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4 返回首頁    go 機器人


機械手紮針,你敢試試嗎?機器人“傳承”中醫針灸

上周三,江蘇首台機器人醫生Watson落戶南京市第一醫院,隻需十幾秒,機器人醫生便會給出個體化治療方案,讓不少市民感歎“機器人看病”時代已經到來。

在中醫方麵,針灸機器人也橫空出世。9月中旬,在新加坡管理大學主辦的第九屆李光耀全球創新創業大賽上,南京中醫藥大學2016級針灸推拿學碩士徐天成領銜的跨校科創團隊,把中醫類作品首次帶入國際賽場,展示了這個傳承中醫針灸的機器人。

記者了解到,這個針灸機器人由經絡儀、機械手、取穴係統三部分組成。“患者進入診所後,首先通過24小時經絡儀完成經絡診斷,相關數據錄入取穴係統後完成智能選穴。隨後由機械手完成機器針刺操作,治療後再次由經絡儀評估療效,相應數據反饋回計算機係統形成閉環的自我優化係統。”針灸機器人項目總負責人徐天成解釋了運作原理。

人體的單個穴位直徑約10毫米,人體針灸針具針頭直徑約0.34毫米。患者有著不同的體型,機器人如何確定進針位置呢?

“人體穴位分布位置與人體本身成等比例。比如臨床常用的‘合穀’穴,其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不管你高矮胖瘦,你的合穀穴都在中點。根據這一原理製作的數字經絡模型,就可以實現自動定穴位。”徐天成說。

不論高矮胖瘦實現進針準確高速進針減少疼痛傳感器保證安全進針

機械手可以實現高速進針性能,減少進針疼痛,相信對想嚐試針灸又怕疼的患者是一大福音。對於“痛感”不同的人群,機械手又如何控製紮針力度?

“針灸機器人內置了力學傳感器,根據算法,當進針阻力達到閾值時可自動停止進針過程,保障安全進針。”團隊指導老師介紹,“現在,針灸療法逐步得到國際公認,而我國針灸標準向國際推廣遇到一定阻力。我們來自針灸推拿學、中西醫臨床、計算機軟件、儀器測試與計量學等不同專業、不同學校的團隊隊員合力開發針灸機器人,致力於利用人工智能模擬中醫思維提供數學模型,賦予機器人科研和臨床的雙重角色,最終推動建立針刺定量研究和針灸精準治療的國際標準,以科技傳承中醫,讓中國的針灸為世界的健康服務。”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新浪新聞,作者/耿春曉,編輯/半夏。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係。

青年中醫 好文選讀

-商務聯係-

最後更新:2017-10-08 07:23:15

  上一篇:go 人工智能眼中的世界,畫風有點不對勁?
  下一篇:go 機器人外骨骼矯正助腦癱兒童直立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