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9
機器人
一周全球幹貨梳理:比特幣“最嚴重危機”、機器人“強勢來襲”……
對話框回複「熱文」,查看《中國經濟新布局》
我們每天讀幾十萬字,隻為你5分鍾的閱讀時間。文末有彩蛋~
歐央行先是一不小心“泄露了大秘密”,後又“毫無尿點”地沒有加息,用鷹派行動,製造了一場鴿派事件?
“超級星期四”科技股狂歡,然而稅改再生變數,矽穀最大的黑天鵝在哪裏?
人紅是非多,比特幣也不例外。從一枚5萬美元到歸零,究竟價值幾何?未來會出現“真假”混戰?
機器人“進軍”輕工業,是福還是禍?全球最大機器人公司的“獨裁者”如何橫空出世,又是什麼造就了它的神秘?
見聞主編精選帶你用“正確且友好”的打開方式,來看本周那些不容錯過的全球市場大事件。
Part 1 歐洲央行”世紀決議”全解讀
1
用鷹派行動,製造了一場鴿派事件
歐洲央行周四公布了貨幣政策決議,“毫無尿點”地沒有加息,並宣布明年起削減QE購債規模,但維持量寬更長時間。
至此,市場高懸的心終於放下了。因為削減了規模的量寬仍是超寬鬆政策,歐洲央行也盡力保持了一個“開放式結局”。
被稱為“王之嘴炮”的德拉吉駕馭媒體更加輕車熟路,不再做極端的承諾,不再做含煳的表述,明明白白地告訴外界他想傳達的信息,也如期沒有重演2013年的美債削減恐慌。
全球“央媽”在超額放水之後又衍生出一個新的套路:“拖”字訣。
這是歐洲央行QE量寬買債自2015年初推行以來的第三次延期,看上去不溫不火,卻代表了歐元區在金融危機後最重要的貨幣政策變更。
首先,繼續維持QE項目,將令整個買債規模到明年9月時超過2.5萬億歐元,相當於歐元區經濟產出的四分之一,也是最初設想QE規模的至少兩倍。
其次,保持QE中止日期的開放式結局,可以為歐洲央行提供更多的靈活性,以期應對未來的經濟波動、明年意大利大選等“黑天鵝”事件,以及美聯儲大換屆。
不過,歐洲央行此次展現的謹慎態度,也反映出了全球“央媽”騎虎難下的尷尬處境,即退出非常規貨幣政策較為困難,也反映出對區內經濟複蘇在多大程度上自給自足缺乏信心。
不過加息該來還是會來,分析師還是揣測出了市場大變局的時點——2019年。到時候,歐央行就變天了!詳細解讀見《讀要聞 | 這麼鴿派的縮減市場沒想到?一文讀懂歐央行決議要點》。
2
先知先覺:歐央行一不小心“泄露了大秘密”?
在歐洲央行將宣布”世紀決議”之前,此前市場和各大投行普遍預期,本次削減將像上次一樣(從800億到600億歐元),將購債規模每月減少200億歐元至400億歐元,並持續6個月。
但在10月12日時,歐央行“一不小心”又通過主要財經媒體提前“泄密”:歐央行官員稱將購債規模削減至300億歐元並從2018年1月起延續9個月。
此外,還有媒體“泄密”稱,最低購買規模可達250億歐元,並在適當時候可以再次延長購債期限;德拉吉“發誓”在完全結束QE相當一段時間後才可能加息。
“泄密”一出,歐元對美元快速下行後收複失地,此後歐元對美元開始逐步下行(當然,中間還有美國稅改取得進展的“利好”刺激)。
主要投行也紛紛“響應”調整了各自的預期。如摩根士丹利將原預期從“每月減少200億歐元至400億歐元,並持續6個月”改成了:從1月起將購債規模降至每月300億歐元,並持續9個月,並“承諾”情況惡化將繼續延長購債期限。
而在“泄密”之前,各大投行考慮到需要減少對市場的衝擊,都預計每月購債量下降不會太大(如高盛一開始預計逐月減少50億歐元直到0),但會以更快時間結束(因可購債券總量的限製)。
那麼,歐央行再度“泄密”的動機是什麼?“泄密”後市場的反應和定價是不是歐央行“想要的”?《早知道 | “泄密”試探市場後 歐洲人將如何釋放曆史性的央行信號彈?》一文給出了這些問題的答案。
3
“資本的狂歡”埋下了明斯基的種子
即將結束任期的美聯儲主席耶倫、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日相繼就同一個問題發出警告。
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19日在答記者問時表示,在繁榮的時期過於樂觀,也會造成矛盾的積累,要防止資產價格劇烈調整所導致“明斯基時刻”的風險。
就在周小川講話的後一天,正推進美聯儲貨幣政策正常化路徑的耶倫,卻演講中提及未來仍有可能使用非常規貨幣政策進行寬鬆,引發市場熱議。
耶倫在赫伯特•斯坦因紀念講座上發表題為《未來十年的挑戰與問題》的演講,她表示,隻要經濟依然處於低利率環境下,資產購買和其他非常規政策工具就必須是美聯儲彈藥的一部分。
在危機剛結束十年,全球經濟邁入複蘇時警示下一場危機的到來,耶倫和周小川的講話令資本市場深感不安,但這與近來各機構分析師和大佬們發出的警告不謀而合。
那麼,什麼是“明斯基時刻”?上一場危機距今僅十年,為何現在提出警告?又該如何應對下一場危機?《讀要聞 | 耶倫和周小川都警告了“下一場危機”:“資本的狂歡”埋下明斯基的種子》一文做出了解讀。
4
繼任者,準備好了嗎?
美國、中國、日本三大央行都可能在2018年年初麵臨換屆,而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的任期也將在2019年結束。這意味著,攜手擲下數萬億美元“賭注”和職業生涯全部聲譽的一代“央媽們”即將走下曆史舞台。
過去十年,他們一起經曆了金融危機,有人引入負利率、開啟央行無限資產購買新時代;有人僅憑一張嘴拯救歐元區於分裂邊緣;有人大膽設想危機應對方案,又率先回歸常規貨幣政策;有人頂住壓力數十載推動改革曆程,帶領人民幣入籃SDR……
隻是,為幫助經濟從金融危機中複蘇,美聯儲、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攜手購買了規模達10萬億美元的資產,現在,龐大的資產負債表麵臨“瘦身”難題,但遲遲未跟上腳步的低通脹與疲軟的經濟增長令回歸傳統貨幣政策的路道阻且長。
歐洲改革之路未竟,民族主義的抬頭或又打破央行獨立的“天枰”。而隨著不斷發展的科技,虛擬數字貨幣正威脅央行對金融係統的控製。
一代央媽留下的,有金融危機與大國崛起的印記,也有不斷發展的科技帶來的挑戰和瞬息萬變的政治版圖……繼任者,準備好了嗎?
《大特寫 | 金融危機與大國崛起的印記:這一代央媽的遺產》一文為你詳細解讀耶倫、周小川、黑田東彥、德拉吉的未盡之路。
Part 2 美國資本市場:繁榮與危機並存
1
科技股的狂歡
剛剛過去的 “超級星期四”可謂科技股投資者的狂歡日。亞馬遜、穀歌母公司Alphabet、微軟和英特爾都公布了“亮瞎眼”的財報。
財報大超預期,股價自然不會落後。微軟股價盤後大漲近4%至曆史新高,助推微軟市值接近6300億美元,超過互聯網泡沫時期的峰值。
與此同時,矽穀大佬們的財富也在飆升。亞馬遜CEO貝佐斯身價一夜暴漲62.4億美元至835億美元,距離全球首富——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僅一步之遙。
營收和利潤搶眼,股價傲人,各科技巨頭財報亮點也不一而同。最具可比性的顯然是亞馬遜、微軟和穀歌都急於搶占的市場——雲計算市場。
隻是在這一點上,互聯網巨頭們都顯露“雞賊”本性。穀歌並未單獨列出雲業務收入,而是把雲業務和Google Play app store及其硬件業務創造的收入加在一起公布;微軟也不願直接公布Azure的收入,而是打包在包括Azure、 Office 365等其他商業雲服務業務的收入中。
在這場誰都不願輸的戰爭中,微軟、亞馬遜和穀歌三家誰走在最前沿?讓我們跟隨《讀要聞 | 超級星期四 科技股一戰定乾坤》一起撥開財報謎團,一探究竟!
不過,矽穀巨頭們的股價能否延續上漲,還要看他們如何回應美國和歐盟監管層的審查。而華爾街也開始意識到,政府層麵對矽穀巨頭可能要動真格了。
穀歌目前在歐洲的搜索和移動運營係統市場份額達到90%,飽受壟斷的詬病。此外,穀歌、Facebook和亞馬遜集結大量用戶個人數據也令人心驚。
主編精選在《讀要聞 | 打倒科技霸權!這可能是矽穀巨頭未來最大的黑天鵝》提到,既然已經到了此等“大而不能倒”的地位,即便矽穀巨頭沒有麵臨迫在眉睫的“拆分”威脅,光是存在被拆分的可能這一點,就足以對高高在上的股價構成風險。
情況最壞有多壞?看看1969年的IBM和1998年的微軟就知道了。雖然政府拿巨頭開刀可能會麵臨巨大障礙,但由於矽穀巨頭們目標大、“油水”多,民主、共和兩黨的動力越來越大……
2
價值投資已死?
美股史上第二長牛市進入第八個年頭,有人對屢創新高的市場戰戰兢兢,但公開哀悼“價值投資已死”的人不多,特別是當這話出自綠光資本創始人David Einhorn之口。
華爾街傳奇基金經理、綠光資本創始人David Einhorn在三季度致投資者信中,承認了無法有效識別個股價值的困境,並質疑經典的投資理論是否不再有效。
他認為,當前市場對價值投資策略形成挑戰,成長型股票的表現持續好於價值型股票,由此便引發對價值投資是否還可行的質疑。
綠光資本創建於1996年,曾是華爾街老牌基金中的閃亮新星,2007年前的年均回報率一度高達22%。2008年,綠光資本因做空貝爾斯登和雷曼大賺10億美元而聲名顯赫。
但近來的綠光資本風光不再。
盡管三季度回報率有所上升,扭轉7月前的虧損,但今年迄今綠光資本收益率僅3.3%,遠遠跑輸大盤,這令Einhorn唏噓不已。
在投資者信中,Einhorn特別點名了亞馬遜和特斯拉這兩隻綠光資本定義的“巨型泡沫股”,並強烈看空。隻是,市場好像站在了Einhorn的對立麵……它們的股價堅若磐石。
Einhorn在三季度致投資者信中承認了無法有效識別個股價值的困境,並質疑經典的投資理論是否不再有效。可是,是“將錯就錯”,就此向市場認輸,還是固執己見,靜待風向改變的那一天?《讀要聞 | “價值投資還有用嗎?” 對衝基金大佬Einhorn被互聯網漲懵了(附致投資者信)》為你揭露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
3
這是大佬們說的市場拐點嗎?
對於關注美國政治和海外市場的投資者來說,10月24日無疑是消息麵高潮迭起的一天。
按理說,特朗普出席參議院共和黨的政策午餐會力推稅改,是個大家都不會驚訝的好消息。
有意思的是,全球投資者的嘴型在這一天都經曆了從收攏到張開的“急劇轉折”。誰承想,稅改的希望竟然在幾個小時內就被扼殺了。
先是傳來特朗普與共和黨大佬Bob Corker又在媒體上吵架的消息,大家覺得特朗普在稅改前這麼鬧有些“不懂事”。
接著是另一位共和黨大佬Jeff Flake宣布退出明年的國會中期選舉,並且發表長文演講痛斥白宮,令人瞠目結舌,因為他的退出很可能給民主黨可乘之機。
在美股收盤前一小時,突然傳出包括麥凱恩和Corker在內共有三名共和黨參議員可能不支持稅改。眾議院共和黨籍議長Paul Ryan此時應該欲哭無淚:我這麼努力全白費了?
按照美國的立法程序,國會兩院都必須通過各自的稅改方案再進行協商,最後才能擺到總統桌上簽字立法生效。隻要超過兩名共和黨參議員不點頭,稅改基本宣告夭折。
其實不光中國讀者有疑問,美國讀者也在問:特朗普又不是第一天跟共和黨大佬吵架了,為什麼每次我們都要關注?
但多家美國主流媒體指出,這一次不一樣,因為周二的大新聞很可能串聯起了一個新的趨勢。究竟市場又有什麼新趨勢?投資者們等待接招吧!詳細解讀見《讀要聞 | 美國稅改難道要完?這是大佬們說的市場拐點嗎?》。
Part 3 人紅是非多,比特幣也不例外
1
發生了什麼?
10月25日,比特幣進行第二次硬分叉,比特幣黃金(Bitcoin Gold)誕生。這是在經曆了8月的第一次硬分叉產生比特幣現金(Bitcoin Cash)之後,比特幣第二次經曆硬分叉。比特幣黃金將於11月1日正式上線主網。
已經經曆了兩次硬分叉的比特幣今年年內至少還有一次硬分叉,而第三次硬分叉,才是比特幣生死存亡的關鍵。
第三次硬分叉源於第一次硬分叉。第三次硬分叉將牽扯到掌握核心技術的開發者和掌握算力的礦工之間的分歧。市場預計,第三次硬分叉將會在11月進行。
2
為什麼會有硬分叉?
從比特幣的運作模式上來說,比特幣網絡正常運行依賴算法民主。比特幣的正常運作倚賴於開發者、礦工和交易者的通力合作。其中,開發者掌握核心技術,礦工掌握算力,源源不斷的交易者則讓比特幣價值不斷升高。如果開發者、礦工和交易者能達成共識,那麼比特幣就能維持下去;如果無法達成共識,那麼隻能分叉。
換言之,硬分叉的出現源於礦工、開發者的利益衝突。而利益衝突來自於對比特幣擴容的爭議。隨著比特幣越來越流行,交易過程中流量巨大,往往形成“交通堵塞”。在這個過程中,是繼續維持比特幣的小流量還是增加流量,就成了三者爭議的焦點。
交易者希望手中的數字貨幣不斷升值,這意味著必須有越來越多的人入局。想要吸引更多的人,就必須要保持良好的開發,不斷改良數字貨幣的性能,同時也要規模龐大的礦工。
礦工則希望賺取更多的手續費。一方麵,他們的利益與交易者們一致,比特幣升值,他們賺取的交易費也在升值。另一方麵,他們的利益與交易者們相左。比特幣交易越堵塞,交易者為了更快完成交易,向礦工們上交的手續費也就越多。但是,如果交易者們因為厭煩冗長的交易程序而轉向其他數字貨幣,從而導致比特幣價格下跌,礦工們的利益也會受到損害。
核心開發者們則是這個體係中最不與金錢計較的理想主義者。他們之所以癡迷於比特幣,是因為它去中心化的理念。因此,他們厭惡一心想把比特幣算力壟斷在自己手中的大型礦池,並與他們展開了長久的鬥爭。
在經曆了多次討價還價之後,如果三方依然不能達成一致,那麼比特幣隻有出現硬分叉。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礦工希望擴容,而開發者希望繼續維持小流量。既然達不成共識,比特幣再次硬分叉在所難免。
3
為什麼第三次硬分叉至關重要?
如果把比特幣的硬分叉比作分家的話,那麼前兩次分家(分出比特幣現金和比特幣黃金的兩次)都不會動搖比特幣的根基,但是第三次分家可能要把比特幣真正引向分裂。
打個比方,比特幣是一家老藥鋪,由老比家(開發者)和老特家(礦工)共同合夥經營。兩家各有分工,老比家有秘方,專門配藥;老特家擅長經營,這些年拉了不少客戶。因為兩家的通力合作,比特幣老藥鋪風光無限,賺得盆滿缽滿。
俗話說,“家賊難防”。這兩年,看著兩家的生意蒸蒸日上,有些個自己人就想著要出去另立門戶。他們從家裏拿了一些錢就出去自己闖蕩,還打著老東家的招牌。可是,畢竟不是源出正宗,這些出走的人也隻好在稍微調整一下自己的名字,於是就有了比特幣現金和比特幣黃金。
然而這兩次出走並沒有動搖比特幣家老藥鋪的根基,相反,老比家和老特家的生意還越來越好。
但現在比特幣老藥鋪卻遇到了大麻煩,原因在於老比家和老特家吵翻了。老比家說,咱們不需要那麼多客戶,咱們好好經營自己這攤子事兒挺好;老特家不同意,要去擴展業務,占領更多市場份額。雙方僵持不下,可能在下個月就要分家。
如此一來,老比家雖然有秘方,但是客戶被老特家搶走了,短期內可能會元氣大傷;老特家搶走了大多數客戶,短期看來依然可以繼續賺錢,但是沒了秘方,也沒了升級秘方的人,今後如果老比家的秘方更新換代,自己的產品豈不是要被市場淘汰?
因此,相比於前兩次硬分叉的小打小鬧,第三次硬分叉將會動搖比特幣根基。
那麼,究竟分叉之後的比特幣黃金有什麼特點?比特幣黃金會和比特幣現金一樣嗎?未來比特幣將會麵臨“真假”混戰?第三次硬分叉是風險還是紅利?《讀要聞 | 誕生以來最嚴重危機 比特幣是“自己作死”還是“涅槃重生”?》一文給你答案。
在比特幣漲勢最瘋狂的5月,Standpoint Research分析師、比特幣狂人Ronnie Moas認為,比特幣價格在未來10年能達到5萬美元。9月,包括中國在內的官方監管與警告動作頻頻,摩根大通CEO Jamie Dimon發話:比特幣最終將一文不值。比特幣到底值多少錢?從華爾街大佬到媒體,從一枚5萬美元,到最終價值歸為0,看漲和看空的“瘋子”在一個市場上共舞。唱衰者和熱捧者的邏輯分別是什麼?監管出手,是虛擬貨幣交易生態拐點,還是純粹提供了套利空間?ICO融來的錢都去哪了?《電子黃金還是犯罪?一文讀懂最強監管風暴下比特幣“生死劫”》一文對此做出了分析,並列出了未來的幾大關鍵看點。有關比特幣的實時進展,我們將持續跟蹤,第一時間為你解讀。
Part 4 機器人來了!
1
“血汗工廠”第一個遭“入侵”?
僅在2年前,機器人生產當時還主要集中在複雜程度和資本要求較高的“重工業”,如汽車、電子產品和金屬製造等。
但兩年後的今天,機器生產已經快速滲透到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阿迪耐克兩大製鞋廠商的自動化生產“試驗”已經成功,正在迅速大規模推廣應用。
這種自動化製鞋由於已經可以擺脫對廉價勞動力的依賴,表麵來看最受衝擊的當屬亞洲鞋業製造,如耐克在越南擁有超過20萬製鞋工人,印尼有近15萬,阿迪達斯在亞洲雇傭了100萬個工人。每年800億美元的運動鞋市場的大蛋糕,將麵臨重新分配。
但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誠然,現在的自動化生產技術仍需要部分人工輔助,很多年輕工人夢想著通過升級自身技藝來輔助機器人生產,繼而獲得未來的“生存空間”。
但AI界傳來的最新噩耗讓這些人徹底夢碎,人類正在快速進入一個經濟結構的新紀元:由原來的金字塔結構變成“懸空的”、不需要底層勞動力支撐的平行結構。
目前,自動化製鞋已進入大規模部署階段......
第一家位於德國的工廠預計年產量為50萬雙,且已經被證明在技術上和經濟上都是可行的,第二家年產50萬雙的自動化工廠很快將在美國亞特蘭大投產。大規模推廣之後將徹底顛覆全球的製鞋產業。
目前全球大多數的運動鞋是在亞洲手工工廠進行製造,按經典的分類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而新的自動化工廠裏將采用數控機器縫製、機器切割和3D打印生產。
自動製鞋廠除了大量節省人工的優勢(亞洲的製鞋廠都是上千人的規模,而阿迪的新工廠Speedfactory隻需要160人),更有生產速度快、可小批量定製靈活生產,且可以大大縮短從設計到投放市場的時間等吸睛之處。
生產速度方麵,耐克的機器人組裝鞋麵的速度是人工速度的20倍。
但這隻是微觀的生產速度,宏觀上的生產速度提升更為顯著。在舊的生產模式下,新鞋上市要經曆非常漫長繁複的流程,新鞋上市最多要耗時18個月之久。然而四分之三的新運動鞋平均售賣時間都不到一年,如果要對暢銷品“補貨”,又要耗時2-3個月。而阿迪的最新工廠號稱可以僅用不到一周時間,甚至一天時間就“量產”已經設計好的運動鞋。
這種宏觀效率的提升帶來了另一個好處:可實現小批量定製化生產。
而這一科技最終的發展方向是生產直接進店,工廠和商店一體化:客戶進店隻需要在屏幕上選擇鞋子樣式,店員就可以現場為客戶生產出定製鞋。畢竟目前一雙鞋的價格裏50%都被零售商“留下”。
圖:一雙鞋的價格裏50%被零售商“留下”
目前耐克的生產模式已經為其帶來了巨大的成本節約。即便不考慮自身的成本節省,阿迪和耐克間的競爭也會逼迫雙方盡快實現全麵自動化,更加靈活快速地生產出設計更加多樣、更加符合需求的鞋子,以搶占市場。而製鞋業自動化成功之後,製衣業等勞動密集型輕工業也將很快“淪陷”。
如果AI和機器人繼續沿著這一方向進步,人類社會和經濟或將從自古以來的金字塔結構演變成平行結構——上層已經不需要下層勞動者的“支持”了。這是否意味著協助機器生產夢碎?又會有什麼新的社會問題產生?《大特寫 | 阿迪耐克大規模啟用機器人 從亞洲“血汗工廠”開啟的新紀元》一文給您帶來了詳細解讀。
2
“橫空出世”的創始人和背後的謎團
一位分析師曾這麼評價一家公司:“一般人看來,它默默無聞,但如果富士山爆發,全球都會停止運作。”
據說在歐洲,隻有國家領導人才有資格見公司創始人,見麵還要很恭敬,感謝他為自己國家製造業提供的巨大支持。
中國國產民用航空發動機遲遲不過關,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工業母機太落後。而波音和GE等產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這家公司提供的高端“機器之母”。雖然中國已經是這家公司最大的出口市場,但它卻隻願提供“中等產品”。
俗話說“不平凡的人,肯定有不平凡的出生”,這家公司創始人的人生看起了也非常“異常”,他“空手分割”了全球最古老的三大科技公司之一,並成為新公司的“獨裁者”,還將公司沿著血脈的紐帶代代相傳。
但創始人的背景和整個公司的運作都被籠罩在巨大的神秘之中,它可能是全球最神秘和最賺錢的製造業上市公司。
這一切的神秘都是為了避免外界窺探到公司的“技術秘密”,除了創始人家族外沒有人真正知道這家公司的技術已經處在何種階段。與此同時,全球的製造業卻正“心甘情願、爭先恐後”地圍繞這家日本公司進行轉型和升級。
這家公司就是藏在日本富士山深林裏的發那科(Fanuc),當今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公司,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生產最先進“機器之母”的公司。然而其創始人的“橫空出世”和公司的成立,卻都充滿了巨大的疑團。想知道這背後的秘密?《大特寫 | 全球最大機器人公司的“獨裁者” 如何橫空出世搶占全球?》一文帶你一探究竟。
本周還有這些大勢也許你會感興趣:
《大特寫|“拷問”趣店模式:“人血饅頭”還是“偉大的高利貸”?》
《讀要聞 | 達裏奧:“頂層40%”VS“底部60%”,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問題(附中英文翻譯)》
《大特寫 | 改叫金拱門 麥當勞就能打翻身仗?》
《大特寫 | 人類經濟發展的“結果” 100年後3個人裏麵就有1個非洲人!?》
《大特寫 | 澳大利亞被泰國擊垮 特斯拉落戶中國 下一代汽車誰來造?》
這些投資建議也許你也會感興趣:
《看市場 | 在一片唱衰聲中,日股正“悄悄”迎來二十年最大的牛市》
《大特寫 | 華爾街都在討論一件事:石油美元根基動搖 石油人民幣要來了?》
《讀要聞 | 滬港通的“實名製”意味著什麼:還記得當初那張天價罰單嗎?》
《大特寫 | 泰國房產“詢盤量”暴增155% “遊客買家”看到了什麼?》
最後更新:2017-10-29 01:4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