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6
機器人
人工智能時代,中國需要怎樣的“海歸”?歐美同學會北京論壇提供了一些答案
撰稿:楊柳
攝影:王駿
編輯:向前
8月12日,多位“千人計劃”專家參加第12屆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論壇的分組論壇討論。(本文圖片均來自華輿 王駿/攝)
“人工智能在2050年前一定能打敗人類。”這是達闥科技創始人兼CEO,國家“千人計劃”專家黃曉慶12日在參加“第12屆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論壇暨歐美同學會北京論壇”時的大膽推斷。
成立於2015年初的達闥科技號稱是全球首家雲端智能機器人運營商。創始人黃曉慶說他敢做出上述推斷基於科學的邏輯。“任何智能的流程、過程和方式最終一定是數學。如果我們相信這個科學,你就會相信這樣的結果。”
點燃“人工智能將戰勝人類?”這一疑問的並非黃曉慶。就在不久前,由穀歌(Google)旗下DeepMind公司開發的圍棋人工智能程序Alpha Go盡管落子的路數讓不少圍棋大師都看不懂,但卻接連打敗了韓國圍棋九段李世石和“全球圍棋第一人”柯潔。所以人們不禁發問,人工智能是否將全麵戰勝人類?這將發生在何時?
當日舉行的“歐美同學會北京論壇”被稱為中國留學海外各國歸國同學一年一度的盛會。歐美同學會這家誕生於上世紀初的群眾團體在今年論壇設置的議題不僅涵蓋“海歸如何參與推動科技發展和經濟轉型”、“年輕一代與共享經濟的中國創新”,也包括了中國乃至世界正在麵臨的新機遇與挑戰——“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時代”。
8月12日,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郭軍出席第12屆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論壇並致辭。
丨人類大規模失業指日可待?
同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的張宏江作為資訊軟件“今日頭條”的顧問、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對於人工智能將戰勝人類也深信不疑。“就像工業化開始的時候使大量農民脫離土地,機器代替了人很多體力活一樣,這一點我們不需要懷疑。”
張宏江舉例稱,不僅今天在下棋這件事情上,未來五年在開車、投行分析、醫療讀圖,乃至對精神分裂症診斷等複雜問題的處理上人工智能都將超越人類。
今日頭條顧問、中國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中國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張宏江。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人類大規模失業指日可待?“我有一個基本的觀點可能有所不同。” 清華大學互聯網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曉東認為人工智能取代人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形成能力要先有智慧,需要智慧就得需要知識,而構建知識需要信息,信息的基礎是數據。但當大家講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之間關係的時候其實中間還有若幹個過程,當你擁有了數據不一定能夠做得了智能,擁有智能後是否就有能力?這也不好說。”
而當談到數據的使用權與所有權的邊界如何界定時,李曉東認為這是目前存在的大問題,也需要進一步探討。“現在形成一個概念叫數據主權。我們擁有大數據,但數據的所有權邊界是不清楚的。比如淘寶或者阿裏上的交易數據是阿裏的還是我自己的?如果認為我是自己的,阿裏無法做事情了;如果認為是阿裏的,我的數據無法得到保護。所以一定存在所有權、使用權分離的問題。所有權確立是為了推動資本主義的發展,而很小的使用權被拿出來是互聯網新經濟的狀況。”
盡管李曉東做了一番觀點不同的解析,可他不否認的是未來一些低端型的勞動肯定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因為它可以重複,它不知疲憊,這個機器確實比人好。”
李曉東認為,僅僅因為留過學、拿過文憑,前景就一片光明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當人類的學習速度遠遠趕不上人工智能,成為群體中的稀缺資源將是人類未來的出路所在。
丨“中國引進的高端科技人才90%以上都是華僑華人”
當前,中國的人才競爭異常激烈。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出國留學人數達54.45萬人,較2012年增長14.49萬人,增幅達36.26%;回國人員總數超過43萬人,較2012年增長了15.96萬人,增幅為58.48%。也就是說,逾8成留學人員學成後選擇回國發展,人才加速回流態勢明顯。
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郭軍在出席論壇時也指出,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國家實施“千人計劃”以來,中國引進的高端科技人才90%以上都是華僑華人,其中留學人員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論壇舉辦期間還發布了一份《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這份報告由全球化智庫和智聯招聘攜手調查研究。雖然此次調查共收到問卷3032份,有效問卷隻有1821份,但數據仍然可以表明一些趨勢,比如中國留學生選擇的留學目的國仍然是英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海歸就業行業集中在IT、通信、電子、互聯網和金融業;也有不少海歸回國創業,創業領域集中於創新技術和現代服務業等。
在中國電信技術創新中心主任、電信研究院總工程師,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畢奇看來,中國當下最重要的是要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中國對人工智能的重視不僅要在產業發展和中國製造的領域,更要在基礎算法方麵有大投入。
中國電信技術創新中心主任、中國電信研究院總工程師、中國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畢奇。
“當中國頂尖的科學院校都在創業、做產業化,那誰要做高端的研究呢?”畢奇說。
北京全景賽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家“千人計劃”專家陳忠蘇認為應該吸引在美國高科技企業的一線資深工程、技術研究人員到中國大企業裏發起一些項目。這對中國產業發展、基礎研究一定會有幫助。
北京全景賽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國家“千人計劃”專家陳忠蘇。
達闥科技創始人兼CEO,國家“千人計劃”專家黃曉慶以美國斯坦福大學為例,並不認為“教授不能創業”。“創業的目的是為了把研究的成果和世界、和先進的技術接軌。”
“我明顯的感覺到現在特別多的留學生一畢業就回國了,留美的學生畢業以後能不能在美國找點工作幹幾年?如果隻是留學,沒有工作過幾年是沒有完成留學的。”黃曉慶說他特別喜歡留學後在當地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的應聘者。“這也是中國未來發展所需要的人才。”
丨“留學不隻是為了飯碗”
“這個世紀初,全世界99%的人可能都在從事生產型的工作,隻有1%的人從事創意型的工作;到這個世紀末可能就會翻轉過來,1%的人從事生產型的工作,99%的人都從事創意型的工作。”黃曉慶認為從人才角度來說至少可以看出兩大趨勢:一是鼓勵創意型工作人才的發展;二是技能型的工作將來最好都交給機器。
達闥科技創始人兼CEO、中國國家“千人計劃”專家黃曉慶。
然而,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曾任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教授的陳誌武試圖在更高的層麵上理解何為人才。“留學不隻是為了飯碗,不隻是為了工程、科學和會計,更重要的是學會做人。”
陳誌武認為,如果讀書隻是為了飯碗的話,未必真的會做一個很好的人,做一個更有意義、更有趣味、更有價值的人。所以在今天中國人們的收入越來越高,國家的經濟體量也越來越大的時候,學會做更全麵的人、更有意義的人卻是中國人要補的一課。
陳誌武相信,對於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個經濟體來說,最重要的資源是人力資本。而人的開放、教育的對外開放是關鍵之關鍵。他重複了一遍又一遍,“千千萬萬記住這一點,讀書不隻是為了飯碗。”
最後更新:2017-08-23 09:2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