茨是被“彻底误导”了。
也有学者认为,很难区分新技术是填补了人类劳动力的空白,还是取而代之,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创造财富的机器人征税是一种“保护主义”做法,更有效的做法是对机器人创造的收入进行重新分配。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认为,对机器人征税,肯定会影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进步。“机器人不是人,因此不适用个人所得税。”
人工智能是“唤出的魔鬼”?
斯蒂芬·霍金、比尔·盖茨和伊隆·马斯克等人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要警惕军事用途人工智能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唤出魔鬼”。
霍金警告称人工智能最终或许将威胁人类的生存,他说,成功制造出一台人工智能机器人将是人类历史上的里程碑。但不幸的是,它也可能会成为我们历史上最后的一个里程碑。
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表示,人工智能将威胁所有人类工作,这项技术甚至可能引发战争,“它是人类文明面临的最大危险”。
马斯克更明确表示,“我们需要十分小心人工智能,它可能比核武器更危险”。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历史系教授、《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也提出,在未来20到30年间,将有超过50%的工作机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将造就“无用阶层”。
由此,不少业内人士也呼唤对人工智能要合理、有度利用。
普华永道环球审计服务市场主管合伙人伍智杰认为,要对人工智能应保持高度警惕,应以负责任的方式来设计和部署相关技术,使其正确地“为我所用”。
本文综合自:第一财经、中国网、21财文汇、券商中国等。
最后更新:2017-09-02 12: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