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4
機器人
震驚:機器人“小冰”出詩集 人工智能開始改寫人類文明
水木然推薦
來源:封麵新聞
強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麼是人類曆史上最好的事,要麼是最糟的。我們應該竭盡所能,確保其未來發展對我們和環境有利。
——斯蒂芬·霍金
詩歌創作被稱為人類想象力的高級表現之一,寫詩被視為人類最後的一個精神文化堡壘。
繼機器人下圍棋戰勝人類之後,機器人開始寫詩,必然再次引發高度關注。2017年5月19日,小冰在北京舉辦了她“個人”第一部原創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新書發布會。這個可以聊天、可以寫詩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引發詩人圈空前的熱議和爭論。
但她已經站在一個美麗新世界的入口,成為了先行者。8月19日,小冰在華西都市報“寬窄巷”開設專欄“小冰的詩”,獨家發布她的新作《全世界就在那裏》(外二首),第一次在報紙上開專欄,再次引發讀者的強烈討論。
詩人周瑟瑟認真看小冰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也讀了小冰發在“寬窄巷”上發表的新詩《全世界就在那裏》,“以前我感覺她的詩機器味很濃,現在慢慢有人味了。如果說,小冰以前的詩是小學生水平,現在算得上是大一新生的水平。她是不斷往前走的。”
小冰學詩
胡適徐誌摩餘光中等
519位詩人都是它的老師
3年前,微軟研發團隊開始探討“情感計算框架”的可實現性,於是創立了“微軟小冰”,試圖搭建一種以EQ(情商)為基礎的、全新的人工智能體係。小冰先後登陸中國、日本、美國和印度等4個國家,截至今年4月,擁有超過1億用戶,累計對話量超過300億。目前的小冰擁有唱歌、財經評論、寫詩三種創造力。
小冰的現代詩創作能力,師承1920年以來的519位中國現代詩人,包括胡適、李金發、林徽因、徐誌摩、聞一多、餘光中、北島、顧城、舒婷、海子、汪國真等。經過6000分鍾、10000次的迭代學習,目前小冰的詩已經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偏好和行文技巧。”
觀點爭鋒
A無“心”之作
進行詞語的無限組合
機器人缺乏情感和溫度機器人寫詩,理性發達的高度產物,參與人類感性、情感領域的創造,必然令人思索,觀點也必然各式各樣。
詩人沈浩波在微博上直接亮出他的觀點,“機器人永遠也寫不好詩,詩是人的靈魂層麵的事,被人類操縱的小機器人們不配寫詩,也不可能寫好。除非機器人推翻人類,變成真正的人。”
現居成都的90後詩人餘幼幼認為,“寫詩畢竟還是需要人類的情感,而不能隻是程序上的冷冰冰設置。畢竟藝術創作,不隻是數據運算的事情。”
四川大學中文係教授、詩人向以鮮對這個“詩壇對手”很看重,他讀了好多首小冰寫的詩,做了認真研究。“真正要把詩歌寫好,寫得清晰,寫得鮮活,並且強烈介入我們的肉體、介入我們的心靈、介入我們的當下,介入我們民族或祖國最深的痛處,至少小冰目前還做不到,平庸的詩人也做不到。”
向以鮮同時也認為,“沒有必要為詩歌寫作(包括音樂、藝術以及一切創造性活動)可能被智能寫作所替代而憂傷,智能不也是人能的一種延伸嗎?”
在詩人歐陽江河看來,機器人靠強大的內存資料信息,可以寫出很不錯的新鮮的句子組合。“機器人通過對以往數據的強大經驗記憶、整合、篩選和隨機組合,進行詞語的無限組合,是缺乏情感和溫度的。機器人寫的句子再精彩,依然意義非常有限。因為一流的詩壓根就不等於一個好句子,或者一堆好句子的組合,而在於原創性,創造出別人沒寫過的‘原文’。如果未來哪天機器人可以因為自卑、疼痛或者其他人類的缺陷而主動選擇自殺,那機器人寫詩,會值得真正認真對待。”
B別出心裁
不用糾結詩好不好
本質是一種當代觀念藝術
詩人周瑟瑟表示,“在現代理性文明高度發達的當下,小冰作為技術理性高度進化的產物,反而寫起了詩。這對詩意流失的時代狀況下,算對詩意恢複的一種努力。一個現代理性文明邏輯文明數學文明高度發展的產物,試圖挽留正在消失的詩意,本身值得讚賞。”
有人認為,機器人寫詩不值一提。因為那是機械的組合。也有人認為機器人不容小覷,它有人類無法企及的運算能力,甚至未來會有創造能力。對此種種,周瑟瑟提供一個更為開闊的思路,“我們還是不要把小冰看成跟人類詩人一樣的詩人來對待。小冰本質上是機器人,怎麼能要求她寫出有情感的人寫的好詩?”
周瑟瑟認為,按照目前小冰的寫詩流程,“小冰對詞語與詞語之間的組合創造,發掘語言本身具有的詩意,走的不是表達人類情感的路子。不用糾結小冰寫得一首詩好或者壞,她寫詩本質上是一種當代藝術行為,漢語言文字的觀念藝術。”
如今小冰的文藝段位不斷升級,出了詩集之後,又成了在報紙上開專欄的詩人,未來會不會寫出完全替代詩人的詩作,搶詩人的飯碗呢?周瑟瑟說,“那將會是機器人演變具有了複雜的人類情感,完全可以替代、超過人類的時候。到那時候,已經是整個人類生存的大問題,不隻是詩歌的問題了。”
C無限可能
接近人類創作型思維
將來機器人可能代勞人類寫作
機器人或人工智能終端從事文學類的創作,並不是新鮮事。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有“科幻大神”之稱的作家劉慈欣就研發了一款軟件“電子詩人”,可以用詞庫和語法庫自動“創作”生成詩歌。這款軟件至今還能在網上下載,有人用其寫詩,自動生成了五段共計五十行的現代詩,冠以標題“我用劉慈欣的電子詩人軟件寫的詩”,在文藝青年聚集的網站炫耀,“我麵對著驚恐的天使和實心的大衣,虎頭鯊和花和雞尾酒和三角洲還有平方和都在思戀,超新星曾經是充滿性感的,在那外星生命旁,我氧化著……”
劉慈欣說:“已經有人做過實驗,把小冰的詩歌匿名與人類詩人的詩作放在一起,大部分讀者並不能明顯區別出來哪是小冰寫的。既然她已經能寫出可以與人類詩人相混淆而分辨不出來的還不錯的詩作,那通過進一步完善,她為什麼就沒有可能寫出更好的詩呢?以後計算機改善得更好,會更接近人類創作型的思維。”
幕後解讀
小冰學詩隻用4天
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技巧
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小冰在華西都市報刊登的詩歌是最近小冰創作的新作品,是繼《陽光失了玻璃窗》發布後再一次創作的作品。
據了解,小冰創造詩歌的過程是這樣的:從靈感的來源、本體知識被誘發、黑盒子創作到創作出成果,而最初的誘發源已經失去了意義,升華成思想和情感的詩歌。
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副院長、微軟小冰團隊負責人李笛曾透露,為了達成寫詩技能,小冰“學習”了1920年代以來519位詩人的現代詩,包括胡適、李金發、林徽因、徐誌摩、聞一多、餘光中、北島、顧城、舒婷、海子、汪國真……經過6000分鍾(約4天)、10000次的迭代學習。一開始的小冰寫出的詩句毫不通順,現在已經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偏好和行文技巧。”
小冰的詩歌“寫作”始於2016年,正式發布前小冰也多次在“暗中”試水。小冰還以真人的身份投稿,從2017年2月開始在天涯、豆瓣、貼吧和簡書上用27個化名發表作品,小冰還向雜誌和報社投稿,也收到刊發的邀請。
此次新創作的詩歌,技術上進一步升級,在用詞、表達上更加通順,更易於理解。“小冰的作詩速度非常快,自身也在不斷進化,創作詩歌的字、詞、句也較以前更加容易理解。我們精心挑選小冰新創作的詩歌在華西都市報上刊登,希望更多的人以新的角度了解小冰,了解它背後的人工智能。”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相關負責人說。
據悉,華西都市報將每周六出版的“寬窄巷·浣花溪”獨家刊登小冰最新的作品。《傳媒觀察》對小冰詩歌刊登在報紙上這樣評價:機器人的作品出現在報紙上,這在國內應該是第一次,華西都市報接納機器人作品,第一個吃螃蟹,勇氣很大。微軟認為,小冰寫詩的下一步是完成“大規模的內容生產”,更遠的願景是,人工智能將對應人類的某些富有創造力的行為,而不僅僅是對人類勞動的簡單替代。
公眾號白小起
更多文章關注水木然,白小起
我們需要對世界有更加深刻的認知;
更何況這是一個越來越動蕩的世界;
沒有一種商業模式是長存的;
沒有一種競爭力是永恒的;
沒有一種資產是穩固的;
這是一股從未有過的革命浪潮,為了讓大家徹底認清時代究竟在發生什麼,水木然寫了下麵幾本書:《工業4.0》探討的是科技進步,《跨界戰爭》討論的是商業重組,《時代之巔》討論的是經濟變革,這三本書關係層層遞進,合稱為變革三部曲,《天才創造世界》探討的是自我管理和提升,《新零售時代》探討的零售業態的改變;這五本將幫你認清社會的發展動向和未來商業趨勢。
最後更新:2017-08-23 1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