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機器人
人工智能遇到哲學 機器人能理解活著的意義嗎?
文/楊劍勇
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活,他就能夠忍受任何一種生活,不顧一切去實現他,那麼作為人類所創造出的機器人,能否理解活著的意義?
人工智能奇點到來?
無需質疑,人工智能是目前科技界最熱門的領域,科技企業、知名學府均將人工智能技術作為未來發展的重點,甚至各國家都在致力研究人工智能計劃,包括中國也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種種跡象表明,人工智能迎來了最好的時代,滲透至各行各業,為社會帶來新一輪科技變革。
穀歌首席未來學家、奇點大學校長雷·庫茲韋爾曾預測到2029年前,電腦會達到人類的智慧水平,到2045年,信息會達到一個奇點,那時候人類將永生,取而代之的是人機融合的“超級人類”。
在日本軟銀孫正義看來,人工智能奇點即將到來,並籌集千億美元資金,對於千億豪賭未來,被視為繼打造互聯網帝國後,將打造一個全新的人工智能帝國,可以說,這一股席卷全球的人工智能熱潮來勢洶洶。
開啟萬物感知時代
計算能力的提升和數據收集能力的提高,使得以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技術迅勐發展,各種產品和服務嵌入AI技術,以此來洞察數據價值,讓設備具有感知能力,將改變每一個行業,預示著一個以AI為主的萬物感知時代即將到來。
計算能力、算法和大量的數據促使人工智能技術日益成熟,至此機器取代人類、搶奪人類飯碗等悲觀言論引發熱議。
開發人工智能即召喚邪惡,將會反撲人類,其中比爾蓋茨、馬斯克和霍金近年來都曾表示出對於人工智能未來的謹慎態度。在他們看來,雖然人工智能會帶來不少好處,但是“危險性高於核武器”。
在筆者看來,對於人工智能的監管,提前製定一些指導方針十分必要,但對於發展人工智能麵臨毀滅人類等言論就存在危言聳聽,一定是看多了科幻片、想多了,人工智能不可能擁有思想,假設有那麼一天,也許“人機”早已融合。
機器人不會有創造力
理論上來講,機器人一旦看、聽、閱讀能力得到提升,那麼與機器談人生哲理、談人生理想並不遙遠,但機器人對自然語言理解還很遙遠。當前的機器問答式的對話等方麵,隻能說是“自然語言處理”,而不是自然語言理解。舉一個例子,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一個。。。,人工智能怎麼理解?依托數據和深度學習等技術能實現關聯性,但不等於因果性,這種訓練模型很死板和僵硬。
機器可以理解東方、太陽等詞語概念,但基於深度學習的等技術對文本語意的提取,根本談不上人類具有的思考和理解。也許,機器通過圖片,可以識別人類憂傷和還是快樂等表情,但無法感受,要讓機器人具備人類的思維意識還是遙遙無期,隻能存在於科幻片中。
人有理想,有思想,並不斷追求真理,推動著人類文明發展,人類創造力與潛意識機器無法擁有。也許機器可以繪畫,例如很快就可以畫出一顆大樹,但這談不上創造力,隻能說它畫的快,畫的像,更談不上創作藝術。
法國著名畫家塞尚曾花了一年的時間畫一棵樹,有人問他為什麼一棵樹畫了一年,他回答:樹在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都有不一樣的姿態,不一樣的神采,如果不能觀察一年,怎麼知道它真實的生命是什麼樣子?
“樹”隻是一個概念,機器不難理解,但樹木的生命它不能理解,機器無法感受萬物都充滿生命,它對世界缺乏理解,又如何能做到自然語言的理解?人工智能技術使用統計模型來進行數據的概率推算,比如圖像、文本或者語音,通過數據不斷優化,或者說人工智能利用數據“訓練”,但懂道理,學會推理,並具有創造力,機器人不可能具有這個能力。
最後
活著,是一回事,但要活得有意義,則是另一回事。機器以數字形式活著,但它永遠不能理解活著的意義。
作者楊劍勇,物聯網專家、高級顧問,關注物聯網、智能家居、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等前沿科技
最後更新:2017-10-17 13: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