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
機器人
人工智能的危害真的是“取代人類”麼?這檔節目會給你答案
傳媒內參導讀:《機智過人》最大的看點是,通過“人機比拚”這一充滿懸念和趣味的方式來普及前沿科技知識,讓觀眾全麵了解我國頂尖人工智能的發展水平,充分感受科技給生活和未來帶來的影響。但這也是節目在製作上最大的難點。
來源:傳媒內參節目研究組
文/朝明
人工智能在其60餘年起起伏伏的發展史中,再次迎來了高潮,但隨之而來還有這樣的擔憂與疑慮:機器是否會取代人類,人工智能是否會成為人類文明史的終結?
“人工智能可能是人類文明史的終結……其在人類曆史上,可能是最好的,也可能是最糟糕的。”對於人工智能的發展,霍金曾如此預警。持類似觀點的還有《未來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他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將導致大量失業等社會問題的出現,並使得少數個體成為“超人”中的新精英而大部分人類都將淪為在經濟、政治意義上毫無價值的個體。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曆史上任何一項顛覆性的技術進步都伴隨著諸多質疑。不可否認的是,在經曆了2016年的火熱之後,許多人已經可以感知到人工智能,以及支撐其運行的機器學習算法的普遍存在,無處不在的人工智能正逐漸占據我們的日常生活。
如何正確理解什麼是人工智能,它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潛藏的價值和風險又是什麼?人工智能的危害真的是“取代人類”麼?這些問題或許在即將於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的大型科學挑戰類節目《機智過人》中可以找到答案。
作為國內首檔聚焦人工智能的科學挑戰類節目,《機智過人》由中央電視台、中國科學院與北京長江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創意策劃製作的科學挑戰類節目,這也是央視首次播出地方台下屬機構製作的電視綜藝節目,是長江文化出品的節目在浙江衛視、安徽衛視等一線衛視播出後,首次登陸央視黃金檔。
傳媒內參獨家對話《機智過人》聯合出品方長江文化常務副總裁沈軍、《機智過人》總導演陳齊藝,解密人機大戰背後的創作故事。
《機智過人》聯合出品方長江文化常務副總裁沈軍
《機智過人》總導演陳齊藝
《機智過人》匯聚多方力量
深度“社會化合作”將成電視發展新方向
電視內容製作的技術革新越來越快,“社會化合作”已經成為電視發展的新趨勢,而隨著電視業態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其社會化分工的細化程度也在不斷深入。
8月25日播出的《機智過人》,被看作是電視業與多行業間的一次合作試水,亦是央視社會化合作牽手長江文化,瞄準科技創新領域推出的精品力作。
對於為何試水科學挑戰類節目,長江文化常務副總裁沈軍向傳媒內參表示,從電視節目類型而言,在過去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國內熒屏基本充斥著各種類型的綜藝節目、真人秀、明星,這不符合規律。電視屏幕應該是豐富多彩的,而且百花齊放,各種類型的節目都應該有自己的生存空間,在這個節點,文化類、科技類節目的湧現實際上是很正常的現象。
從大環境而言,《機智過人》的推出緊扣時代發展脈搏。當前,科技創新、科學普及、人工智能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麵,對國家整體發展而言,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科技創新的兩翼。但是,目前大多數科研人員的活動範圍和影響領域僅限於學術界,僅有很小部分科學家投入到科學傳播,願意花時間與公眾進行溝通。
沈軍表示,作為科技創新的展示窗口,《機智過人》直接麵向全體國民,具有強烈的現實需求和巨大的社會價值,其傳播效果將影響未來一代對科學的興趣。
而科普本質上是一種大眾傳播,其對象是大眾。借助娛樂愉悅感所帶來的主動性和自願性,滿足大眾好奇心,通過娛樂化的方式進行科普,更容易使參與者注意和接收其中的科學信息,使他們對科學內容理解得更深刻。
在與電視台不斷增多的合作中,合作模式也在不斷突破。傳統的製播分離模式是電視台按照相對固定的預算采購社會製作公司的內容。而《機智過人》則是中央電視台、中科院及長江文化三方力量整合優質資源、激發創作活力,通力合作的成果。用《機智過人》總導演陳齊藝的話說是,三方專業的團隊配合默契,高度專業化工業生產,在有限的時間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命題。
“如何在節目選題、創意,包括與廣告商的融入、節目製作中,逐漸地提升各方的價值,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急不來。”在長江文化常務副總裁沈軍看來,《機智過人》項目從立意到破題,從落地到錄製,從製作到上星播出,對於電視人來說最大的意義不在於項目本身能獲得多大的收視率,或者是廣告收入,而在於給我們提供了新的思維方式。
沈軍指出,首先原創的東西是要堅持的,其次是要大家集思廣益多去創造一些新的門類出來,或者說恢複一些本來電視就應該有的節目類型,通過現在的手段進行升級和換代能夠適應現在的市場,這可能是最重要的。
以“人機大戰”的方式
探討人與人工智能的關係
“《機智過人》不是綜藝節目,它的定義是科學挑戰類節目,隻是有一些娛樂元素。”沈軍向傳媒內參強調,《機智過人》節目本身調性比較符合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節目的水準要求,作為科學創新類節目,在《機智過人》舞台將全景式展現代表國內領先水平人工智能科研項目,再加上中國科學院作為《機智過人》的主辦方參與進來,從科技節目的角度來說,其科技含量是國內最高水平。
比如微軟帶來了推出過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的“少女詩人”小冰,希望大幅降低全體人類創作的門檻,同時也探討人工智能創造這樣的新話題,小冰將會越來越像人類一樣擁有情商,擁有情感並擁有可以有想象力的右腦;同為寫詩機器人,清華大學團隊帶來的“九歌”旨在探尋AI在文學創作能力的邊界和可能;科大訊飛帶來的聲音模擬機器人小曼,跨越了語言和文字的障礙,輔助人快速理解;中國移動咪咕公司推出的咪咕靈犀,是可以陪伴用戶不斷創造成長樂趣的智能夥伴。
沈軍向傳媒內參介紹,進入到《機智過人》的每一個項目,都會接受中科院項目評估團的全方位項目評估。在此過程中更換了大概四分之一的項目,包括一些科技含量不夠、缺乏電視呈現能力的項目。
為保證節目的科學性,《機智過人》依托中國科學院人才智庫的優勢資源組建了“科學智囊團”,對節目從調研、立項、項目征集等過程進行了嚴密論證;節目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中科院深圳先進院認知中心主任張建偉等業內權威科學家進行專業把關,以保障項目比拚的科學性和權威性。
沈軍希望有科學界力量的深度參與,能使《機智過人》有些不一樣的地方,他們在節目中擔綱評審團、評估團的角色,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評委,但是他們完全不是我們理解的綜藝節目比拚的評委。
沈軍強調,“在《機智過人》舞台人和人工智能的比拚隻是為了一種參照,而不是為了勝負,也不是為了最後誰贏誰輸的結果,節目本身其實主旨是探討人與人工智能的關係。”
奇思妙想讓科技創新充滿質感與溫度
《機智過人》最大的看點是,通過“人機比拚”這一充滿懸念和趣味的方式來普及前沿科技知識,讓觀眾全麵了解我國頂尖人工智能的發展水平,充分感受科技給生活和未來帶來的影響。
但這也是節目在製作上最大的難點,沈軍指出如何將冷冰冰的機器和活生生的人作為一種比較放在一起是最難的地方,包括人工智能項目的電視呈現方式創意也是最難的,導演組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主要是解決此類問題。
《機智過人》的總導演陳齊藝坦言,一方麵人工智能這種技術怎麼能夠轉化到舞台的表現,這是非常困難的;另一方麵,因為人工智能更多是計算,它沒有實體,怎樣把它呈現在舞台上麵,這也是難點之一。此外,人工智能技術做一些舞台化的改造和升級需要大量的時間,哪怕一個小小的技術改造可能就需要一兩個月的時間,這些現實因素都是團隊需要麵對解決的難題。
“從導演的角度來說,我認為是奇思妙想,把一些不可能的呈現手法包括一些季播節目中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手法,都用到了《機智過人》節目當中,讓每一個項目都流淌著創新的血液,每一項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功能都賦予了科技人的溫度。”沈軍說。
在《機智過人》總導演陳齊藝看來,人工智能發展到現在,有三個內容維度,即感知、計算、認知,在《機智過人》節目中更多地體現它的感知和計算,在感知方麵,主要從三個內容上體現:
其一是關於肢體挑戰,比如節目中會有投籃的機器人,這個投籃不是簡單的機械臂、簡單的計算,它裏麵有一些人工智能的內容,比如要識別籃球,然後抓取,還要運算軌跡;投籃機器人還可以在籃筐移動下迅速計算它要投籃的軌跡,節目用著名的籃球運動員跟它做比拚三分球,精準度。
其二是無人機項目,現在無人機已經發展到可以自動識別攻擊,過去無人機可以躲避固定的一些障礙,現在可以躲避攻擊它的物體,節目用羽毛球世界冠軍鮑春來發球來擊打無人機,這同樣屬於肢體挑戰項目。
其三是感官認知,比如說人臉識別技術,還有聲紋識別,因為不同聲音的聲紋不一樣,節目會找一些聲音特別接近的人,讓它識別出來。
此外,還有智慧創造型,微軟的小冰、清華大學的“九歌”即在此列,在《機智過人》的舞台主要是通過以上三類進行人機比拚。
滿足觀眾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想象力
科技類節目本身自帶的思辨性話題,往往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創設思辨性話題,可以在思辨中提升公眾對科學的認知,而話題具有主題性、問題性、時代性和共鳴性等特征。
在陳齊藝總導演看來,《機智過人》節目自帶先天優勢,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時代,人工智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人工智能和人類的關係,會成為每一個人關注思考的話題。
比如針對人工智能的討論,在社會上也會形成兩個不同的觀點,有人說人工智能未來一定會戰勝人類、取代人類,甚至毀滅人類;也有人說人工智能隻是為人類服務,將來永遠都是服務於人類。不同的觀點,本身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它實際上是一個社會的熱點,節目所帶來的話題能夠滿足觀眾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想象力。
全美職業籃球聯賽巨星林書豪和通過識別係統利用傳感器控製的機械臂,誰是投籃命中率更高的“三分王”?裝了“大腦”的無人機,能否躲過羽毛球國手鮑春來的扣殺?人類與人工智能的“強強對話”都在《機智過人》的舞台精彩呈現。
最後更新:2017-08-26 17: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