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
機器人
人工智能帶來的,究竟是勞動的解放,還是更多人的失業?
當人工智能興起後,我找到了一條失業人群的出路,你看可行嗎?
有人說,科技發展的最高境界就是人類的毀滅。換句話說,人工智能、機器人發展起來之後人們都將麵臨著失業,這該怎麼辦?
前幾天,一個報道說,一個做數據的職員在商場裏做了十多年最終因為公司買了一個機器,把他辭退了。於是他把公司告上了法庭,要求賠償。
從今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人群因為人工智能或者科技創新離開了自己的崗位。以前這樣的事更多發生在體力勞動工作者(勞動密集型人群)身上,現在律師、文案等很多腦力勞動工作者也出現在了“替換清單中”,也就是說,無論哪部分人群都有可能會被機器人所替代。
記得前一段時間,小知寫過一篇題目為《馬雲無人超市:省下了人力,省不下專利》的文章,就曾引起過軒然大波,評論中網友們開始對“省下了人力”這一概念憤憤不平。
群情激奮的人們
那麼到底,科技進步是好事還是壞事呢?我們最終希望那些少數人掌握著大多數的社會財富嗎?
絕對不希望!
關於哪些行業的工作人員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知乎中有一個這樣的提問得到了453個回答,顯然大家都非常關注這個問題。
那麼是不是人工智能更加發達了,就會讓很多人都失去工作呢?甚至導致整個社會都處於機器人替代人類的被動局麵?當然不會!
小知知道大家擔心的理由,因為很多機器人都能寫稿的今天,小知的工作職位也不知道能保留多久,當微軟小冰能夠寫詩時,小知也不知道自己的詩有沒有它寫得好,但是,小知依然堅信,如果自己終將被機器人取代,那麼自己就去“創業”,總之,“天無絕人之路”不是祖先留下來給我們心理安慰用的,而是讓我們在麵對困難時解決問題用的。
在說這個之前,小知舉一個個題外的例子。
例子:日本多少年後會沉沒?
關於這個問題始於一本叫做《日本沉沒》的科幻小說,而學術界也有關於這一問題的探討,有人說,理論上來說,日本很快就會沉沒,所以日本人的危機意識很強,怕自己哪天就會從這個地球上消失,所以人家曾經瘋狂地進攻中國,所以人家麵對災難的能力相對較強,包括逃生、災後救援及重建工作等,都是有原因的。
被拍成了電影
或許因為地震、海嘯或地殼變遷等科學依據能夠推斷出日本會淹沒,但那隻是科學層麵。
我用哲學層麵來回答,日本永遠都不會沉沒,反而會不斷升高,因為日本人會想辦法讓自己的大陸不斷增高。
如果日本真的會完全沉沒,那麼中國和世界上其它的島嶼也不能幸免,那應該是整個人類的末日!
再來說人工智能會不會代替人類?
不會!
為什麼?
曾經,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機器做出來的東西又快有好,不需要那麼多人力了,那麼當時的人力轉移到什麼地方了呢——其它新興行業!
小知堅信,世界上最值錢的產品都是人工做出來的:
世界頂級富豪的標誌是擁有一塊百達翡麗表,高貴的藝術境界與昂貴的製作材料塑造百達翡麗經久不衰的品牌效應。曾經,百達翡麗古董表世界拍賣紀錄:一隻1933年為美國一位銀行家訂製的手表,其成交價高達1100萬美元。這隻表具有24種功能,設計時間花了3年,又用5年時間才製成。一隻表共生產了8年。
據說,百達翡麗有個保密車間,百餘年保持一個傳統,即每年隻手工製造一隻產品,其價在人民幣3000萬元左右,而誰要獲得這隻手表,起碼要耐心等待8至10年時間。
寫到這裏,小知忽然靈機一動,既然手工的產品是世界上最貴的,那麼我們都去當手工工人好了,量產之後賣給這些有錢人,你說呢?
當然,都去當工人是玩笑話,不過,市場是因為需求而生的,到那時一定會有新的需求,我們去做新的產品或服務行不行?最重要的是,當我們發現新的需求去創業時,別忘了找中細軟注冊商標保護一下啊!
【中細軟溫馨提示】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若有不妥之處,請留言告知,感謝!
最後更新:2017-10-08 06:31:26