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6
機器人
人工智能上升為國家戰略!不遠的將來你的飯碗還保得住嗎?
點擊播放
GIF/1257K
當餐廳湧入服務機器人、汽車出現“無人駕駛”、圍棋界有了阿爾法狗……人工智能已非“紙上談兵”,已經開始占據我們生活。
現在,從小學教育、中學科目,到大學院校,都將逐步新增人工智能課程,建設全國人才梯隊。
近期,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人工智能正式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麵!
”
《規劃》提出六個方麵重點任務
一是構建開放協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創新體係,從前沿基礎理論、關鍵共性技術、創新平台、高端人才隊伍等方麵強化部署。
二是培育高端高效的智能經濟,發展人工智能新興產業,推進產業智能化升級,打造人工智能創新高地。
三是建設安全便捷的智能社會,發展高效智能服務,提高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促進社會交往的共享互信。
四是加強人工智能領域軍民融合,促進人工智能技術軍民雙向轉化、軍民創新資源共建共享。
五是構建泛在安全高效的智能化基礎設施體係,加強網絡、大數據、高效能計算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升級。
六是前瞻布局重大科技項目,針對新一代人工智能特有的重大基礎理論和共性關鍵技術瓶頸,加強整體統籌,形成以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項目為核心、統籌當前和未來研發任務布局的人工智能項目群。
人工智能將掀新一波造富狂瀾?
掃地、擦窗有“智能代工”;警察指揮交通有“智能代工”;就連陪伴孩子,隻要一聲令下,“機器人書童”都能隨叫隨到……當“智能代工”走進生產生活的細枝末節,其需求量將是怎樣一個數字?
人工智能注定將掀起新一波造富狂瀾。
業內將人工智能發展分為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4個階段。目前,世界人工智能處於弱人工智能時期,在此時期人工智能則被細分為計算智能、感知智能、認知智能三個階梯。
業內普遍認為,計算智能、感知智能已經基本實現,認知智能是目前最高級的形態,也是未來需要突破的方向。當人工智能達到“認知智能”的階梯,那麼人類很可能就開啟了強人工智能階段的大門。
中科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李德毅表示,AI的發展離不開場景,而AI最豐富的場景都在中國。以無人駕駛技術為例,他表示,無人駕駛的第三階段“機器自駕”必將勢不可擋。將來,駕駛的AI將具備記憶、快速反應和自我學習的能力,並且智能的進化速度將超過人類。
中國工程院原常務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指出,新一輪人工智能熱潮,產業界是其先導。
大量資本與並購的湧入,加速了人工智能技術與應用的結合,並蔓延升溫。在消費互聯網領域,中美部分大型企業已在其現有產品和服務中大量使用人工智能技術,並正快速使其運營版圖擴展到全球範圍,盡可能占據更大份額的人工智能市場。
有數據稱,截至2017年6月,全球人工智能企業總數達2542家,其中美國擁有 1078家,占據42%;其次是中國,擁有592家,占據23%。
創新工場創始人兼CEO李開複提出,從目前態勢看,美國似乎占據發達國家市場及部分發展中國家市場,而中國無疑贏得了多數發展中國家市場。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未來的勞力者將是人工智能,勞心者治機器人就好了”,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李明說,人工智能不僅為社會治理帶來高效、便捷的智慧化服務,而且將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和工作形態。
你的飯碗還保得住嗎?
不過,人工智能引所帶來的威脅和挑戰同時也是輿論關注的焦點。那麼,人工智能衝擊最大的行業可能是哪些呢?
製造業、教育、醫療和金融被討論得最多。
據國外專家預測,到2025年將有很多職業會因人工智能的出現而消失。工人、翻譯、記者、保安、銷售、司機、家政等職業都有可能被機器人所取代。
世界經濟論壇人工智能委員會主席、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賈斯汀·卡塞爾說,在未來15年,隨著自動駕駛、超人類視覺聽覺、智能工作流程等技術的發展,專業司機、保安、放射科醫生、行政助理、稅務員、家政服務員、記者、翻譯等工作都將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不過,對於智能機器人對人類的威脅,李德毅認為這種擔心是多餘的。
“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人類學會運用工具、製造工具和發明機器的曆史,機器曾經使得人類更強大,今天人類正在發明越來越多的機器人,智能手機可以成為你的忠實助理,曾經很多崗位都將被智能機器人替代,但是同時也自然會湧現出更多新的工作,人類將更加尊嚴、更加優雅、更加智慧的生活。”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澄表示,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出現計算機時,美國的工人是反對的,認為計算機會取代人的工作,但事實證明計算機出現了以後,產生了更多的工作機會,“人工智能也是一樣,它取代的是落後的生產力,取代那些重複的、危險的、讓人感到乏味的工作。”
比爾·蓋茨說 機器人得交稅?
關於人工智能,有些人思考的更多,比如,比爾·蓋茨認為要對機器人征稅。
蓋茨闡述了“對機器人征稅”的核心邏輯:傳統的產業工人需要為他們的收入繳納所得稅,如果機器人取代了這些人的工作,那就需要思考對機器人征收類似水平的稅金。
更深層的原因是,蓋茨試圖通過強調稅收調節來遏製自動化的過快發展,減輕自動化對一些行業的巨大衝擊。
但是,不得不說,這樣的提法讓業內多數人感到了震驚。
反對為了財富再分配而征稅的自由主義者自然不會喜歡蓋茨的想法,因為如果按照他的想法,世界上又會多了一個全新的稅種。
機器人行業協會自然也不讚同向機器人征稅。
在總部位於柏林的德國機器人公司Pi4,有5台機器人以每小時16歐元(約合126元人民幣)的價格對外出租,事先編程後可用於裝卸等重複勞動。創始人克辛克(Matthias Krinke)稱,他們也很關心向機器人征稅這方麵的政策走向,但是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已經交稅,因此不該重複交稅。
美國前財長、奧巴馬政府經濟顧問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認為,蓋茨是被“徹底誤導”了。
也有學者認為,很難區分新技術是填補了人類勞動力的空白,還是取而代之,在這樣的情況下對創造財富的機器人征稅是一種“保護主義”做法,更有效的做法是對機器人創造的收入進行重新分配。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誌勇認為,對機器人征稅,肯定會影響創新,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社會進步。“機器人不是人,因此不適用個人所得稅。”
人工智能是“喚出的魔鬼”?
斯蒂芬·霍金、比爾·蓋茨和伊隆·馬斯克等人唿籲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發,特別是要警惕軍事用途人工智能的研發,認為這有可能“喚出魔鬼”。
霍金警告稱人工智能最終或許將威脅人類的生存,他說,成功製造出一台人工智能機器人將是人類曆史上的裏程碑。但不幸的是,它也可能會成為我們曆史上最後的一個裏程碑。
特斯拉公司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表示,人工智能將威脅所有人類工作,這項技術甚至可能引發戰爭,“它是人類文明麵臨的最大危險”。
馬斯克更明確表示,“我們需要十分小心人工智能,它可能比核武器更危險”。
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曆史係教授、《未來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也提出,在未來20到30年間,將有超過50%的工作機會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將造就“無用階層”。
由此,不少業內人士也唿喚對人工智能要合理、有度利用。
普華永道環球審計服務市場主管合夥人伍智傑認為,要對人工智能應保持高度警惕,應以負責任的方式來設計和部署相關技術,使其正確地“為我所用”。
本文綜合自:第一財經、中國網、21財文匯、券商中國等。
最後更新:2017-09-02 12: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