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12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人工智能到來時,哪些職業容易被取代?

封麵上,人類坐地行乞,機器人則扮演了施予者的角色,意指明顯——在未來社會,人類的工作機會被不斷進化的機器人剝奪,從而淪為了流落街頭的弱者。

這其實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自從機器人的概念在科幻小說裏首次出現……甚至更早,自從工業革命爆發,機器大生產最開始為商家創造利潤的那一天開始,人類便開始了無休無止的焦慮。

從各種科幻作品的走向來看,最早的時候,人類最害怕的是機器人起兵造反,將人類殺個片甲不留。

而到了如今,人工智能日漸精進,人類的焦慮和恐懼則由被機器人殺死,轉變成了被機器人所取代。

人類會被機器人取代嗎?難說。

那在這個時代,做什麼工作最有可能被機器人淘汰?幹什麼最不容易被淘汰?

BBC 基於劍橋大學研究者 Michael Osborne 和 Carl Frey 的數據體係分析了 365 中職業在未來的“被淘汰概率”。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BBC分析的哪些職業容易被淘汰,哪些不容易被取代。(BBC分析了365個職業,小編從中截取部分內容供參考!)

以上僅供自查,以下則是部分具體職業的前景展望。

電話推銷員

被取代概率99.0%

在 BBC 所統計的三百多個職業裏,“電話推銷員”被機器人取代的幾率為最大,接近百分之百。

即使沒有機器人的出現,這樣一個單調、重複、惱人,又毫無效率可言的工種也是遲早要消亡的。

打字員

被取代概率98.5%

在電腦尚未普及的年代,打字員曾經也是一份很有搞頭的工作。

而今,憑借“打字”這一技能尚能存活的唯一職業也就是速記員了;但可以想見的是,等到語音識別技術普及的那一天,速記員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會計

被取代概率97.6%

與技能基礎,且日薄西山的電話推銷、打字不同,會計這樣一份要求不算低,職業前景也被社會主流看好的職業竟有高達 97.6% 的幾率被機器人取代,著實令人意外。

但細究來說,會計工作的本質便是信息搜集和整理工作,內部存在著嚴格的邏輯要求,天生就要求 100% 準確,從結果上來看,機器智能操作的優勢的確明顯。

而事實上,就在今年,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中的德勤、普華永道和安永都相繼推出了財務智能機器人方案,給業內造成了不小的震動。

保險業務員

被取代概率97.0%

另一個已經開始走向人工智能化的行業是保險業。去年,包括平安保險、泰康在線、太平洋保險、弘康人壽、安邦人壽、富德生命等在內的多家險企已將智能科技引入到公司業務上,目前主要應用於售後領域。

但業內預測,不久的將來,人工智能將替代銷售人員,成為個人保險智能管家。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月,日本富國生命保險用 IBM 的人工智能平台 Watson Explorer 取代了原有的 34 名人類員工,以執行保險索賠類分析工作。這 34 名人類保險業務員就此成為了“機器人搶我的飯碗”大軍的一代先驅。

銀行職員

被取代概率:96.8%

除了單調、重複,“低效率”也是造成某些職業被自動化取代的一大因素,比方說銀行職員。

其實現代人挺習慣排隊的,排地鐵排掛號排奶茶排鮑師傅都不在話下,即便如此,在銀行辦業務時排的漫漫長隊還是足以擊潰一個文明人的忍耐底線。

雖說當下市麵上出現的所謂“銀行機器人”在實際功能上依然以賣萌為主,但在切實的需求麵前,銀行職員被機器人取代的確是可以被預見的事情。

四川某銀行的“網紅機器人”

接線員

被取代概率:96.5%

早在十幾年前,微軟便開發出了具有總機接線員功能的智能語音係統;而近些年來,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人類接線員的絕大部分工作基本都可以被自動完成。

前台

被取代概率:95.6%

機器人前台這兩年已經多次登上了新聞標題,話題度最高的是由日本軟銀公司開發的 Pepper。目前,日本以及歐美多國都已經有醫院、銀行、電器店之類的機構購買了 Pepper,作為前台接待人員使用。

Pepper 機器人

客服

被取代概率:91.0%

Siri 誕生了這麼多年,人工智能取代人工客服在技術上早已能夠實現,剩下的就是普及化的問題。

近兩年,這類人工智能客服平台也逐漸成為了互聯網行業熱門的創業項目,其中某些產品的回答準確率據說已經能達到 97%。

IT工程師

被取代概率:58.3%

略有些諷刺的是,專家預測,人工智能將給很多公司的 IT 部門帶來威脅。

它將取代 IT 部門裏許多的例行公事,其中又以係統管理、服務台、項目管理與應用支持等營運麵最可能受影響。

圖書管理員

被取代概率:51.9%

相信不少文藝青年年少無知時都有過類似當“圖書管理員”的夢想,但時至今日,就連他們都會明白,博爾赫斯的時代早就過去了,這份工作還是交給條形碼和人工智能吧。

攝影師

被取代概率:50.3%

而更令人驚訝的是,攝影師這樣一份依賴主觀審美的工作竟然也被判定為有超過 50% 的可能被機器人取代。

在專家的評估中,圖像審美與其他藝術不同,是可以被量化、數據化的。

而穀歌也的確開發出了一種試驗性的深度學習係統,這個係統會模仿專業攝影師來展開工作,從穀歌街景中瀏覽景觀圖,分析出最佳的構圖,然後進行各種後期處理,從而創造出一幅賞心悅目的圖像。

下麵是該 AI 係統基於 Google 街景創作出來的一些作品:

演員、藝人

被取代概率:37.4%

在所有常見的藝術創作工種中,“演員”被判定為最容易被機器自動化取代的行業,概率高達 37.4%。

但怎麼說呢,撇開科幻小說中用虛擬形象取代真人演員的情節不談,單單是當下以假亂真的“摳圖劇”就讓我們對這個行業被取代的前景充滿了信心。

日本研製的機器人演員“Geminoid F”

化妝師

被取代概率:36.9%

總的來看,在技術工種中,凡是需要依賴人類審美和社交技能的職業被機械自動化取代的可能性都不算太高,比如化妝師。

不過,就在去年,維也納設計師 Johanna Pichlbauer 和 Maya Pindeus 開發了一種據稱“有獨立審美”的化妝機器人,雖不具備真正的人形,但內置編程係統,被設計師稱為“美學數字公式”。設計師希望通過這種非需求式的體驗,來讓人們體驗“一旦機器具有自我意識,人類會有什麼感覺?”

寫手、翻譯

被取代概率:32.7%

無論你對微軟小冰創作的“詩歌”有著怎樣的苛責,不可否認的是,在語言學習上,機器和人工智能已經走到了一個令人驚歎和警惕的地步。

如此說來,在不久的將來,要說一個連小冰都寫不過的文字工作者有 32.7% 的可能被取代,一點也不為過。

理發師

被取代概率:32.7%

看過《剪刀手愛德華》的朋友十有八九幻想過被(德普扮演的)機器人設計發型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但理發師與化妝師相比,不僅同樣有審美上的高要求,安全指數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正因如此,當下市麵上一些所謂的“機器人理發師”大多淪為搞笑視頻的主角,沒有實際效用。

運動員

被取代概率:28.3%

無論機器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模仿人類運動,但作為一項職業來說,運動員的立身之本就是人類的肉體凡胎,機械的運動技能再強,也無法與“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精神相比。

當然,如果把機器運動員開發得足夠完善,會是一種陪練的好幫手。

警察

被取代概率:22.4%

很早之前社會上便有人提出,人工智能最值得開發的領域便是作戰功能,以特種兵的身份代替人類士兵赴湯蹈火。

在科幻題材中,類似的機甲戰士威力無比,卻也常常威脅到人類自身,這大概也反映了人類對這一領域機器人開發的警惕。

但就在今年年中,迪拜竟然真的開發了一款“機器人警察”,預計 2030 年投入使用。這款機器人警察名叫 REEM,身高約為 1.68 米,靠輪子而非雙腳行動,同時它還配備了“情感檢測裝置”,能夠分辨 1.5 米以內人類的動作和手勢,還可以辨別人臉的情緒和表情。

不過 REEM 並不是用來追擊犯罪分子的,起碼現在還不是。目前這款機器人警察主要是為了幫助市民而設計,它胸前的內置平板電腦可用來與人類進行互動交流,比如報警、提交文件或是繳納交通違章罰款等。

它還能憑借體內安置的導航係統來辨別方向,可以使用包括英語和阿拉伯語在內的六種語言和人類進行交流。

程序員

被取代概率:8.5%

理論上來說,機器人完成基礎的編程工作是完全可行的,畢竟,它們本身就是由代碼構成的。

本月月初,英特爾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也的確開發成功了全球首個能自動生成完整軟件程序的 AI 機器人,名為“AI Programmer”。當然,目前的算法還有一定的局限, 比如這隻是麵向人類的編程語言,不適用於 ML 編程。

目前來看,機器人編程依然隻是一個理論上可行的方案,耗時耗力,即算有朝一日實現了,也明顯替代不了所有的程序員。

此類係統即便能淘汰眾多編程工作,也隻能像無人駕駛一樣,僅僅隻是承擔更多的駕駛工作,而非淘汰駕駛員本身。

記者

被取代概率:8.4%

一個令我們稍感安慰的數據是,BBC 研究人員預計記者、編輯的職業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幾率僅為 8.4%。

保姆

被取代概率:8.0%

相比人工智能,人類的另一個無法被機器模仿的特質就是同情心和情感交流技能,因此,在保姆這類真正需要情感投入的職業中,機器人盡管能完成大部分工作要求,但終究很難代替。

健身教練

被取代概率:7.5%

近些年,各種各樣的“機器人減肥顧問”“人工智能健身項目”層出不窮。機器人作為減肥顧問,能夠比人類更加客觀具體的看待問題,而且機器的算法全麵精準,幫助人類減肥的效果將會更好。

但無論如何,這些都比不上看見一個真正練出了八塊腹肌的教練有激勵效果。

藝術家、音樂家、科學家

被取代概率分別為:3.8%、4.5%、6.2%

無論技術如何進步,人工智能如何完善,對人類而言,創造力、思考能力和審美能力都是無法被模仿、被替代的最後堡壘。

律師、法官

被取代概率:3.5%

人類的另一個無法被模仿的能力,就是基於社會公義、法律量刑和人情世故作出判斷的微妙平衡。

法律不是一塊死板,不是可以計算、生成的代碼,法庭上的人性博弈更是機器人無法觸及的領域。

今年七月,一款可以借助 AI 免費給人做法律指導的聊天機器人正式在全美 50 個州上線,開發者稱其為“世界上首個機器人律師”,但它的功能僅僅是幫助不懂法律的普通人寫出符合格式要求的申訴狀而已。

牙醫、理療師

被取代概率:2.1%

當代醫療技術已經越來越多地介入了機械操作,外科領域尤其。但人類醫師無論在倫理上,還是在技術操作上都很難完全被取代。

而在牙科這個技術要求極高的領域,盡管很多手術,比如 3D 打印牙齒植入,已經可以由機器人完成,但在整個過程中,依然離不開人類醫師的診斷和監督。

建築師

被取代概率:1.8%

近年,已經有各種各樣的所謂“人工智能建築師”被開發出來,但這些係統能完成的工作僅僅是畫圖紙而已。

而建築師真正賴以立足的創意、審美、空間感、建築理念和抽象的判斷都是機器難以模仿的。

公關

被取代概率:1.4%

就連人類自己,也很難去模仿那些人情練達者的社交能力,更何況不具備情感反射的機器人。

但很好笑的是,今年七月,國內的一家公關公司宣稱他們開始使用一種“公關機器人”,但它的實際功能隻是為客戶撰寫公關稿而已。

心理醫生

被取代概率:0.7%

機器無法理解人類的情緒,但依然可以學會用某些方法來處理與情緒有關的問題,就好像不理解“什麼是詩”的機器依然可以寫出不錯的詩來。

從這個角度來說,機器確實可以勝任心理谘詢的工作,因為心理谘詢原本就建立在這樣一種信念之上:人類的情緒可以被有效地處理。

然而有些時候,急於處理問題恰恰是造成問題的原因。機器無法處理這樣的悖論,而習慣了機器思維的人類同樣無法處理。隻有同樣生而為人的心理醫生菜有可能跳脫這一思維悖論,讓問題本身變得無關緊要。

教師

被取代概率:0.4%

就在這個月月初,國內的一家教育機構舉辦了一場“教學人機大戰”。他們招募了三名 17 年平均教齡的中高級老師進行真人授課,另一組學生完全使用教學機器人進行學習。在四天的對照學習後,真人教師組被判定落敗。

我們不排除這場“人機大戰”背後的營銷戲碼,但哪怕人類教師真的輸給了“教學機器人”,也不能就此否認人類教師的存在意義。

我們在之前提到的那些人類獨有的、被視為最後堡壘的能力,都恰恰是機器所無法傳道授業的。

酒店管理者

被取代概率:0.4%

看過《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朋友自然會懂,為什麼一家酒店的經營者會成為這個世界上最無法被機器人取代的職業。

最後更新:2017-11-02 10:36:13

  上一篇:go 關於 聖經、法學、人工智能和私有製的未來
  下一篇:go “教育大數據+人工智能”國之重任誰可肩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